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姐理財:金融科技創業型企業,將成爲金融市場的新興力量!

隨著大量非金融企業進入金融行業,金融市場主體出現顯著變化。一方面,大量科技企業藉助金融科技發展契機,積極獲取金融牌照,跨界提供金融服務,“科技+牌照”成為趨勢;另一方面,大量具有ToC(面向用戶)服務經驗的傳統企業,發揮用戶規模優勢,通過用戶數據資源與金融科技的結合,也在積極提供跨界金融服務。此外,大量依託於金融科技的新興創業企業,成為金融市場的新興力量,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成為其核心競爭力。

魯小姐理財:金融科技創業型企業,將成為金融市場的新興力量!

魯小姐理財:金融科技創業型企業,將成為金融市場的新興力量!

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的驅動下,金融業正呈現前所未有的變革,各類金融機構紛紛將金融科技作為發展新引擎、新動力。藉助金融科技,各類金融機構在場景、獲客、資產、風控等領域創新,帶來了效率和盈利的提升。目前,金融科技的應用已經逐漸覆蓋到金融行業的方方面面,並由此衍生出P2P、眾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等一系列新興金融業務,傳統金融業的生態正在悄然轉變。

同時,金融科技也為監管帶來新挑戰。

創新與風險永遠相伴相生。近幾年,由於新技術的不斷催化,互聯網金融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這也給其帶來了諸多的不安定性因素,致使業界不得不再次思考金融與科技的關係。

互聯網金融本質是金融,金融就離不開風險控制。互聯網金融涉足的是一個全國性金融資產,所以監管角色很難劃歸地方金融辦。既然要備案,一定會過度到牌照管理的階段。

金融科技使金融普惠、共享程度提高,金融科技實現新經濟新業態結構性重組。但金融科技面臨全新的風險,比如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監管需全方位應對新問題。

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監管,既要追求科技創新發展空間,創新服務模式,讓金融機構構建更加完整、更加包容、更加可觸及、更加高質量的服務,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普惠金融在中國發展,又要嚴守底線,可以發揮市場和技術的創新動力,實現提升效率和保持穩定等監管目標。

金融創新不能偏離實體經濟的需要,金融業的外部性、公共性也非其他行業可比,所有的金融業務都應持牌經營,都應納入監管,且應立足於服務實體經濟。隨著監管制度的完善,未來無金融業務牌照的金融科技公司或將轉型,以提供技術、提供流量導流等服務為主,而不直接提供金融產品給終端客戶。

在監管方面,技術本身應該都是中性的,所以技術不是監管的重點,真正的監管對象應該是使用技術而可能導致不合理的結果。

針對行業關注的網貸備案問題,網貸備案延期已是事實,主要原因是各地備案細則給出的操作時間短,操作難度比較大,消化存量尚需時日,加上校園貸現金貸、銀行存管白名單、互聯網資管等新政策密集出臺。另外,仍存在大量的大平臺,違規業務多,各類模式複雜,短時間清退較為困難。網貸機構是全國開展業務,但在各地備案,存在政策和市場的不公平競爭。網貸行業是全國經營的業務,但是由各地金融辦出臺方案不同,整個市場會存在不公平問題。

魯小姐認為,利用監管科技,一方面,金融監管機構能夠更加精準、快捷和高效地完成合規性審核,減少人力支出,實現對於金融市場變化的實時把控,進行監管政策和風險防範的動態匹配調整;另一方面,金融從業機構能夠無縫對接監管政策,及時自測與核查經營行為,完成風險的主動識別與控制,有效降低合規成本,增強合規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