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土话饺子叫什么?

玲珑剔透77364482


有俗语云“好吃不过饺子”,“饺子就酒,越吃越有”,饺子是北方人逢年过节,改善生活,星期礼拜,家庭聚餐,无论是旧社会还是现在,比较喜欢吃的一道美食。旧社会,过年才有饺子吃,忙活了一年,过年吃顿饺子才算过年



。一家人在一起,有和面的,有兑陷的,有擀皮的,有包的,有煮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其乐融融,忙的是不亦乐乎,要的就是这种氛围,吃的就是家的味道!

俗语又云:“软面饺子,硬面汤”,“混沌吃面,饺子吃陷”,吃饺子讲究皮薄馅多,饺子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例如:猪肉韭菜,猪肉茴香,猪肉大葱,牛肉大葱,还有肉三鲜馅,素三鲜等等等等,几乎能想到的所有的食材都可以制作成饺子馅。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腾腾的饺子上桌后蘸着蘸料一定要趁热吃,蘸料如:香醋、香油、芥末油等,根据自己喜好搭配蘸料。当然了,吃饺子,北方人离不开大蒜,有的人喜欢吃蒜瓣,有的人喜欢吃蒜泥。都说是入口吃的第一个饺子最香,确实如此啊,忙活了大半天,吃的第一个饺子最香了,等快吃饱的时候,就觉得没啥味道了。哈哈,俗语又云:“吃饱了不认铁瓢”,吃饱了反而一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眼瞪小眼,都懒得不想收拾碗筷了......

对了,说了这么多还没说山东土话换“饺子”叫什么,我们山东淄博这边管饺子叫“包子”。包饺子叫“包包子”,可能南方人就要质疑了,那管包子叫什么?管包子叫“蒸包子”或者“大菜包子”,因为水饺是下到水煮的“下包子”,我们本地人这样讲,意识中也不会搞混的。

先说到这把,又是周末了,醋,已经准备好了,谁家能借盘饺子吃?


弈林棋趣


俺老家就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山东莘县,从小在老家依偎伯母长到八岁,儿时的记忆印象颇深,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肚子都吃不饱,娘(伯母)精打细算,勤俭过日子,常把野菜树叶搭配着有限的粮食制成食物,一家人赖以充饥。一年难得吃几次饺子。只记得过年吃饺子,我们那还有老人去世,按老人年龄包多少饺子的风俗,然后近门也会端几碗饺子去祭奠,主家会留下一碗饺子。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其名曰饺子,其实就是薄薄的面皮,随便弄些青菜馅,放些盐,油调拌一下包住而已,就连过年的饺子也是有点肉末或炼过油的油渣渣,大部份是萝卜菜,过年看着娘自己赶皮自已包小包,弯弯的小包一圈圈摆在圆圆的面拍上(把茭草杆用针线绳穿连在一起制做的使用家什〉



自己忍不住缠着娘也要包,记得娘说:小包不怕丑,来回三遍走。意思是包饺子要来回捏三遍,只要不露馅就好。现在想来,娘包饺子也很慢,一只饺子来回捏三遍呢!也难怪一年难得吃几次小包,怎能练出快手呢!这算是幼时最好的美食了。长大成家后,娘来我家,我总爱给娘包几次饺子吃,看我包饺子很快,一捏一挤,娘会高兴的说,俺妮真马利儿,包的小包又快又好看!可惜娘早已去世,我再也无法对她老人家尽孝了!现在的饺子丰富多样:



猪肉,



牛肉,羊肉,



鱼肉,鲜虾,



吃腻了肉馅,又吃野菜馅,三鲜馅,






可以说各式饺子应有尽有,饭店就有百饺宴,我常对孩子们说,现在食物太丰富了,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都像过大年!哦,差点忘了主题,我老家那里饺子叫小包,也有的叫扁食!村里有人绰号叫扁食,小时候不知道啥意思,大了才知道原来扁食就是饺子!


