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島市市北區推動城市「管理」向「治理」轉變

記者劉成

山东青岛市市北区推动城市“管理”向“治理”转变

在市北區海泊河附近的一塊空地上,今年5月份建起一座口袋公園。馮浩攝

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通過打造“互聯互通互動,協調協作協同,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架構,把過去政府的“我來管”,變為政府、社會、居民的“我們共治”,徹底打破城市管理難題“治理—回潮”的怪圈

在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營口路市場周圍,每到夏季沿街商戶就會將桌子擺到大街中央,自發形成一條“啤酒街”,不但阻礙交通、造成“髒亂差”,而且嚴重擾民,居民意見很大。市北區政府通過多部門聯合執法治理多次,但“治理—回潮”的怪圈始終難以打破。去年8月份,市北區再一次實施多部門聯合執法,卻收到了長效,這條“啤酒街”再沒“回潮”。

非法佔路經營得到長效解決,是市北區推動傳統“城市管理”向現代“城市治理”轉變的結果。市北區通過打造“互聯互通互動,協調協作協同,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架構,改變體制機制,把過去政府的“我來管”,變為政府、社會、居民的“我們共治”。

打造城市治理“指揮中樞”

“對營口路‘啤酒街’採用同樣的執法措施,為何這次效果不同?是機制變了。”市北區城市治理推進委員會常務副總指揮李登軍告訴記者,過去都是針對一個問題臨時召集聯合執法,問題解決了,聯合隊伍就散了,所以才會“回潮”。現在市北區建起了城市治理“指揮中樞”,對與城市治理密切相關的公安110指揮中心、綜治辦、城管局、綜合執法局、市場監管局、食藥監局等10個單位,實行聯合值班、問題聯辦,有“回潮”就會繼續齊抓共管,“回潮”自然就消失了。

在位於臺柳路的城市治理指揮平臺大樓裡,記者看到了這個“指揮中樞”:一塊巨大的屏幕上,不斷閃現各類城市信息,旁邊的工作間裡,穿著公安、城管等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埋頭處理信息。

“‘指揮中樞’的信息實現了互聯互通,與公安、人社、民政、市場監督等20餘個部門近40個業務系統順利對接,全區6700個公共視頻探頭也整合進來,實現了數據共享互通。”李登軍介紹說,現在已建成4套基礎數據庫,9個專題數據庫,包含地理信息、人口、法人、建築、危險源等19類數據信息。

信息的互聯互通,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更加準確、全面、系統的數據信息支持。以不起眼的城市井蓋為例,現有的井蓋涉及供電、供水、通訊、排汙等多個部門,而井蓋的材質、規格又各不相同,一旦出現破損遺失,僅確定產權單位就需要相當長的過程。信息互聯互通後,指揮中心的大數據平臺對轄區內16類近17萬個井蓋做了數據定位,只要破損遺失信息報送到指揮中心,就能立即確定井蓋的類別、形狀、大小、管理單位,省人省力又省心,關鍵是能迅速及時處理,不耽誤居民正常生活。

多部門協同作戰成常態

如今,多部門協同作戰,已成為市北區解決城市治理“頑疾”的常規武器,海泊河早市的治理就是典型案例。海泊河早市是20年前自發形成的,當時給周邊居民帶來不少便利。但隨著城市發展,這裡逐漸形成了8000多平方米的龐大市場,堵路問題、“髒亂差”問題、擾民問題日趨嚴重,居民投訴日益增多。政府多次規範和整頓,但收效甚微。

“指揮中樞”體系建立後,市北區決定疏堵並舉,一方面堅決取締早市,一方面重新規劃新的市場。於是,多部門協作協同模式開啟:宣傳部門通過多渠道宣傳,營造正面輿論導向;規劃部門同步規劃新建農貿市場;交警部門增設電子抓拍設備,遏制隨意停車卸貨;綠化部門通過設立綠化帶,使人行道失去擺攤價值;街道、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早晨4點就抵達現場巡查,及時制止擺設攤位。同時,政府還採取減免攤位費的方式,吸引商戶進入正規農貿市場。集中執法行動後,經過一個月嚴防死守,試圖前來設攤的商販越來越少,居民也形成了到正規市場購物的習慣,海泊河早市得到徹底治理。

正是通過常態化的多部門協作管理,市北區用了一年時間,取締54處非法形成的早夜市,並讓2000多戶遊商走進正規市場,成為守法經營商戶。“現在,市北區各個市場周邊市容環境有效提升、交通擁堵明顯改觀、食品安全有了保障、居民投訴迅速減少。特別是隨著正規市場效益的回升,社會資本開始把資金投向農貿市場建設,形成了良性循環。”市北區政府辦副主任王斐說。

政府社會居民形成合力

在市北區,市民和社會組織也可以通過“在市北”APP發現問題,兩個途徑採集的信息、發現的問題,都有明確的辦理流程、處置時限和考核標準。目前,“在市北”APP用戶已突破65萬人,每天通過市民發現的城市治理問題就達數百件。2017年,市北區梳理了112件城市治理“痛點”“難點”問題,也是在市民的積極參與下完成的。

許多城市“頑疾”的解決,少不了市民和社會組織的參與。撫順路批發市場周邊的亂象治理,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典型案例。撫順路批發市場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其副食品、蔬菜流轉量佔青島市南市北兩區的60%以上,由於客流量大、機動車多,周邊交通非常混亂,噪音擾民、停車難、交通擁堵、環境“髒亂差”等現象嚴重,周邊居民投訴不斷。

為徹底治理這一亂象,市北區對周邊樓院居民和單位進行了多次調研,形成的解決方案又通過公示在全社會徵求意見。“經過數個月的反覆討論,最終通過實施道路單循環、禁行大型貨車、修建多處停車場、清除違章建築、建立與居民樓院的隔離綠化帶、整修樓院環境等措施,使撫順路批發市場周邊環境和秩序煥然一新,贏得周邊居民稱讚。”李登軍說。

不少關係到居民日常生活的設施建設,決策權也直接交到了市民手中。昌邑路有一小片廢地常年堆積生活垃圾,政府在治理垃圾後提出了建停車場、健身廣場、口袋公園、城市雕塑4個建設方案,讓市民決策。最終,經周邊居民表決,決定建一個口袋公園,並按居民要求放置健身器材,建設頂部防雨的長廊。據悉,去年以來,市北區通過徵求市民意見,已建成30多個口袋公園。

市北區委書記鄭德雁表示,實現“共建共治共享”,首先要釐清“為誰治、誰來治、和誰治”三個層面的問題。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治理必須以人為本,要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治理,讓城市治理成為黨委政府和全體市民共同的事業,從而把群眾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從“你和我”變成“我們”,真正做到“人民的城市人民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