教师招聘,特岗复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第58期

第六章教学

1.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因此,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意义:第一,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基本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

5.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这是教学的起始阶段。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过程。

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检查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

8.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直观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序列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强化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9.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0.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主要是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

1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校环境、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育史上影响很大的学制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1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2)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发展。(4)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5)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6)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不利于学生探索性、创造性等的培养。(3)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不能很好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化。

15.复式教学是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内容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发展能力的关键。

17.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得当;语言艺术;组织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8.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与稳定性,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效度是指测验能测量到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测验的有效性。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区分度

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差距。

19.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0.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

21.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2.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2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4.常见的教学模式:瓦·根舍因提出的范例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洛扎诺夫提出的暗示教学模式,以及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25.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26.教学改革的趋势: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施;实施素质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