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脫歐方案從硬到軟,梅姨這兩年都經歷了什麼

7月13日,特雷莎·梅迎接到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時,也一併迎來自己作為英國首相上臺執政兩週年紀念日。兩年前的這一天,特雷莎·梅告別執掌6年之久的內政部,辦公地從倫敦威斯敏斯特的馬舍姆街2號,搬到相距不遠的唐寧街10號,成為撒切爾夫人之後英國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彼時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全國上下人心惶惶,前首相卡梅倫掛冠而去,留下“怎麼‘脫歐’、未來咋整”的爛攤子。特雷莎·梅臨危受命,經歷過“脫歐”主導權的府院之爭,熬過恐襲頻發和倫敦大火等艱難時刻,從提前大選失利、黨內議員逼宮到地方選舉大勝,特雷莎·梅有驚無險地走到今天。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身為“留歐派”
肩負“脫歐”重擔

兩年前,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接近52%的選民投了贊成票,英國的命運由此改寫。同時改變的,還有時任英國內政大臣特雷莎·梅的仕途。

作為卡梅倫政府最穩定的內閣大臣之一,特雷莎·梅從2010年5月卡梅倫剛上臺時就執掌英國內政部,到英國“脫歐”公投時,她已在這個“最難乾的內閣職位”上卓有成效地工作了6年,成為英國自1892年以來任職時間最長的內政大臣。

卡梅倫之後,誰來領導執政的保守黨,領導英國“脫歐”,很快有了答案。2016年7月11日,特雷莎·梅在保守黨黨首競選中勝出,而此前呼聲最高的鮑里斯·約翰遜卻沒參選。7月13日,特雷莎·梅獲得英女王任命,正式入主唐寧街10號,新“鐵娘子”的政治巔峰拉開序幕。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2016年7月13日,在英國倫敦,特雷莎·梅正式就任首相後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前發表講話,旁邊站著的是她丈夫菲利普·梅先生。

對於“脫歐”,特雷莎·梅雖然持比較開放的態度,但在公投時她明確站在“留歐派”一邊。她擔任首相的這兩年,對於“硬脫歐”還是“軟脫歐”,英國上下一直爭論不休。

特雷莎·梅政府起初傾向“硬脫歐”。

一來公投結果提振了“脫歐派”士氣,鮑里斯·約翰遜、戴維·戴維斯和利亞姆·福克斯三大代表人物在特雷莎·梅內閣中擔當外交、“脫歐”事務和貿易三大要職,選擇“硬脫歐”是必然結果。

二來面對決定“脫歐”的英國,歐盟決定狠狠教訓這個“叛徒”,並以此警告其他成員國“後果很嚴重,效仿需謹慎”。因此,歐盟的強硬立場,也迫使特雷莎·梅考慮“硬脫歐”。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從左到右:英國“脫歐派”三大代表人物鮑里斯·約翰遜、戴維·戴維斯和利亞姆·福克斯,其中前兩位已經辭職,僅剩福克斯仍在擔任英國貿易大臣。

為此,上任剛一週,特雷莎·梅就毅然宣佈放棄接任2017年歐盟輪值主席國,展現出決絕的“脫歐”立場。但她同時也表示,英國不會在2016年內開啟正式“脫歐”談判。

特雷莎·梅深知接下來困難重重。2016年9月,英國議會上院發佈報告,要求政府啟動“脫歐”談判須經議會批准,拉開圍繞“脫歐”主導權的“府院之爭”。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發起“脫歐程序案”訴訟的英國投資經理人吉娜·米勒

此外,同年8月,一位反對“脫歐”的投資經理人吉娜·米勒發起“脫歐程序案”訴訟,將英國政府告上法庭。最終,2017年1月24日,英國最高法院終審裁定,政府啟動“脫歐”程序須經議會批准。兩天後,英國政府將一份啟動“脫歐”程序的法案提交至議會下院。

在這之前,特雷莎·梅先是在2016年10月公佈“脫歐”時間表——2017年3月底前正式啟動“脫歐”程序,這意味著英國必須與歐盟在2年內完成談判;又在2017年1月首次明確闡述包括移民管控、司法獨立、貿易關係等12項內容的“脫歐”方案,為“硬脫歐”做好了準備。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恐襲、大選、逼宮
“鐵娘子”忙中有變

好不容易結束“脫歐”主導權的爭奪,就在特雷莎·梅準備啟動“脫歐”談判前一週,2017年3月22日,倫敦地標議會大廈附近發生恐怖襲擊,襲擊者駕車在威斯敏斯特橋上衝撞行人,並衝擊議會大廈,造成6死50傷。5月22日晚,曼徹斯特一場演唱會遭炸彈襲擊,造成22死59傷。緊接著6月,倫敦又先後發生兩起襲擊者駕車衝撞民眾的恐襲事件,造成嚴重傷亡。同時,倫敦西部一棟24層公寓樓“格蘭菲爾塔”發生嚴重火災,導致79人遇難。

過去幾年,英國也有偶發性襲擊事件,但總體安全形勢穩定,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當時擔任內政大臣的特雷莎·梅。但在“脫歐”的節骨眼上,恰恰是恐襲給特雷莎·梅添了亂。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2017年3月22日,倫敦議會大廈附近發生恐襲事件後,警方封鎖了事發現場周邊地區。

一連串惡性公共安全事件,使深陷第一次執政危機的特雷莎·梅面臨極大挑戰。2017年4月,為贏得穩固執政地位、強化自身權威和合法性,特雷莎·梅突然宣佈6月8日提前舉行議會下院選舉。

