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母猪,这样管理更科学

后备母猪,这样管理更科学

本文摘选自《中国猪业》2017年第八期

文丨朱广琴

后备母猪通常用来补充因年龄较大、 繁殖性能差或疾病原因所淘汰的母猪,从而使生产母猪群保持以青壮年为主的组成结构。后备母猪还担负着猪群的遗传改良功能,能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快速扩大种群规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可以说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的“未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科学的管理后备母猪吧~

引进后备母猪的基本原则

在引进新的后备公母猪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基本的健康原则:

第一,引种程序必须遵循种源提供场的健康等级必须高于引种场,商品代猪场必须从父母代及以上种猪场引种,父母代猪场必须从祖代及以上种猪场引种,生产核心场/子代核心场必须从遗传核心场引种。

第二,在确定种源提供场前,按照全群系统采样方法监测相应敏感疾病的抗原/抗体合格后,才可确定为种源提供候选猪场。

后备母猪,这样管理更科学

后备母猪的选择要领

1.询问日龄、批次

了解被选猪群品种、品系、日龄、批次、免疫监测及免疫背景,根据选种数量确定剔除比例(此过程主要是剔除生长速度慢、有健康问题和明显缺陷的后备母猪)。

2.观察整体状态

在同一批次中,选择生长速度快、体型好、毛色光滑、肤色红润、精神活泼、健康度高的后备猪,淘汰生长缓慢、体型瘦小、表现病态及存在明显遗传缺陷的后备猪。

3.观察头型

头型清秀,符合本品种特征,无过多腮肉,无泪斑, 无结膜炎,无歪鼻。

4.观察背线

背线平直,背宽适中,无明显弓背或凹陷。

5.观察肌肉

整体肌肉均匀,臀部丰满且不影响协调性,背部肌肉有适当凹陷。

6.观察斜尻、尾根

斜尻与背线角度较小,尾根与斜尻间有凹陷,尾根宜高。

7.观察外阴

发育良好,无上翘、外翻、损伤,大小不低于尾根切面的2/3。

8.观察肢蹄

首先排除如八字腿、X 型腿、O型腿等遗传性肢蹄病;再排除如关节肿、竖蹄、卧蹄、关节肿大等后天肢蹄问题;要四肢粗壮、行动灵活、重心稳定;内外趾分布均匀,蹄甲无开裂、脱落,前肢内外趾比后肢内外趾间距大;M 角<90°,N角越小越好。

9.观察腹线

腹线要有适当幅度,太大影响屠宰率,太小影响生产性能,要求胸部宽而深。

后备母猪的隔离与驯化

引进第1~2周,主要目的是让引进后备母猪适应引种场的自然环境。当天空料一天,饮水中添加抗应激药物1周,所有猪只消毒,调节温度至22~25℃,完善台账。第2~6天每天以20%的原场饲料与本场饲料进行混拌饲喂,并根据本场情况制订免疫保健计划,且切实履行。第3~4周用健康待淘老母猪进行同化,第5~6周用健康肥猪进行同化。第7~8周,进入生产线前的再次挑选工作,逐头再次检测抗体抗原,通知生产区做好挑好猪只的接收工作。

后备母猪的免疫与保健

为后备母猪制定高效的免疫程序,要参照被引种场和引种场的免疫程序和免疫状况,结合流行病学发展过程和疫病感染程度大小等情况,确保疫苗规范的运输、 储存和接种,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整个猪群的抗体水平检测,依据最新检测结果适时合理地调整免疫程序。

在引进后备母猪配种前约1个月,需选用伊维菌素2.5 g/吨和阿苯达唑602.5g/吨拌料连续饲喂5 天,进行驱虫。

后备母猪的背膘控制

通过限制饲喂,使23~24周龄的后备母猪背膘厚达到13~15mm;初情期达到15~17mm;初次配种时达到18~20mm;上产房之前要达到20~22mm;膘情通常控制在3.5分左右。切记后备母猪背膘厚不要超过22mm,否则会影响发情。

后备母猪的批次化管理

165日龄的后备母猪进入诱情、查情、分批次管理;要适当限饲,保证高能量、低蛋白饲料(让脂肪沉积)的同时,供应充足的Ca、P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让体成熟与性成熟发育协调;越早发情,猪只的繁殖性能越好;针对有情期的猪只进行分批式管理,7天一批次,归于一栏;做好每头猪只情期的记录。

后备母猪的配种把关

后备母猪在第三个情期进行配种,配种前14天换哺乳料进行短期优饲。状态差、发情异常的不予配种。确保8月龄以上、体重140kg以上,达到性成熟和体成熟;不提倡PG600的使用;初情母猪放置在远离公猪的栏舍;初配后备母猪背膘控制在18~20mm之间为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