哈哈😄


素彩生活


水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美食,相传是汉代张仲景发明,至今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尤其受北方人喜爱。

水饺历经发展,因各地习俗和生活习惯影响,种类、口味繁多,在各地叫法也不相同。



山东位于我过北方,水饺在山东一直是著名的饮食,山东各地对水饺叫法各不相同,每种不同叫法都包含了当地的习俗,充满了地域文化。下面列举几种山东对水饺的叫法。

扁食

水饺在山东济宁、菏泽、聊城、潍坊等部分地区称作扁食,扁食这一称呼最早源于元明时期,现在北方很多地区仍在使用这种古代叫法,据说是因为水饺作为一种吃食,外形长而扁,得名扁食。



包子

水饺在淄博、枣庄、潍坊、日照、济南等部分地区叫做包子,把蒸包叫做菜包子或大包子,也有的管水饺和蒸包都叫做包子。很多外地来的人,会对这叫法不适应,误把这种叫法理解混淆。因为做法都是面皮加上馅料包成,所以都叫包子。因为水饺吃的时候要先下锅煮,有的地方也叫“下包子”。




骨扎(gu zha)

水饺在山东烟台、青岛、威海、潍坊等部分地区叫骨扎(gu zha)。一般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或家里有喜庆事则必食水饺,因山东人比较顾家,很多出外谋生的山东人有机会便回家,家人则包水饺庆祝团聚,吃水饺便有“顾家”的说法,因方言的缘故,时间久了,水饺便有骨扎的叫法。也有说法因包水饺方法得名,包的时候要一“箍”、一“扎”,得名箍扎。



饺子

山东大部分地区对水饺就是叫做饺子,这也是我国北方最流行的叫法,这种叫法也最为普遍。清朝时便有饺子的叫法,这种叫法来源我国习俗,我国过年又吃水饺的习俗,除夕夜两岁相交的子时吃水饺,因水饺外形像元宝,有新的一年发财寓意,交子谐音饺子。



水饺

这是最普通叫法,各地虽然叫法不同,但水饺的叫法都通用。因为饺子都下锅水煮,便有水饺的叫法。



以上是列举的几种山东对水饺的叫法,可能不全,欢迎各位老乡补充!


烟霞斜阳


哈哈,这个问题,得先笑一阵。

在山东,所有能值得纪念的日子貌似都离不开饺子。过年吃饺子,冬至吃饺子,离家出远门送行吃饺子,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有饺子,就连阴天下雨,都包饺子,叫“过阴天”,大概是因为以前阴天下雨不用农忙了,有时间有心情做点跟平时不一样的吃食吧。

山东17市,各地方言差别很大,多样性特别丰富,有时候相邻的两个乡镇,方言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17市,对于饺子的叫法自然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叫水饺,饺子,还有角儿、包子,扁食,锄刃(也有说法是用粗面蒸的包子,形状直而长,现在有个别地方会用来戏谑某人饺子包的长),餶餷(gu zha)等一大堆叫法。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就是餶餷了,烟台、威海、青岛,还有潍坊一些地方像昌乐、青州、安丘都这么叫,听上去真是土的掉渣渣,其实是有历史渊源的,据说原来叫"馉饳(duò)"。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有"旋切细料馉饳儿"。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市食》载有"鹌鹑馉饳儿"。胶东一带老百姓还保留着"馉饳"的叫法。民间一说,古时有农妇在案板上咕咕咚咚剁馅,小儿问母亲"咕剁"什么,母亲顺口回答"包咕剁你吃"。小儿于是知道母亲包的这种好吃的东西叫"咕剁",后来逐渐演化成书面名称"馉饳"。到底叫"馉饳"还是叫"馉馇"确切,就说不太准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餶餷”guzha这个音,在这些地方的方言里,是指“用手攥握”的动作,比如几个月的小宝宝开始有抓握动作的时候,老人就说“攥gu zha,攥gu zha”,包饺子嘛,也是一握一捏,倒是很形象传神。

在潍坊某些地方,还有一种东西叫guzha汤,你猜是啥?水饺汤?No,是疙瘩汤!哈哈,餶餷是水饺,餶餷汤却跟水饺没有半毛钱关系,山东方言就这么博大精深……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你今天吃餶餷了木?


