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能拯救我們的假期焦慮

觀影、讀書都只是為了更好地瞭解自己與理解世界。

在家的這段日子,沒什麼事情可以做,每天望著窗外,心裡天馬行空。無所事事帶來的空虛充斥了整個房間。

電影和書,是緩解空虛的良藥,我們總能在電影和書裡找到自己,與自己以寬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喜歡閱讀和觀影的原因之一。

大多數的時間我都待在一個促狹的屋子,接受無聊的審判。再喜歡旅行,它也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但一小段的記憶卻能支撐我們繼續在促狹的屋子裡生活。這也是旅行的意義,哪怕只是一段戛然而止的旅行。

在每一段孤寂的時間裡,還有這部電影總能給我寬慰——

契克

影片講述的故事很簡單:兩個不同膚色,都不善於與人溝通的少年,面對周遭的不適,攜手偷車,並展開一段歡樂的公路旅行。

是的,這是一部公路片,意味著小眾,但也不只是一部公路片。

怎麼說?

相比一般的公路片講述的旅行的意義,契克講述的,是兩個男生的自我意識的碰撞與融合。

這部電影能拯救我們的假期焦慮

少年邁克又膽小又無聊,在教室,同學口中的神經病,沒人在乎他的存在;在家裡,爸爸外遇媽媽酗酒,沒人關心他的生活。

自卑吧?自卑,還憤懣。這樣的生活真是糟糕。比這更糟的是,新同桌契克的出現。

契克,一副東方人的面孔,聰明好鬥,不相信規則,機靈略帶狡猾,體格強健,還喜歡酗酒。對於邁克來說,這是他無法擺脫的夢魘。

影片開場,夜色被警車照亮,滿臉血漿的邁克面對原野嘶吼---契克。

畫風急轉,未來的生活被拉會到無聊的現實。是的,這是倒敘。

倒敘講究的是留下懸念,再徐徐展開,讓契克更打動我們為生活瑣事所疲累的心。

為什麼還要強調現實?

因為這部電影,拍的就是打破現實的真實,掙破規則的束縛,釋放被禁錮已久的內心。

這部電影能拯救我們的假期焦慮

邁克,就像是臆想的失戀,沉浸在悲傷與憤懣中。在一個正常的男孩心中,沒能得到班花的注意是多麼的不幸。聽起來就像是同性戀,但他實在太喜歡女孩兒了。

太多的痛苦讓我們很難選擇平淡,總希望有什麼東西能彌補內心的空缺。沉迷式的自我麻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是會被喚醒,內心的海綿沒法吸收那麼多的酸湯掛水,還需要釋放。

躲得過對酒當歌的夜,躲不了四下無人的街。

契克,生活在規則之外,看起來無牽無掛的,倒是少了很多憂愁與煩惱。

偷車公路之旅,從這裡開始。

和過去告別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它知道,我們只是看起又膽小又無聊,還毫無特色,和它告別只是給它一個機會認識更深層次的我們。

這是邁克的幻想,更是契克的行動。

他們一起送出了邁克為班花費勁心思準備的生日禮物後,就像是把憂愁全部丟棄,毅然決然,離去。決絕地和過去告別才會有勇氣重新開始。

也是這樣的無所依,無需念,他們一起出發的決定才這般堅毅。甚至在途中,契克丟掉了邁克的手機。

這個故事發生的背景,是2016年的德國。

手機之於契克,任何混蛋都能找到他們;手機之於我們,我們能找到任何可用的幫助。

在這裡我不想討論手機對於現代生活的利弊,這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留給社會學家們就行。我們只需要知道我們樂在何處就行了。

在這個社會只有5%的人會關心社會的過去以及未來的發展,剩下的只需要懂得如何生活就好。事實上,我們哪懂得生活?不然,哪裡會有這麼多的焦慮?電影與書,則是在試圖告訴我們生活的其他方式。

活出自我之類的屁話,那都是“行走的貴族”自我抬舉的無腦之語。即使在同學眼中契克算得上名副其實的怪胎,但在自己眼中,面對行走的貴族,還是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並不是怪胎。

面對階級的不妥協,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活法。階級,有生活中無法抗拒的,也有知識賦予的。人人平等的理想主義在面對社會殘酷之前是美好的心靈安慰,也會是麻痺自我的精神嗎啡。

在他們的旅途中,承認自己的無知,面對聰明的挑戰,需要接受無知帶來的“不平等”。

對於生活的無知,我們不得不去學習,在挑戰未知的可能性之前,無知會讓我們失去挑戰的機會。

知識之外,邁克善良敏感,契克勇敢無畏。

他們之外,還有一個人演繹了旅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伊薩,博學而暴躁,也不善溝通。

她的加入帶來了青春的性,這是這部電影的另外一個主題。性,是對邁克和契克自我意識的驗證。

這部電影能拯救我們的假期焦慮

他們仨一起在湖裡洗澡,“坦誠相待”,契克看起來一往無新,而邁克的眼神卻多了一份憂愁。

一切都太快了,一種意識的形成到坍塌到再形成。伊薩對邁克的性挑逗可以說是對愛情觀的再造,在這之前,還因為班花對自己的不care,耿耿於懷。

當契克和邁克坦言,與伊薩相對,班花無腦,以及自己不喜歡女孩的時候,邁克的自我意識才真正覺醒。在青春中,我們需要考慮很多關於生活的問題,這都是需要自我的,而不是生活在他人的籠罩之下。

這部電影能拯救我們的假期焦慮

也許,這個夏天,邁克終於知道,不適宜的女孩會讓生活變得憂鬱,適宜的男孩卻可以讓生活變得精彩。

可我也清楚地知道這個電影是《契克》而不是《邁克》,是契克讓無聊的邁克從炫酷的夾克玩出了炫酷的暑假,不再是電影之初,邁克在假期總結裡提到的只是媽媽而沒有假期,沒有自我意識的青春。

契克,在故事的最後淡然離開,不想被送進孤兒院,穿著邁克炫酷的夾克。

伊薩離開了,契克離開了,邁克的生活還在繼續,但這個夏天之後,班花再看到他時,邁克已經不在乎了。

他們仨,還有一個約定,50年後,也就是2066年7月28日,再見。

這是在2016德國的故事,在2018的中國,會不會在發生?

這部電影能拯救我們的假期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