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後來的我們》無疑五一檔的黑馬,電影之外的風雨是非我們暫且不談,來談談電影本身吧。

《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不怕人笑話,看《後來的我們》,我從頭哭到尾,紙巾不夠用。

很多人認為電影在美化小三,我只能說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非黑即白,灰色的美好與醜陋通通被遺漏了。 照這個邏輯,《小城之春》、《相見恨晚》、《戰地浪漫曲》這樣的影史經典,導演大概要被拎出來好好問問三觀何在了。

我不是被電影中見青和小曉的愛情打動,這樣的情侶在大都市屢見不鮮,層出不窮。戳中我的是奶導傳達的宿命感,是一種從骨子裡透出來的冷,越是冷靜剋制,越是隱隱作痛。上一部讓我有此感受的是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

《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臺灣的影視劇總喜歡挖掘這種宿命感,不知道是不是和地緣文化有關係。

劉若英的電影痕跡要追根溯源到上世紀80年代。

80年代初的臺灣,是我最想穿越回去的地方。那時候未來影壇、歌壇、文學界、戲劇界的大拿,如羅大佑、張艾嘉、李宗盛、陳昇、楊德昌、蔡琴、張大春、李國修、金士傑……都是咖啡廳的文藝青年,每天高談闊論,揮斥方遒。劉若英的兩個師傅,張艾嘉和陳昇就在其中。

《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當下臺灣電影中小清新的部分很像他們的少年時代,而沉澱下來的東西,卻寒冷許多。劉若英屬於後者。劉若英從藝到為人都烙下了那個時代的印章:真摯而冷冽。我的理解就是冷靜地書寫理想的破滅

如同李宗盛在《給自己的歌》中寫道的:

愛戀不過是一場高燒 思念是緊跟著的好不了的咳 是不能原諒卻無法阻擋 恨意在夜裡翻牆 是空空蕩蕩卻嗡嗡作響 誰在你心裡放冷槍

《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後來的我們》是一場事先張揚的分別,無關風月。這是兩個人的戀愛,也是一個人的博弈。

電影中的見青覺得只要自己擁有房子錢財,就可以報答親情、愛情,

小曉覺得有愛情我願意放棄對物質的渴望,他們都以自己的價值觀衡量感情,其實只是滿足了自己的私慾而已。

見青的自卑,小曉的缺愛都無法從對方身上得到回饋。

《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許多人認為電影矯情,就是看到了兩個人物質豐富後的失落,覺得兩人為何不好好在一起,而選擇無病呻吟。導演想表達的恰恰是當代都市人的這種痛苦,得到了些許物質,卻永恆的失去了更多精神。而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我們只能負重前行,假裝自己認真活著。如同2017年黑白的見青和小曉。

《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奶導敏感捕捉到了宿命般的孤單感,她出版的其中一本書就叫《我敢在你懷裡孤獨》,坦言自己和丈夫彼此有距離的親密。不用去無端猜測她的情感生活,我反而喜歡她這種通透感,一如電影結尾花絮播放她"我敢"演唱會的視頻,《後來》的歌聲中劉若英給了觀眾一個深深的鞠躬,一個瀟灑的背影。

《後來的我們》:在愛人的懷裡孤獨

生命不過如此,再熱鬧非凡,矮矮一方墓冢也只能自己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