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免死金牌也没用?其实不然,是忽视了这四字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和建立西汉的刘邦一样,大力封赏开国功臣。跟着他打江山的功臣,权利、金钱、土地等一应都俱有了。为了打消这些功臣们“鸟尽弓藏”的顾虑,朱元璋还给他们办法了一件神器——丹书铁券,也就是常说的免死金牌。其中有34名功臣都拿到了免死金牌,有了它,不仅本人可以免死9次,子孙也可以免死3次。

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免死金牌也没用?其实不然,是忽视了这四字

按理说这下妥了,大臣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但是我们翻开明朝的历史可以知道,在这34位功臣中,除了14名病死的外,剩下的都先后被朱元璋剿杀了。当他们拿出免死金牌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毫无作用。难道是朱元璋说的话不算数吗?其实不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免死金牌的意思,就是皇帝赏赐给功臣的礼物,必要时拿出这块金牌就可以免死。最早出现免死金牌是在西汉时期,由汉高祖刘邦所创,之后一直沿用到清朝以前,不过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对免死金牌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因为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人获益于免死金牌,而且免死金牌的运用次数和运用目的都是没有明确的规定,就会出现一些乱象。

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免死金牌也没用?其实不然,是忽视了这四字

所以朱元璋深知其中的弊端,特意对这块免死金牌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规则是要有立功的人才能用,为了防止假冒,朝廷和功臣们各存一块,也就是说皇家是有备案的。当然,这些功臣们有了荣华富贵,一般都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但是仔细梳理一下,就会发现,朱元璋给这些功臣们的罪名,全都是篡逆谋反。或许这些功臣们也知道,对于免死金牌的运用,“谋逆不宥”是不能运用的。但是什么样的行为才在朱元璋看来才是谋逆不宥呢,最终的解释权还是朱元璋说了算。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经历坎坷之后,会使人的安全感降低,焦虑程度变高,对潜在的威胁更加敏感。在没建立政权时,大家都同心协力,比较安全。一旦政权稳固了,这些功臣就成了一个隐患。“杀功臣”也就成为了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只不过不同的皇帝处理方式不太一样,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就相对温和一些;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的处理方式就比较狠。

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免死金牌也没用?其实不然,是忽视了这四字

古话说的好:“最是薄情帝王家”。为了争夺江山,连父子兄弟之间都能相互残杀,皇帝药屠杀功臣,就不能理解了。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皇帝性格的原因,也不是因为功臣们犯了什么错误。而是在皇帝眼里,这些人位高权重,为了江山的稳固和传承,必须以某一个罪名来杀之,以绝后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