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家族文化與公益的兩代人

傳承家族文化與公益的兩代人

本期嘉賓:鄧正剛

遵義鄧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貴州火焰山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宗親印象

鄧正剛這個人,越是深入瞭解,越是能感覺到他的可敬。

關於啟蒙

鄧正剛從小生長在一個家族文化很濃厚的環境中。

他的父親鄧興貴老先生,是十里八村都非常敬仰的德高望重的人,從小,他就是聽著父親講的鄧氏家族的故事長大的。

在他的生命裡,父親像一座偉大的山,橫梗在他的面前,讓他不住地仰望。

“我的父親是一個非常有奉獻精神的人,他常說:

‘人的一生就是要做有價值的事,而你的價值是通過對別人的價值來體現的。’”

“要大氣,不要氣大;要計算,不要算計;要團結,不要結團。”

“這是我父親的座右銘,也是我的座右銘。如果一個人活在世上,沒有為別人創造價值,那就白活了。”

父子倆當初創業,賣掉了老家的舊宅,舉家搬遷到遵義縣城,一窮二白,人生地疏。

95年,父子倆舉債5000租下了一個簡易的廠棚開始創業,歷經兩代人的艱苦奮鬥,23年的不斷創新,終於鑄就了一家新三板上市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有人把掙錢當作人生的價值,而鄧興貴老先生只把錢當成實現價值的工具。

傳承家族文化與公益的兩代人

鄧興貴老先生

“我父親一直熱心公益,樂於助人,但凡誰有困難,他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

“他幫助了很多家庭困難的鄧氏宗親,也資助了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有7、8個大學生在他的資助下才完成了大學夢。

這些事,我父親一直都是默默的做,從不宣揚,因為在他心裡,幫助別人,是最有價值的事。”

這不僅是鄧興貴老先生的遺憾,身為人子,鄧正剛除了遺憾,更多的是痛心。

鄧興貴老先生一直被大家懷念著:

“我父親走了5年了,每年都有很多人前往弔唁,每逢清明,當地小學的孩子和老師們都會徒步6--7公里的的路程去為他老人家掃墓,每當看到這些,我都非常感動。”

“這大概就是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吧。”

關於遺憾

鄧正剛的父親在去世前,一直心心念唸的想要修一本鄧氏家譜。

這件事,在鄧興貴老先生的心裡,是非常有價值的事。

“現在很多的為人處世智慧,在幾千幾百年前,我們鄧氏的老祖宗就已經寫在族譜裡了。

這是寶貴的財富,我希望我的子孫們都能開啟這個寶藏。”

鄧興貴老先生如是說。

很年輕的時候,鄧興貴老先生非常關注宗親發展和修譜,年紀漸長,對於修譜這件事的熱情就越高。

自身畢竟上了年紀,身上也還有工作,修譜這件事,好幾年了,鄧興貴老先生收集了一大櫃子的資料,做了十好幾本筆記。

可惜,終究還是沒有看到鄧氏家譜的問世。

關於夢想

他去翻閱這些資料和筆記,發現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

想要找到和父親一起修譜的老宗親們一起去辨認的時候,更痛心的發現,大部分人都已經離開人世。

看著這些可能永遠無法破譯的筆記,鄧正剛的內心,久久無法平靜。

“我要完成這件事,不僅僅因為這是我父親的遺願,還因為,我能體會到我父親修譜時的心情,那種對於家族,對於子孫後代的責任感。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對於修譜,家族都不瞭解了,如果我再不去完成這件事的話,以後,可能真的更沒有人去做這件事情了。”

關於行動

接過父親遞過來的傳承火炬,鄧正剛要把父親未完成的事情做下去。

傳承家族文化與公益的兩代人

可是,鄧正剛先生的工作已經非常繁忙,又要再抽出時間和金錢來處理宗親會的各項事宜。

家人擔心他的身體,對他的行為很不理解,常常對他說:

“你已經這麼累了,何苦還要去貼錢找罪受?”

不僅如此,外界也會有很多風言風語,有人認為他無利不起早,有人認為他心機叵測,還有人認為他是藉機斂財。

對於這些言論,他總是一笑置之,父親的那句話始終支撐著他,“人生很短,要做有價值的事”。

“我現在就是在做有價值的事。”

關於傳承

修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極其繁瑣,極其耗費心神。

面對父親留下了的,可能無法破譯的資料,還有自己不斷增長的年紀,鄧正剛先生覺得自己必須要找到一種誤差率低,高效率的辦法。

“現在什麼都在互聯網化,那麼修譜是不是也可以這樣?”

華人家譜的出現,讓他意識到,原來互聯網還可以這樣玩兒,原來修譜,可以這麼快。

“以前,修譜真的特別不容易,為了修譜很多像我父親一樣的老宗親到處走訪調查,爬山涉水的,非常辛苦。

很多人甚至連交通工具都沒有,就靠兩條腿走路,可是他們卻始終如一。我覺得,我現在的條件,已經要遠遠好過他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繼續呢?”

“現在對於修譜,我有一種捨我其誰的感覺,我姓鄧,就必須要把鄧氏的文化傳揚出去,這是我必須要做的事。”

“這是我的責任,我的使命,更是我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