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現象考驗城市治理水平

背景鏈接

“少小離家老大回”,在外無論漂泊多久,家鄉才是真正魂牽夢繞的地方。如今,有的老人本想在生活多年的故土安度晚年,卻離開故土來到城市,有的是為了照顧子女,更多的是為了照顧孫子孫女,成了“老漂族”。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800萬,佔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

“老漂族”現象考驗城市治理水平

公考角度中公解讀

[綜合分析]

“老漂族”之所以引發社會關注,是因為這些“老來漂泊族” 不再是單個的個體行為,而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

“老漂”媽媽的苦與樂,是“老漂族”群體現狀的真實寫照。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鄉打拼。很多父母由於擔心子女在外生活無人照顧,或幫子女帶孩子,選擇離開家鄉,來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這樣一個老年群體,被學術界稱之為“老漂族”。

中國社會一向重視熟人文化,鄉土關係和血緣關係意義重大,對於老年人來說更是如此,一旦來到了陌生的地方,他們很容易將自己定位為異鄉人,難以獲得歸屬感。在所寄住的城市,除了自己的子女,許多“老漂族”並不認識其他人,社交關係的斷裂與情感紐帶的脫節,讓不少“老漂族”成為陌生城市裡一個邊緣化的孤立者,成為典型的“隱形人”。

“老漂族”的存在,與我國傳統文化價值取向的家庭模式息息相關。然而,“老漂族”在城市生活,面臨著諸多難題。語言溝通、生活方式、城鄉習俗、社會交往等,都會給“老漂族”帶來或多或少的不適應;但與適應新環境相比,精神空虛和情感隔膜,則是“老漂族”所面臨的更大困境。因此,必須正視“老漂族”背後的心理障礙和養老困境。

[參考對策]

一是幫老人融入異地生活,子女的體諒、理解與鼓勵非常重要。離開生活多年的熟悉環境,離開親朋好友,在新的人際網絡沒建立起來前,“老漂族”會特別孤獨失落。這時,子女陪伴和交流是他人無法取代的。

二是“老漂族”自己應轉換心態。離開故土,投入到新的環境,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難題,需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適應,但不應該抗拒這種變化,而應積極主動地去調整,讓自己更快適應。同時,還可以有效整合社會愛心資源,將各類志願者服務引入“老漂族”群體,為他們提供精神慰藉和親情撫慰。

三是讓“老漂族”身心融入城市,讓他鄉變故鄉,考驗城市的人文溫度和治理水平。要讓“老漂族”在子孫身邊,“把異鄉當故鄉”,就應將“老漂族”納入城市養老服務體系,使“老漂族”成為“老歸族”。要加快戶籍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遷徙制度障礙,實現醫療保險隨人“遷徙”。鼓勵年老父母投靠子女式遷移,實現更多家庭老年人與子女團聚,減少因制度性隔離所導致的異地養老問題,變異地養老為同地養老。

四是要積極探索建立針對外來老年常住人口的公共養老服務模式,整合各種服務資源,為“老漂族”能夠在異地養老就醫提供無縫連接,儘早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全國聯網,在異地間搭建更多對接平臺,簡化異地辦事手續,免除“老漂族”在他鄉養老難、看病難等後顧之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