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小军娃的“戳心三问”

六一,小军娃的“戳心三问”

前几天,因为女儿成绩下滑的事,不小心和爱人拌了几句嘴,没想到过了几日仍余怒未消。

此言一出,啥也不说,负荆请罪去了。

好不容易爱人的气总算消了,可下次呢?摆在所有军人面前的这道难题,真的就无解了?军人职业再特殊,可日子总要过下去,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吗?

政策能否更灵活?

5月1日,随着新条令的颁布施行,官兵休假、驻地轮休、回家住宿、家属来队等政策红利逐渐释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军人“丧偶丧父式”的家庭现状。

但随着改革任务和时间推移,部队“忙者恒忙、忙者越忙”现象更加明显。

越来越重的训练任务、越来越高的考核标准、越来越多的集训比武、越来越严的追责机制,压得基层的兄弟越来越喘不过来气。

结果就是

越靠近基层越贴近一线,政策红利的“边际效应递减”越为明显,个别“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让官兵反映日趋强烈。

比如,官兵反映最强烈的探亲休假问题,虽然现在明确军人可以分两次休假、报销两次路费。

六一,小军娃的“戳心三问”

但受年度工作安排、部队训练规律的客观限制,“主官休假难、主力难休假”的问题在基层部队仍然十分普遍。

从以前的“不给休”到现在的“没空休”,从过去的“休不了”到现在的“休不完”,休假在很多单位陷入了“死循环”,难道真的就无解了?

针对这种情况,有的单位曾做过探索,在不超过法定休假天数的前提下,将两地分居官兵的年度休假。

根据个人愿望和工作实际,调整为“季度假”和“月休假”,官兵可选择每季度休假10—12天,或每月休假4天(具体计算方式不再累述)。

简而言之,就是“灵活休”。

从试行情况看,官兵、家属普遍都比较满意,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合理的“土政策”?

六一,小军娃的“戳心三问”

法随时变,下次能推广吗?待遇能否更合理?

待遇能否更合理

2018年1月1日起,分居费上调为每月1000元,享受范围拓展至全体符合条件的已婚官兵,全军普大喜奔。

但在官兵心中,仍有两个疑问,或称之为遗憾吧。

第一个疑问异地双军人为何只能领一份分居费?

根据现行规定,夫妻同为军人,只能请领一份分居费,一般由男方所在单位审批发放。

设置分居费的初衷,不就是为了弥补分居带来的精神补偿吗?

再直接些说,每月区区1000元,不过是多了一点电话费、交通费而已,与军人家庭的情感缺失、亲情遗憾、生理痛苦来说,不过心理安慰罢了。

两地分居的军人家庭苦,两地分居的双军人家庭更苦。

既然分居费打上了强烈的军人印记,是为了弥补军人家庭的付出而设,为何还要如此锱铢必较呢?

第二个疑问,军人子女保教费为何区别发放,多年未涨?

根据《关于调整军人子女保育教育补助费制度的通知》,学龄前不能入军队幼儿园和地方公办幼儿园的军官、文职干部和士官符合计划生育政策所生育的子女,即可以享受军人子女保育教育补助费。

对此,我一直有两个不解。

一是保教费本就应是一项普惠政策。民办幼儿园学费更贵一些,每月在普发基础上多发一些就是了,为何要区分发与不发?难道是担心“不患寡而患不均”吗?

二是保教费多年未涨。说句觉悟不太高的话,每月150元的保教费,够补助孩子的牛奶钱吗?难道是聊胜于无、禁幽幽之口而已?

六一,小军娃的“戳心三问”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管理学上有个现象,叫“管理计较”,这是很多公司会犯的一个很致命的错误。

后果是什么?

公司越是跟员工计较,员工就会越跟公司计较,管理层绕着圈来制定游戏规则,员工想着法来钻规则空子。

长此以往无端形成内耗不说,还会冷了员工的心,算计员工的老板也终究会被市场算计。

管理能否更人性

前几天,娃哈哈的一则放假通知上了热搜。

考虑到员工低龄子女‘六一’儿童节没人陪伴,公司决定2018年6月1日,至少有一名子女年龄在14周岁以下(含十四周岁)的在职员工,公司予以放假1天,陪伴孩子。

“六一想请假陪孩子?材料写完了吗?教案背好了吗?课题练好了吗?”、“醒醒吧,六一是周五,正课时间一律不许请假”、“别闹,检查组周六上午就到,抓紧准备迎检……”

在很多人特别是个别上级的眼里,“六一”放假是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事,只不过是陪孩子做游戏、看孩子演节目、给孩子送礼物、陪孩子吃顿饭的例行公事。

如果谁用这个理由给上级请假,心里多半是没有底气的,说不定还会被扣上个“无心工作”的大帽子。

我的老单位是个野战部队,平时管理非常严,正课时间是几乎不允许请假的,但在每年“六一”和孩子生日这天,单位却都会破例允许家在驻地、子女年幼的官兵请1天假,陪孩子过个节。

六一,小军娃的“戳心三问”

老单位早已撤编了,但提到这个事,老单位的人至今都很感动。

大家谈论最多的,是老政委有次讲的话,“咱们单位架子小,不能保证大家都当这长、那长,但只要我们在这一天,就要想办法让大家当个好家长”。

事隔多年,长感于斯。

军人家庭的苦与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

诚然,家庭需要个人的经营,但组织的关心也不应缺位。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