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教不乖,终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屡教不乖,终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一、“非吾徒也”

冉求,字子有,多称为冉有。是孔门政治军事科目的高材生,曾带领鲁国军队大败齐国进攻,很杰出的一位弟子。

但杰出没有用,犯了错照样挨罚。宰我同学上课睡觉,也不过是被严肃批评,这位冉有同学最牛,直接被孔子“除名”了!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说:“他不再是我徒弟啦!你们大家可以敲锣打鼓、堂而皇之地攻击他了。”

看来真把孔子惹毛了,不光除名,还要大家“鸣鼓而攻之”,这得多大仇恨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冉有的不乖向来有之,这“仇恨”估计也积攒多时了。

屡教不乖,终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二、让他干他不干

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季氏又是当时鲁国最不乖的权臣,“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季氏把孔子气出来的名言。

恨屋及乌,孔子自然也对冉有很有意见。

那天季氏又要去泰山玩,说是玩,其实就是假装国之天子,祭祀宣扬下自己的威风。这孔子能忍?

于是就找到了冉有:“你就不能劝劝你家主人吗?”

冉有的回答非常干脆:“不能。”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屡教不乖,终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三、不让他干他非干

子华出使齐国,估计家里老母亲没人管,冉子就为他母亲请求一些救济。

孔子说:“那就给他一釜(六斗四升)吧”。

冉有又不乖了:“老师,太少了,加点。”

孔子:“那就给一庾(十六斗)。”

冉有一看加这么少,也不再问,直接给了五秉粟米。一秉就是十六斛,一斛等于十斗。请问,冉有给了子华母亲多少米?答:5 x 16 x 10 = 800(斗)。

孔子能不怒吗?抛了句:“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华那家伙“乘肥马,衣轻裘”,家里富裕的很,意思意思就行了,还真当他是穷人来救济吗?

屡教不乖,终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四、到底为什么除名

那冉有同学到底干了什么,气得孔子要开除他呢?

一句话:助纣为虐。

《论语》有载,季氏家族本就富得流油,还不满足,冉有居然仍变本加厉地帮他们横征暴敛。

孔子一向反对提高税赋,反对季氏家族,你冉有这不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吗?

于是就发生了前文“鸣鼓而攻之”事件。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后来怎样,论语没说,但看冉有仍然位列十大弟子榜单,估计也只是师生间的气话、内部矛盾,并非真的“除名”。孔子跟这些学生一向都这样,学业上相互批评、“攻击”,丝毫不给对方面子,但感情始终如一。

屡教不乖,终被孔子“除名”的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