济南时报


山东人喜欢面食,众多面食中又以饺子为最,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不过,山东各地对于饺子的称呼各不相同,通过这些称呼也可以看出各城市文化、语言上的差异。

1、饺子的本意是什么?

先来看看“饺”的本意,饺,是会意字。从交,从食。而“交”是象形字,小篆中如同两腿交叉,所以引申意为“交叉”。所以, 饺的本意就是“交叉”后可以吃的面食。那么“交叉”是什么?无疑是指面与馅料的交叉。

“子”的本意又是什么?子,是象形,甲骨文中如同孩子在襁褓中,头、身、臂膀和双脚并起来的样子。因此“子”的引申意为“小”。这样一来,饺子的含义就是指制作的很小的、面和馅料“交叉”(引申为包裹)起来的面食。

也就是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符合上述制作方法的都是饺子。但是,为什么在山东还有其他的叫法呢?这要归功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了。

2、济南、淄博等地叫“包子”

济南、淄博等地通常把饺子叫“包子”,而把人们通常认为的“包子”叫“大包子”。比如,济南人说:“咱们回家包包子吃吧?”这一定是指包饺子;而淄博人说的“吃顿大包子吧……”并不是指包子特别大,而是指它不是饺子。

据《齐民要术》记载,馄饨、包子古时叫“饼”,都是把肉细磨后洒入或包裹进面粉里烤食、煮食,即所谓的“饼炙”。因此,包子的叫法还原了饺子的本来面目。济南、淄博是鲁中地区,古风保存完整,语言上较少受外来的影响,从包子的叫法上可见一斑。

3、济宁、临清菏泽等地叫“扁食”

济宁、临清等地通常把饺子叫“扁食”。这一叫法起源于元朝,在《三朝北盟会编》里明确记述“馄饨、扁食乃金人御膳也”。这种称呼的取意源自其外形,扁扁的,因此最早的扁食还指“锅贴”。只是一个煮、一个煎或烤。

为什么济宁、临清等地称“扁食”?这是因为元朝时开挖修整大运河,济宁、临清(含东昌府聊城)等地都是运河重镇,深受元文化的影响。另外,扁食的叫法在陕西也很盛行,有首陕北信天游唱道:“吃一碗扁食没喝一口汤,没打定主意上了人家的当。”

4、烟台、威海等地叫“箍(gū)扎“

烟台、威海等地通常把饺子叫“箍扎”。这一叫法非常的形象:两只手把面皮一箍、一勒,就把馅料缠束、固定起来。无论是箍、还是扎,在青烟威三地都是常用词,比如把一件东西收拾整齐,人们就叫“扎箍起来”。

烟威等地属于古莱国,因为位于齐国以东,临海而居,与山东内地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济环境,相对独立的保留了古莱语的部分词语。因此,这种从内陆传来的面食,青烟威的人们用自己的理解和叫法给予了形象的诠释。

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角子、角耳、饺子、包子、馄饨、锅贴、水饺……这些叫法曾经不分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指用包裹有馅料的面食,有烤制、水煮、煎制等方法,或者干吃,或者连汤带水一起吃。

通过饺子的不同叫法,我们也能看到山东大地的地区文化丰富多彩、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好吃不如饺子”,过去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得上的饺子,如今天天吃也不稀罕。吃完饺子才“倒”上一会儿,这日子就两个字:舒坦。


指动济南


山东人会包饺子,爱吃饺子,是名声在外的。

逢年过节,吃饺子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每周吃上一两次更是习以为常。

在山东的土话里,饺子多被叫做扁食(念shì),山东籍的蒲松龄就是这么称呼的。不过即使是在山东的土话里,饺子的叫法也是有很多的,比如“水饺”、“包子”、“古扎”、“角(Jue)子”、“水包子”等。

其实, 不止山东的土话里,饺子的叫法多,事实上在饺子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其叫法名目繁多。古时,曾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亦有“月牙馄饨”、“馄饨”“偃月形馄饨”之叫法。