然而,這一次她賭輸了,保守黨席位不增反減,因未獲過半議席而不得不與小黨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聯合執政,確保議會下院簡單多數。此後,特雷莎·梅對內威信削弱,黨內逼宮暗流湧動;對外顏面掃地,加劇了英國在“脫歐”談判中的弱勢地位,成了歐盟手裡的“軟柿子”。

在這種局面下,去年6月19日,英國與歐盟展開第一階段談判。去年12月初,雙方在“分手費”、英國與愛爾蘭邊界以及在英歐盟公民權利三大問題上達成一致,為涉及貿易關係的第二階段談判掃除了障礙。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已經辭去英國“脫歐”事務大臣一職的戴維·戴維斯(左)此前曾是英國“脫歐”談判首席代表,跟他演對手戲的是歐盟“脫歐”談判首席代表、法國人米歇爾·巴尼耶(右)。

第一階段談判期間,英國國內發生兩個微妙變化。其一,由於提前大選失利、在與歐盟談判中過於讓步妥協,執政的保守黨內部40名議員要發起對特雷莎·梅的不信任案。雖然這次逼宮因未達到發起不信任案所需48名議員的門檻而不了了之,但已經顯示出黨內強硬“脫歐派”對她的不滿正在積聚。

其二,也是“脫歐派”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與歐盟圍繞“脫歐”討價還價過程中,特雷莎·梅的“硬脫歐”立場出現鬆動,並朝著“軟脫歐”方向轉變。

就在幾天前,前“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戴維斯、前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相繼辭職,原因就是不滿特雷莎·梅的新“脫歐”方案。該方案提議在“脫歐”後設立“英國-歐盟貨物自貿區”,被英國輿論普遍認為是“軟脫歐”。特雷莎·梅此前曾要求內閣成員一致支持新方案,否則就辭職走人,顯示出其“軟脫歐”的堅定立場。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3月22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特雷莎·梅出席歐盟峰會。

差別化對待中美俄
力推“全球化英國”

今年3月19日,英國與歐盟達成一份“脫歐”過渡期協議,明確2019年3月29日之後,英國將擁有21個月的“脫歐”過渡期,到2020年12月31日結束。看上去這有利於英國“脫歐”後英歐各領域關係“軟著陸”,但過渡期之後雙方保持什麼樣的關係、與“脫歐”相關的關稅和貿易等關鍵問題仍懸而未決。

“硬脫歐”固然可以讓英國大氣體面地跟歐盟說再見,但前提是雙方能夠達成一份“和平分手”的協議。如果在沒有協議的情況下一刀兩斷,預計脫離歐洲關稅同盟和統一市場的英國損失將遠大於歐盟。

關鍵是如果英國政府堅持“硬脫歐”不退讓,與歐盟達成分手協議的可能性就更小。因此,特雷莎·梅轉而尋求“軟脫歐”更符合英國的現實利益。在短期內無法與主要貿易伙伴重構雙、多邊貿易框架的情況下,特雷莎·梅選擇有選擇地與歐盟“藕斷絲連”,儘可能地將對英國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7月13日,在位於倫敦西北部的英國首相鄉村官邸契克斯別墅,美國總統特朗普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出席新聞發佈會。

特雷莎·梅如此定位英歐關係,或許還有另一個原因——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眼下,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在英國訪問,但他與特雷莎·梅、美國與英國的關係,已不再像他剛上臺在白宮率先會晤特雷莎·梅時那般“特殊”。

拋開其他分歧,單就貿易問題而言,美英立場近乎相反。特朗普痴迷於貿易保護主義,通過加徵關稅等單邊行徑挑起貿易戰,嚴重擾亂和挑戰全球貿易秩序。這恰恰與特雷莎·梅的“全球化英國”目標格格不入。因此,以某種形式與歐盟繼續關聯,也可被視為特雷莎·梅藉此規避美國在貿易問題上帶來的不確定性。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今年1月底至2月初,特雷莎·梅和丈夫菲利普·梅訪華期間參觀故宮。

今年1月底,特雷莎·梅終於實現訪華。其實,她上臺後,中英關係曾出現過小波折,以她叫停中法英三方合作建設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為代表。不過,中英迅速在繼續推進雙邊關係“黃金時代”上取得共識。特雷莎·梅心裡清楚,“全球化英國”離不開中國,特別是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大變局的背景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堅持擴大開放的中國,是英國“脫歐”之後不可或缺的貿易伙伴。

兩年來,特雷莎·梅重新認識和定位了與歐盟、 美國和中國的關係,唯獨對俄羅斯是個例外。英國海、空軍不僅加強對俄羅斯艦機的跟蹤監視,還將俄羅斯視為英國的安全威脅。

环球|脱欧方案从硬到软,梅姨这两年都经历了什么

今年3月,俄前特工斯克裡帕爾在英國中毒事件,引發英俄外交風波,並在英國號召下,形成一波西方國家集中驅逐俄外交官的外交危機。這一行動反映出特雷莎·梅的“全球化英國”不侷限於經貿領域,更延展到政治和外交方面,以此彰顯英國作為大國的各領域影響力。

兩年了,特雷莎·梅的內政外交幾乎都與“脫歐”密切相關,而這正是歷史交給她的最重要的任務。現在,隨著戴維斯等強硬“脫歐派”去職,內閣雜音不再,看似一場危機,但如果特雷莎·梅能善加利用、轉危為機,或許她的“軟脫歐”方案會更容易推進,畢竟英國真正“脫歐”的日子迫在眉睫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