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书法为何给人一种气韵非凡、文气冲天的感觉?

邓凌毅


林语堂是近现代一位非常著名的文人,大概是中国诺贝尔文学奖最早获得提名的一批人。

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感知和见解。

林语堂认为: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我曾经试图从别的层面来进入了解中国美学,但是无疑都不如书法来的更省力。

当代美学家蒋勋,也是持此观点来解释中国美学的。

观林语堂先生书法,其实并不觉惊艳,但是品之神怡,有非常强的“文化底蕴”,在文人书法中,也是一位佼佼者。

文人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新文化以后大多数的文人书法,都不适合用传统的标准去评判。

他们表达一种“内守外放”的感觉,守的是根,放的是个性。

在本质上与传统书法一样,只不过脱其藩篱,表达的更为大胆。

文人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笔厚重,不拘小节

能清晰的看出其人的胸怀,才气。

历代书家,尤其民国开始,非常强调读书对书法的作用。

诗书能养气,修身,写出字来自然不俗。

如心中无诗书,纵游历名山大川,徒费脚力尔。

如论技法,林语堂先生在大师涌现的近现代,只算中流水平。

但是看其中“气”“神”“韵”则是上品。

若无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对书法有过深的研修和思考,是不可到此境界的。

如果另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也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枯藤”和“劲松”的笔法。

林语堂谈中国书法节录。

这是后人常说的一句“废话”,本非常简单的融入到了王羲之与卫夫人的故事里,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但是能领会的人不多。

所以说了几十几百遍,慢慢就变成了一句废话。

这不是书法的悲哀,而是人的悲哀。

人对接触不到的形而上的事物总以为不可信不存在,但是一到天黑傍晚,有枯枝烂叶绊了下脚,勾了下背,做生意赔了钱,出门遇事不顺,反倒是觉得有鬼神作祟了。


曾经有一位名僧兼书法家先前习书多年却无长进。一天,他闲步于山径之间,偶见两条大蛇在争斗,各自伸长脖颈,颇有一股外柔内刚之势。他猛然有所感悟,顿生灵感,回去后便练就了一种极有个性的书体,称作“斗蛇”

这种练字的方法确实是存在的,书法到一定高度就是“悟”的过程。

大娘舞剑,惊蛇入草,壁拆之路。

都是一些物象,至于如何成了书法,那就是在各人的“眼”里了。

昨日在说“手”“心”“眼”的关系时,说了句“手”是这三者里最不重要的,反而被“群起而骂之”,这类事件早已不少,每到此时,都得“自我安慰”一句,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读书写字,人生一乐,且行、且行。


我是宇航,如有喜欢的,请关注我一下,谢谢。


梁宇航


我是一人。提问者用词比较激烈,气韵非凡,文气冲天,这是心理作用。

提问者非常的喜欢林语堂,非常的喜欢林语堂。

不喜欢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

喜欢一个人,一定要非常的了解他。

林语堂确实是比较有魅力的,但是说到林语堂的字,“气韵非凡,文气冲天”这些是爱屋及乌的话。

林语堂,中西结合

林语堂生于1895年,逝于1976年,享年80岁。

他是近现代把中华文化介绍给西方最成功的中国作家之一。

据传林语堂逝世时,《纽约时报》用大幅篇幅介绍林语堂的经历和他的贡献,并评价:“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风俗,想望,恐惧和思想的成就,没有人能比得上。”

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 。

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

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林语堂先生,是一个很有才华很有趣的人。喜欢他的人,会非常的喜欢,非常的喜欢。

而且林语堂先生对艺术相关的论述,往往是平易近人,充满幽默感。

文人字就是写得不那么好

林语堂的字,在历史上没有具体说好和不好。

我们中国文化比较含蓄,好不好,肯定是有人知道的。

林语堂的字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悠闲。

林语堂的字,并不是很好。写得很克制,不张扬,也不故意要有什么特色。

很多文人的字都受到很多人的喜欢。林语堂的个人魅力很大,而且他的字没有可以的寻求特色,这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林语堂的字,在现在这个非常纷乱的社会中,如此的克制的字,非常的难得。喜欢这样的字无可厚非。

但林语堂的字,气韵非凡、文气冲天。这是个人喜好的感受。

一人有感

爱屋及乌这件事情,每个人都有。

我也喜欢有些文人,但是跳出去看,他们的字不能算是好的字。

就字论字。

不喜欢一个人,一定要了解他。

喜欢一个人,一定要非常的了解他。

齐白石只有一个,共同人努力经营的齐白石只有一个。所以他的画就值钱。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的,可以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