比如,三国时期叫“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直接叫“馄饨”,到了唐代被叫做“偃月形馄饨”,宋代时则叫为“角子”,元代为“扁食”,清代时期则叫为“饺子”。

除了不同年代的叫法有分别外,不同区域的叫法也各有不同。

在普通话中,饺子和扁食是不区分的。不过,到了地方方言中,之间就有了明显的区分,比如上述的山东方言里。

下面咱们讲下饺子的历史发展史吧。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年医圣张仲景首创了一种用于包药物的“月牙馄饨”,为药用,是在面皮上包上一些药物用来缓解药物的苦味。

后来渐渐演绎为食用。魏张揖曾于《广雅》一书中提及——形如月牙称为“馄饨”,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了南北朝时期,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大约唐代时,饺子被称为“偃月形馄饨”,是更接近于现代的饺子,捞出来在盘子里吃。这之前,貌似都是和汤一起吃,也是由于此所以叫“馄饨”的吧。

宋代时,饺子的名字叫为“角儿”,算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而这种写法、叫法,在元明清及民国都很常见。

也就是在宋代,饺子被传入到蒙古,延续下来更是成了蒙古族过年的必备品。

而元代以后,饺子也成为汉族过年的必备品,并且成了中国节日食品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食物,成为最受人们喜爱的贺岁食品。

千百年来,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作家桑妮


饺子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美食之一了,但是山东各地对于饺子的称呼还都蛮有意思,我自己了解的大概有以下这么几种。

【包子】

额,确实没错,在济南和淄博等地区人们就是把饺子叫做“包子”的,而对于外地人们通常认为的包子,叫法是“大包子”、“大菜包子”已做区别。如果俩济南、淄博人的对话是“今天回家包包子吃吧。”,那么说的一般就是包饺子;而当他们说“今天吃大包子吧。”,这就不是说吃的饺子很大,而是说吃通常意义上的“包子”。是不是有点绕,你们自己捋一捋。

【扁食】

在济宁、菏泽、临清等地区人们多称饺子为“扁食”,据说最早“扁食”是指得跟饺子形式有点像的锅贴,因为其形状而得名,相传始于元朝。后来因为运河开修,临清、济宁在当时都是河运重地,也受当时的元文化影响,这一称呼也保留下来。

【箍扎】

这个称呼是最奇怪的了,是烟台、威海等地对饺子的叫法。因为在古代这些地方属于古莱国,与山东省其他地方对比有着比较不同的生活和经济环境,所以猜测语言上也融合、保留了一部分古莱语的词汇。无论是“箍”还是“扎”都是这些地方比较常用的、形象的词,人们形容“人挤在一起”就会说“箍扎在一堆”。

以上是我个人了解到的内容啊,欢迎小伙伴们补充和指正。关于饺子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叫法,比如:牢丸、饺饵、粉角等等,如果你的家乡对于我们常见的美食有什么特别的称呼,欢迎评论里告诉我们啊!

对于美食、健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以后一起分享相关的有趣内容哦!


哑巴美食家


\n

{!--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1672769225108861062, "vid": "998324a239624bfc843e8a9c49742feb\


傻姐萌妹


在我们老家,土话里把饺子叫做“包子”,煮水饺的时候叫“下包子”。

很多外地人一听,可能就觉得有点蒙圈了:什么?把饺子叫包子,那蒸包叫啥啊?如果都叫“包子”,那怎么分得清呀?

