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秦劇是甘肅起源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秦劇源於古秦州天水,並因此而得名,它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隋,完整於唐,廣傳於明,盛行於清,後來流傳至西北廣大地區。秦劇具有顯明的地方特色,在基本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青陽腔的特長,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壯,動人心絃,表現力強的特點。

新疆兵團秦劇團全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隸屬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

  • 原為國民黨陸軍第十七師猛進秦劇團。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1949年5月,周至猛進劇社所在的國民黨六軍十七師起義投誠,劇社由解放軍收編,改名猛進劇團,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七師序列,仍沿用“猛進”原名,並隨軍進疆同時還吸收了其他班社的一些演員,從此成為駐紮在烏魯木齊市的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轄的猛進秦劇團(當時的團長是趙義忠、狄得民)。

  • 1950年隨解放大軍進疆的原六軍十七師(當時系駐迪化城防師)政治部猛進秦劇團,後來該團集體轉業並改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劇團響應毛主席關於“屯墾戍邊”的偉大號召,發揚人民解放軍的光榮傳統,節衣縮食,自籌資金,自己動手打土塊,建起了“民主劇院”(今烏魯木齊市兒童影劇院址),開闢了自己的演出陣地。他們首先向邊城各族人民推出了使人耳目一新的《白毛女》、《窮人恨》、《一貫道》、《劉介梅》、《血淚仇》等宣傳革命思想的現代戲,在建立新政權、推進民主改革的鬥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 建團初期演出的傳統劇目主要有《雙明珠》、《北京四十天》、《青梅傳》、《方絲帕》、《周仁回府》、《魚腹山》、《劈山救母》、《雙下跪》、《遊龜山》、《奪錦樓》、《貂蟬》等許多劇目,並多次在新疆自治區調演中獲獎,受到官兵及群眾的好評。

  • 1953年,新疆猛進劇團專門招收的一批學員,新疆猛進劇團著名演員李秀英、劉慧軍、蘇萍、朱士蘭、邵景淑、邵景珠、蔣孝民、陳新民、王生雲(原籍戶縣)和崔瑞玉(原籍戶縣)等,即是這次招收的學生。個個成就非凡。

  • 1959年3月,新疆猛進劇團分出演出一隊和二隊,新疆猛進劇團分出演出一隊駐紮在新疆伊犁為農四師猛進秦劇團,二隊留守新疆烏魯木齊。

  • 1954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改屬兵團政治部領導,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1960年兵團成立藝術劇院,猛進秦劇團成為藝術劇院的八大劇團之一

  • 文革期間解散,1978年恢復,1984年又重新歸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 現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下屬的四個專業院團之一。四十年來,他們時刻牢記上級“要為新疆各族人民多辦好事”的要求,堅持黨的文藝方針,經常深入廠礦、部隊、學校和軍懇農牧田場及邊遠地區,為各族人民演出,足跡踏遍了天山南北。據統計,自1956年至1966年,該團平均每年演出400多場,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和獎勵。

  • 其代表劇目有《三滴血》、《竇娥冤》、《趙氏孤兒》、《奪錦樓》、《雙明珠》、《火焰駒》、《孔雀膽》、《遊西湖》、《謝瑤環》、《三擊掌》、《三堂會審》、《梁秋燕》、《豹子灣戰鬥》、《兩顆鈴》、《紅旗牧歌》、《春到草原》、《婦女代表》、《青年一代》、《騎上驢兒上北京》、《江姐》、《天山紅花》、《周仁回府》、《紅樓冤》、《西琳與帕爾哈特》、《轅門斬子》等3OO多個傳統戲、新編古代戲和現代戲。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該團的著名演員主要有:劉彩霞,鬚生“三民”(即邸德民、郭孝民、陳信民),還有王省民(工花臉)、曹玉民(工花臉)、常新智(工三花臉)、何玉琴(工青衣)、蘇玉琴(工小旦)、周志詳(工小生)、韓坤義(工花旦)、何全中(工小生)等。

