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怎么就口碑炸裂了?

其实6月30日该片第一次点映的时候我就看了,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国产电影,但是我没敢对他的票房有什么预期,因为这年头,好电影往往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但谁料它又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都进行点映,光是点映票房就过了一亿,而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也史无前例地超过了9分,这是华语片的最好成绩。于是它又赶快提前一天正式上映,这不,上映首日就破了3亿票房,令人咋舌。

《我不是药神》:怎么就口碑炸裂了?

它并不是类型片,也就是很难把它划分到某个具体类型里,可能勉强算是“犯罪片”吧,或者是“喜剧片”,但是等到把它看完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反犯罪片”和“反喜剧片”,因为主角们在做违法犯罪的事,可是却得到群众的一致赞扬,甚至还为其说情。说它是喜剧吧,的确前半部分会让人笑出声来,可是后半部分却令人泪流满面,所以它应该算是“黑色幽默”。监制宁浩这次果然又出了一回反套路的牌,成效显著。

《我不是药神》:怎么就口碑炸裂了?

程勇是个成人用品店的老板,由于实在没钱,就索性到印度做起了走私药品的生意,以低于国内正版药的价格卖给那些白血病患者。走私药品是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为,可是对于那些身体和腰包都非常窘迫的病患来说,程勇这一做法却对他们来说如同雪中送炭。此时的程勇也只是想通过卖药来赚钱,于是从一个两手空空的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了挥金如土的大款。这种发家致富之路的确“非比寻常”。

《我不是药神》:怎么就口碑炸裂了?

明知自己是用舌头舔刀刃,所以他赚够了就收手。可是一年后他又重操旧业,因为得知那些当年的白血病患者因无药可吃而痛不欲生甚至自我了断,于是他决定再次走私药品,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赔本卖给患者。这一次,他从利益导向转向了情感导向,开始设身处地为这些无助的人着想,实现了从“守财奴”到“救世主”的一次心灵转变。人性有时是极度自私了,但有时又会是无私的,只需要看是什么来激发这种转变了。程勇的义举让他的形象立刻高大了起来,但是最终却也难逃法律的制裁。

《我不是药神》:怎么就口碑炸裂了?

这正是该片的特别之处,这是个很难用对与错来评判的故事,因为它本身就处于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中。制度本身不健全,受苦的只能是夹在中间的百姓,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要把人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程勇这样一个没什么文化的生意人都能做到,为何这个世界却要迟钝那么久呢?国产电影能触及到这么敏感的制度弊端问题,可以看到咱们国家电影的进步和宽容,也是观念上的一种飞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的,这给人以更深的反思。

《我不是药神》:怎么就口碑炸裂了?

《我不是药神》:怎么就口碑炸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