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國產軟硬體大多數已達到「可用」階段

“有企業高管說,中國軟件產業只是‘表面繁榮',缺乏真正成功的軟件公司,你怎麼看?”當第一財經記者將這一問題拋給坐在對面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時,他只是會心一笑,表示“這個觀點有一定道理,但不夠全面。”

“建設網絡強國要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要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倪光南對記者表示,對於正在追趕中的國產軟硬件廠商來說,需要給一個機會做好市場引導,市場份額不能反映國產技術的真正水平。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国产软硬件大多数已达到“可用”阶段

“就像習總書記講的,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倪光南強調,自主可控的技術不等於技術安全,但不自主可控的技術一定不安全。應當將自主可控作為達到技術安全和網絡安全的必要條件,通過自主可控評估、技術指標測評、安全性測評等的一些制度保證,來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

技術需要市場去催熟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軟件產業收入超過5.5萬億,佔GDP的6.65%。但在全球軟件公司100強的排名中,中國的軟件公司能“露頭”的並不多。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甚至在公開場合直指中國的軟件產業缺乏真正成功的軟件公司,他表示,“從軟件產業鏈的視角來看,中國軟件產業缺乏基礎軟件,如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工業軟件等,軟件公司大多在應用層,且未形成獨立生態。”

“我們公司內部經常很羨慕甲骨文、SAP,每年一開門,一半的收入就已經有了,但是中國的軟件公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徐直軍說。

對於軟件行業的現狀,倪光南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目前的軟件市場依然是由國際公司主導,主要原因有多方面,比如“先入為主”的市場規律以及市場引導不足,市場的份額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技術水平,在一些領域中,國產廠商做得並不比國際公司差,並且服務能力也很強。

倪光南表示,Wintel走過了20多年曆程,但時至今天已經走到一個瓶頸,而像國產桌面計算機技術體系已經達到了“可用”階段。在倪光南看來,國產不等於落後,世界交易型數據庫tpmC指標中,國產航天崑崙數據庫一體機集群已經在其中排名第三。

“我們應該對已經成熟的自主創新產品提供更多市場,讓它們有進一步改進的機會。剛開發出的產品或許存在一些缺陷,需要經過持續使用,才能發現問題,並不斷改進,使之有追趕的機會。”倪光南對記者表示,“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在運用中發展成熟。國產創新產品如果永遠不用,永遠不可能好用。”

新一代技術領域的機會

“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倪光南對記者表示,雖然在一些領域有技術短板,但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臨的時候,國產廠商具有彎道超車的能力。

倪光南認為,目前國內的桌面系統市場被wintel所佔據,但短板補齊需要時間,網信領域軟硬件的發展過程要經歷“不可用” “可用” “好用”三個階段。產品經過實用的檢驗,才能在運用中發展成熟。如果永遠不用,永遠不可能好用。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目前國產軟硬件大多已達到“可用”並正向“好用”發展。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国产软硬件大多数已达到“可用”阶段

“採用開源Linux操作系統和非Intel CPU的數據中心越來越多,對於國產廠商來說,這裡顯現了一些機會。此外,移動生態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大削減了wintel在生態系統方面的話語權。”倪光南對記者補充道,市場環境不斷變化的同時,一些優秀的公司也在湧出,比如華為、騰訊、阿里等大公司在基礎技術以及軟件應用層面的積累,此外像博科以及翼輝SylixOS這樣的公司也在技術上向國際公司看齊。

而對於長期在軟件領域浸泡的永信至誠董事長蔡晶晶來說,國內的軟件產業,特別是基於網絡安全的產業機會其實在順勢爆發。

“中國正在進入信息安全產業的第三階段,2003年之前,沒有太大的需求也沒有政策的導向,網絡安全能力是比較弱的,從2003年到2013年,是一個野蠻生產的階段,產業蓬勃發展,但沒有規則。從2013年到現在,我們看到了更多市場的機會。”蔡晶晶對記者表示,目前網絡信息安全的人才缺口在100萬以上,需求量越來越大。

“技術追趕的關鍵在於人才的培養,目前國內對信息產業人才上的培養越來越重視,有更多本土的人才加入,可以使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及其生態系統發展更加壯大。”倪光南對記者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