  • 出生在陝西戶縣的姜曉民由於家庭貧窮,9歲起就開始學習唱戲。“當年學戲的大多數都是窮孩子,想學門手藝混口飯吃。”在他的家鄉,有一位國民黨旅長,因酷愛秦腔成立了一個太白劇社,9歲的姜曉民於來到劇社拜師學藝。在這裡,他先後拜過3位師父,“他們唱什麼角色,就教我什麼,不過我主要學習的是花臉。”幾年後,太白劇社卻因故解散,姜曉民與劇社的另外幾人經人介紹來到國民黨陸軍第十七師的猛進秦劇團。“因為師長是陝西人,喜歡秦腔,就招了一批能拉會唱的陝西人,組成了猛進劇團。

  • 劇團有100多人,到處到部隊演出,演的都是傳統戲。

  • 劇團投誠後,大多數人都留了下來,共有100多人。第三天,就開始在部隊演戲,一連演了三天。

  • 由於十七師屬於先頭部隊,劇團便留在了軍部。“軍部還有一支宣傳隊,還一起合演了《闖王進京》。”

  • 1949 年,在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相繼解放了三原、涇陽、咸陽、禮泉、乾縣、興平、武功、永壽等縣後,準備揮師西進時,長期統治青海、寧夏的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及馬鴻逵為了維持其岌岌可危的反動統治,急調國民黨隴東兵團和援陝兵團,由隴東兵團司令官馬繼援統一指揮,聯合胡宗南所屬十八兵團等部,共30多個師(旅)20餘萬人,於6月10日向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發起反攻,企圖重新佔領咸陽和西安。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面對敵軍的猖狂反撲,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所屬各部隊採取誘敵深入、節節抵抗、逐步後撤的戰略戰術。“在後撤前,劇團大多數人都選擇了回家,留下的只有十幾個人。

  • 到1949年8月蘭州解放後,十七師派人來接劇團,只剩下三個人。在西安,3個人分頭找人,聯繫當年劇團的成員,這樣又招回來四五十個人,劇團又再次成立。”

  • 1949 年11月,第17師奉命進軍新疆,由於此時已是冬季,劇團便留在了西安。“在西安的時候就天天演出,隨後到了蘭州並在這裡過了春節。

  • 當時在蘭州演出的還有常香玉的豫劇團,一起在雙城門外演出,一直演到1950年春,才開始進疆。

  • 到吐魯番的時候,桑葚都已經熟了。到達迪化(今烏魯木齊)後,劇團當日便進行了演出。“隨後的幾年裡,劇團就一直留在迪化。

  • 後來劇團改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就一邊演出,一邊通過演出的收入建起了民主劇院(今烏魯木齊市兒童影劇院址),開闢了自己的演出陣地。”

  • 1959 年2月,農四師黨委決定組建秦劇團,兵團有關部門領導當即答應,1959年3月,新疆猛進劇團分出演出一隊和二隊,兵團將猛進劇團一隊分給農四師,同時同意農四師仍冠名“猛進”成立秦劇團,還把二隊的當紅演員劉慧君也調到農四師。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當時一隊有49個人,到達伊寧市的當天晚上,就在師部俱樂部為農四師幹部戰士演出了《火焰駒》。由於沒有排演場地和演出場所,師部當年就投資建設綠洲劇院,劇院落成後,劇團在這裡進行了彙報演出,由於劇院沒有暖氣,當時劇院就支起了4個大油桶當作火爐。

  • 一年大概要演出300多場,從春天到秋天,基本上都在基層演出,一天有時要演2到3場。冬天就進行一些排演。

  • 由於當年的條件所限,當年劇團的演員下基層時有什麼車就坐什麼車,大貨車、馬車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有時演職人員甚至坐著牛車趕場子。儘管如此,劇團演員都保持著高昂的工作熱情,有時連卸妝都顧不上,每天都是灰頭土臉地補一下妝就趕下一場演出。

  • 到基層去演出,沒有什麼正規舞臺,條件好一些的地方我們臨時搭個舞臺,有時乾脆就在隨便立4根柱子,圍起來就做為舞臺。

  • 1966 年3月,劇團大部分演職人員以體驗工農兵生活的名義被下派到農四師66團,劇團僅剩下少數人,演出已無法正常進行。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1968 年劇團正式解散。

