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量下滑的指紋晶片如何應對漸進飽和的手機市場?

市場調查機構群智諮詢(Sigmaintell)6月11日發佈的報告稱,受全球終端需求低迷以及前期庫存影響,指紋芯片廠下訂單偏謹慎保守,預計2018年全球指紋芯片出貨量約9.7億顆,同比下降約11%。其中第一季度的全球指紋芯片的供應量約2億顆,同比下降約26%。可見在手機市場日漸趨向飽和的當下,指紋芯片競爭開始白熱化,價格戰之下利潤空間趨緊。

智能手機標配

所謂指紋識別芯片,是指內嵌指紋識別技術的芯片產品,能夠片上實現指紋的圖像採集、特徵提取、特徵比對的芯片。蘋果的iphone5s首先將指紋識別技術應用在手機設備上,緊接著,安卓市場也興起了一股指紋識別熱潮,各大品牌的智能手機機紛紛搭載這一功能。指紋識別逐漸成為了智能手機的標配與新賣點,也成了資本市場的新寵,現如今手機解鎖、安全支付等功能都離不開指紋識別。

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全球搭載指紋識別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8億部,佔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的53.7%,同比上升約18個百分點;同時2017年一季度全球指紋芯片出貨量約2.7億顆,同比增長約60.4%。在零部件創新和各大智能手機廠商的推動下,一時之間指紋識別需求步入快速增長期。

需求大增下激烈的市場競爭

隨著指紋芯片需求大增,其市場滲透率也飛速提升,至2016,指紋識別在國內的普及率已達到61%,2017年,其滲透率進一步增加,升至85.30%,各方品牌廠商的紛紛入局使得指紋芯片市場的競爭越發白熱化。

當前指紋識別廠商主要有AuthenTec(2012年被蘋果收購)、FPC、Synaptics等幾個國際大廠,臺灣地區的神盾、義隆、敦泰、茂丞等,以及中國大陸地區的匯頂科技、邁瑞微、費恩格爾、信煒、芯啟航、貝特萊、思立微、集創北方、比亞迪等十多家企業。

以上數據表明,2017年的指紋識別市場依舊呈持續增長態勢,但增長的過程中,競爭也日趨激烈,利潤降低,巨頭效應明顯。從出貨量來看,FPC和匯頂科技佔絕對優勢,其後的指紋芯片廠商斷層明顯,難以企及。

歐洲傳統指紋廠商FPC因先發優勢,一度成為中國指紋識別芯片最大供應商,品牌手機廠如華為、酷派、魅族、中興等一線手機大廠都是其客戶,市佔率高達七成以上。

近兩年來國產廠商在指紋識別市場佔據的份額也在迅速上升,其中尤以匯頂科技的發展勢頭最猛,幾乎拿下了國內主要的手機品牌,包括Vivo、小米、魅族、樂視、金立、中興等。就連幾乎全部以FPC為主的華為,也開始採用匯頂和思立微的解決方案。據統計,2017年3月的指紋芯片出貨量匯頂科技已超過FPC,2017年12月FPC再次被匯頂反超。據悉,匯頂科技2017年全年出貨量達228KK,同比增長37.73%,雖然FPC以272.3KK的出貨總量仍排在第一,但漲幅已然不及匯頂,其同比只增長12.49%。增長不及預期的FPC甚至在2018年初發布了裁員報告,這是否為FPC被逐漸擠出中國市場的信號還未可知,但它的受損無疑加速了匯頂侵食的步伐。

此外,一線芯片廠商巨頭效應的形成不斷擠壓二三線廠商的生存空間,不少廠商已被洗牌出局。如茂丞、比亞迪、Mstar、東方等已不見身影,而義隆、芯啟航等也在去年的排行榜上時隱時現。

手機市場漸進飽和 探索指紋芯片的多元化發展方向

Counterpoint近期公佈從2016年到2018年每個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的市場份額,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億6000萬臺,每年平均下降3%。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的滲透率下降到了76%。即便有著華為、OPPO、Vivo這樣的品牌,但是在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依舊出現了下滑,這表明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正在放緩。

銷量下滑的指紋芯片如何應對漸進飽和的手機市場?

銷量下滑的指紋芯片如何應對漸進飽和的手機市場?

Digitimes Research最新數據也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環比下降34%,同比下降13.4%,自2013年第三季度以來出貨量首次單季度低於1億臺。與此同時,智能手機產業鏈上的指紋芯片公司也是每況愈下。

匯頂科技此前公佈的2018年一季度報顯示,Q1公司實現營收5.7億元,同比下滑21.9%;淨利潤1935萬元,同比下滑88.96%。相比2017年業績,匯頂今年一季度銷售收入降低30%,毛利率下降了4%。對此,匯頂科技董事長張帆表示,電容指紋出貨量的下降趨勢在2017年下半年開始就在持續,目前市場上電容指紋芯片產品整體增長停滯。

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的日漸成熟,致使指紋芯片價格不斷下探,廠商利潤逐步走低,加之智能手機市場趨向飽和,重重困境之下指紋芯片廠商開始角逐新技術來挖掘市場發展紅利。

全面屏作為智能手機未來發展趨勢,引來眾多智能手機整機廠對於屏佔比的不斷追求,而結構光和屏下指紋成為整機廠選擇生物識別的兩個方向,其中3D結構光的工藝技術,受到產業鏈成熟度低的影響,除了蘋果之外,Android陣營廠商難以上量,但不少機型將採用3D人臉識別的消息卻已甚囂塵上。

群智諮詢的報告指出,光學屏下指紋的供應鏈成熟度相對較高,以新思和匯頂為代表的供應商已經具備很好的量產性,受到終端品牌vivo、華為、小米等新項目的拉動。群智諮詢統計:2018年全球光學屏下指紋識別芯片的供應量約2000萬顆,以新思、匯頂(Goodix)為代表的的設計公司、和以歐菲光(Ofilm)為代表的模組公司將直接受益。

灃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希表示,未來家庭裡會有更多功能性的產品往智能性的方向轉換,這裡面需要身份認證、生物識別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多。“目前市場上已能看到許多產品,比如鎖具、箱包、筆記本、電動車、汽車等,很多應用場景裡指紋都能發揮作用。”

FPC總裁Christian Fredrikson也認為儘管手機指紋芯片業務的重要性不會消退,但他們也銳意擴展至新的垂直市場及生物識別技術,同時也積極探討更多的生物識別應用領域,例如汽車、物聯網中的多種設施,以及雲計算方案。

當初蘋果手機讓市場看到指紋識別技術被引入消費電子領域的發展空間,自此開啟了指紋芯片在手機領域的擴張熱潮;現如今手機指紋芯片市場大局已定甚至開始漸現僵局,但在手機之外或許還有一片指紋芯片的藍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