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药神》带给我们的思考

电影《我不是药神》带给我们的思考

电影《我不是药神》提前上映,而这部电影在之前的点映阶段就引发了热议。徐峥饰演的保健品店主在一群癌症患者的恳求下,成了某种印度产“救命药”的总代理商,由此卷入生活和法律的漩涡,也使得法律和伦理不断碰撞。“命,就是钱”这是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台词。之所以有这种看似夸张的表述,是因为不少进口抗癌药的价格很高——他们被称为“救命药”。(7月5日腾讯网)

电影《我不是药神》带给我们的思考

电影《我不是药神》,揭示了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我国的不少癌症患者面对高昂的进口“救命药”无力承担,要么在痛苦中煎熬,要么铤而走险。生命与法律在博弈,情理与伦理在较量。

“救命药”价格畸高是一个不争之事实。初步统计,我国已上市抗癌药品138种,2017年总费用约1300亿元。我国抗癌药品研发投入大,但研发成功率不到2%,平均成本超过7亿美金,企业需通过高定价收回前期投入。而进口的抗癌药品,因为外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奇货可居之下,价格自然十分高昂。

怎样让中国的癌症患者买得起“救命药”?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民生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群策群力。

电影《我不是药神》带给我们的思考

——加快“救命药”的技术创新。要支持鼓励国产“救命药”研发创新,激发企业生产“救命药”的热情,让“中国创造”造福中国老百姓。截止2018年3月,新药专项累计有9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其中30个品种获得Ⅰ类新药证书,成功研制了盐酸埃克替尼、西达本胺、康柏西普、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等多个重大品种。这让癌症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

——加大“救命药”的医保报销力度。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筹资标准为人均不到700元,大病保险报销后,部分患者自费负担仍然很重,因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就成为困扰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为此,一方面要让大病保险报销名录扩容,另一方面要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不让癌症患者望“救命药”兴叹。

电影《我不是药神》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其实,“药神”的尴尬出现,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和谐缩影,但愿他们别再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