  • 1978 年劇團重新恢復。

建設兵團第十師秦劇團

  • 十師秦劇團,成立於1943年,前身為國民黨騎五軍騎六旅“小小秦劇團”。主要創作演出優秀戲曲藝術和民族歌舞,為觀眾服務。戲曲、喜劇、舞臺藝術作品創作。

  • 騎五軍系國民黨青海軍閥馬步芳的部隊,該部隊成員幾乎清一色為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西北人。西北人愛聽秦腔,便於1943年招收了一些少年兒童,成立了一個“小小秦劇團”。

  • 1946年,騎五軍調入新疆駐防,把“小小秦劇團”也帶到迪化(烏魯木齊)。

  • 1947年,騎五軍整編為騎兵第一師,“小小秦劇團”隸屬騎一師。

  • 新疆和平解放後,騎一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兵團騎兵第七師。“小小秦劇團”隨部隊編入騎七師序列,成為騎七師政治部所屬的宣傳隊。

  • 1952年3月,宣傳隊奉命參加保衛、建設阿勒泰的任務,演職員於這年5月從奇台到達承化(阿勒泰市)。

  • 1953年3月,駐疆部隊整編為國防、生產兩大序列,宣傳隊編入新組建的新疆軍區農業建設二十八團,成為農建二十八團宣傳隊,但對外演出時仍稱秦劇團。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1959年,農十師恢復成立後,宣傳隊被調到師部北屯,正式更名為農十師秦劇團。

  • 1964年底,秦劇團更名為文工隊。

  • 十年動亂期間的1969年,文工隊演職人員集體下放到漁場(現一九0團)勞動、劇團停止了一切演出活動。

  • 1979年6月,阿勒泰地委、行署將下放到漁場的人員調回,劇團又正式恢復,定名為阿勒泰地區秦劇團。

  • 1982年,兵團體制恢復後,阿勒泰地區於1983年將劇團移交給農十師,重新成為農十師秦劇團。

  • 1996年,劇團老同志被批准退休,中年演員分流或調離,只留下了4個人負責團裡工作。同時,配合師裡的各項文化活動。

  • 人員編制情況:秦劇團人員編制為50人。秦劇團現有在職人員3人,離退休24人(離休2人)共計27人。

  • 主要職責:戲曲藝術、傳統藝術整理加工與保護的同時,增強現代歌舞小品精品意識,創作、演出優秀作品。堅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戲曲、喜劇藝術普及推廣舞臺藝術作品演出、藝術創作表演人才的培養。多渠道開展創收活動,改善辦團條件,爭創一流劇團。為師各項文化活動開展服務。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歷年主要工作成績1953年自演的河南附子《歌唱英雄王正忠》參加新疆軍區的戰士文藝會演,獲創作二等獎。

  • 1959年農十師秦劇團的全體演職人員到烏魯木齊參加自治區首屆文藝會演。由該團創作的秦腔現代戲《豐收》獲音樂一等獎。會演結束後,我團演員被選入新疆軍區戰士業餘演出隊,並於這年6月代表軍區和兵團赴京參加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彭真等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1982年我團演出的哈薩克大型歷史劇《薩里哈與薩曼》參加了自治區文藝會演獲二等獎。

  • 1991年,西北五省區“太陽杯”戲劇大賽在古都西安舉行,農十師秦劇團代表新疆兵團將《薩里哈與薩曼》一劇再次加工整理改編,結果該劇在這次大賽中獲銀獎。同時,劇團被評為“精神文明團隊”。

  • 1996年參加兵團文藝調演大型舞蹈《國土在我心中》獲一等獎。舞蹈《打油葵》獲優秀節目獎。舞蹈《點將臺春秋》獲創作、優秀節目獎。

  • 2001年我團演員參加全國小品大賽中小品《升國旗》獲銅獎。

  • 2002年參加兵團戲劇大賽中眉滬劇《送羊》獲二等獎

    新疆建設兵團直屬文藝團體一一秦劇團

  • 2005年小品《升國旗》獲兵團五個一工程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