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境有點被動?心理小策略:以退爲進,瓦解對方心理壁壘

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關於野生動物的一些影片,在這些影片當中,人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當獅子接近獵豹的巢穴時,如果被不遠處的母獵豹發現,一般它並不會急於跑回巢穴保護子女、反而會在原地嘶叫,不斷挑釁,以引起獅子的注意,然後做出準備逃跑的樣子。

處境有點被動?心理小策略:以退為進,瓦解對方心理壁壘

硬拼毫無意義,所以這是因為母獵豹深知自已不是獅子的對手,只能以退為進,引開獅子的注意力,從而讓自己的子女安全逃脫。

處境有點被動?心理小策略:以退為進,瓦解對方心理壁壘

在動物界也有很多鳥類,當有人類接近它們的巢穴時它們就會從巢穴裡掉落到地上,裝作折翼受傷的樣子,吸引人們靠近捕捉,但是當人們真的走近它們時,它們又會從地上一飛沖天,逃之天天。以退為進,其實,這些都是動物界本能的退敵之策。

處境有點被動?心理小策略:以退為進,瓦解對方心理壁壘

人類世界也存在同樣的現象,因為人們往往都抱有這樣的一種心理: 越是不被允許的事情就越想要去做;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發覺得珍貴:;越是不能被告知的事情就越想要去探究、去了解。所以,人們的交往過程實際上都存在這種心理,所以有時候如果我們能夠改變咄咄逼人的態度,而是改用一種以退為進的心理策略,便可以放長線釣大最後往往能夠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處境有點被動?心理小策略:以退為進,瓦解對方心理壁壘

心理學家就曾經針對這種效應作了一項試險——他對20名大學生提出了一個要求:讓他們花費兩年的時間去擔任一家少年管教所的義務輔導員,這件工作非常艱難而又花費時間、耽誤課程和打工,所以大學生都斷然拒絕了。之後,他又提出了另外一個要求,讓這些大學生帶上少管所的少年去動物園遊玩一天。結果,這次有超過50%的人接受了這個要求,表示願意執行。但是,之前當他沒有提出讓大學生去做輔導員,而是直接提出帶少年遊玩的要求時,卻只有16.7%的人表示同意。後來的進一步調查詢問中顯示,大學生因為拒絕了第一個要求,感覺自己善良、正直、無私的形象受到了損失,為了恢復他們樂於助人的光輝形象,於是他們便樂於接受了第二個要求。其實,帶領少年去動物園遊玩也是一件費時、費力的事情,所以當直接提出這項要求時,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表示不願意接受,但是當有了第一個條件的鋪墊之後,第二個要求就顯得沒有那麼困難了,於是就有超過50%的人接受了第二個要求。也就是說,如果某人想要提出個比較大但是又容易被人拒絕的要求時,那麼他可以接著提個更加容易被人接受的要求,這時候,別人接受這個小一點要求的可能性就會較高,這就被稱之為為“門面效應導致順從”,也就是所謂的“以退為進”。

處境有點被動?心理小策略:以退為進,瓦解對方心理壁壘

這種心理效應的應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你想找朋友借錢的時候,你直接對別人說:“老朋友,借點錢花花吧?這幾天我手頭有點緊,借我100“這時候你朋友很可能會說“什麼? 借錢幹什麼? 我這也正缺錢呢。”可是,如果你當時提出的要求是:“老朋友,我最近手頭有點緊,你先借我1000塊錢吧,等我有了還你,行嗎?”這時候你朋友很可能會說:“那麼多錢? 我也沒有那麼多啊,最多我也只能借給你100塊。”這樣一來,你原本想要借的100塊錢就拿到手了,而且有時候用這一方法甚至能夠借到比你想要的還要多的錢。

在人與人交往的時候,能夠學會“以退為進”其實是一種能夠扭轉不利局面,重新掌握事情主動權的有力方法。也就是說,有策略性地進行後退,實際上是一種更好的進步和前行,能夠引誘對方“乘勝追擊”,進而落人到自己已經準備好的“圈套”當中。這樣的“暫停”甚至是“後退”,很多時候都能夠使人得到新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