其实,我们这里把蒸包叫做“大包子”,这样就跟水饺区分开了。

饺子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据说起源于张仲景的时代,代表着新旧交替,寄托着人们关于“圆满”的美好愿望,是饮食风俗中必备的一道大宴美食。

每当家里来客,或者是在外工作的人回乡,家里的女主人都会麻利地和面、擀皮、调馅儿......不出一个小时,一盘盘香喷喷的饺子就端上桌了。

再捣些蒜泥,蘸着饺子吃,那才叫一个美味。

最幸福的场景,莫过于一大家子围着一桌子吃饺子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直到把肚皮撑得鼓鼓的,最后再来一碗饺子汤。

在北方,有两个节日是必须要吃饺子的:一个是冬至,一个是春节。

据说,冬至这天吃饺子,手脚就都不会冻伤。管不管用暂且不说,这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风俗习惯。春节吃饺子也是从先祖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当除夕夜零点的钟声响起,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都端着热气腾腾的水饺,期盼着新的一年幸福、团圆。

饺子馅儿的口味有很多,光我吃过的就有白菜肉、芹菜肉、莲藕肉,还有大家最爱的韭菜鸡蛋,这个馅料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

所以说,饺子虽小,却能包罗口味万千。

在北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吃不过饺子。吃遍山珍海味,人们最怀念的还是那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

因为,饺子在国人心中,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这般简单,它更是代表了一种文化,和那融融亲情。

两把刷子写作特训营学员


书缘众筹网



自济南沿胶济线向东的山东地界,做为传统的大众食品,水饺的确有许多不同的称谓。饺子,包子,扁食,餶餷,锄刃,这些是我所知道的叫法。


我的家乡传统的叫法,就是餶餷。水饺、饺子似乎是一个外来名词,透着一股高大上的气息,在乡亲眼里要洋气的多。


八十年代离家去济南求学,在著名的大观园商场,第一次听见一个半老徐娘的服务员把水饺叫包子,如同听到济南人尊称别人叫老师儿,半天的诧异。那也是第一次见到双手拇指一攥,饺子摺对折,像小猪一样的饺子。


工作以后,出差沂蒙山区,听见老乡把饺子叫做扁食,觉得真是形象。如同他们把烟囱叫做附腿,真是佩服民间语言的表现力。


真的要详细一说的是锄刃。锄刃是一种蒸饺,最早接触锄刃是在峡山水库库区移民村。粗面,包少量的馅,面皮不拿褶,扁扁平平,弯弯的锄头刃的模样。粗面的粘合力差,太多的馅料会挣破面皮 ,也不能水煮,上屉,隔水蒸。及熟,黑,亮,薄,倘若用地瓜面,简直就是锄头刃的复制品。这是饥荒时期民众的智慧,缘于对美食向往的一项发明。


其实,在旧时的潍县城里,锄刃是一种市井小吃 。城里的锄刃,是改良的,形状相近,内容物不同了。老潍县西关的于家村,村民大多以种菜为生,秋收后的萝卜腊菜蔓菁叶子晒干储存。冬初农闲,菜农们包锄刃进城叫卖。潍县城里的锄刃以小豆腐做馅,白面皮,此锄刃亦非彼锄刃了。黄豆、干菜叶泡发,菜剁细,豆磨糊,下锅熬,制成又白又香的小豆腐;大豆油炒,加香菜段与盐,成馅;白面皮擀得像白纸一样薄,包馅稍多,同样面皮不拿褶,弯弯的,扁扁的,锄头刃的模样。蒸熟,隔着皮子就能看清里面的馅;从锅中取时,先要用扇子将皮扇得稍硬,拿出两个合成一对。这样的手艺在现在的潍坊已经不见了,成了老潍县人的记忆。


其实,随饺子产生的许多器物也越来越少见了。


在山东的许多地方,包好的饺子是放在盖垫上的,煮好的饺子是盛在船盘上的。船盘,盖垫——有的地方叫盖帘,都是用高粱秆扎制成的。高粱秆在山东叫秫桔秆,用来扎盖垫船盘的,是秫桔秆最上面的连着高粱穗子的一截,我的家乡称作莛秆。盖垫是圆形的;船盘是八角形的,用细的莛秆镶边,像船的样子。船盘透气涵水,用以盛饺子不塌不瀼,就是饺子吃剩了,在上面也是力力整整的。还有,捞饺子的,是柳条编制的小笊篱。这些,现在都少见了。


放在盖垫盛在船盘上的饺子,饺子肚上有秫秸秆的印,一道一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