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名作《荒原》有什么具体内涵?

海右风歌


《荒原》是西方诗歌史上的里程碑,是西方整个现代社会的现实和预言。全诗取用魏斯登女士:《从仪式到传奇》关于圣杯传奇和渔王传说,和民俗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著作《金枝》第四部有关阿帖士、阿东尼士和欧西利士的有关神话为象征框架。

这些神诋被视为人格化的繁殖神,他们的健康,尤其性能力的健旺就会迎来丰收,而他们受到伤害,性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大地就会荒芜,河水就会枯竭。繁殖神的复活,荒原又会复生,万物重新昌盛。全诗围绕死亡和复活这两大主题,把神话材料、历史典故、文学典故、现实生活片断精心拼结在一起,全诗用了7种语言,引用了36位作家,56部作品,在不同的语言和神话典故中形成文本的张力。

(圣杯传奇)

引子中选用了不会死的西比尔的故事,“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西比尔得到了不死的生命,却没有永恒的青春,垂垂老矣却不能死的她,渴求的就是死亡。艾略特以此影射西方现代社会失去了青春活力,借此点出全诗的两大动机,死亡与复活。弈棋部分用了意大利作家托马斯·汉密尔顿的剧本《弈棋》、维吉尔的史诗片断、圣经中撒旦引诱夏娃的故事,还有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片段。艾略特反对在诗歌中直抒胸臆,主张创作活动应当是冷静、客观的。在写作时,诗人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通过这一系列材料和典故中的“客观对应物”,冷静客观地象征和暗示了整个西方现代社会,达到高超的艺术效果。

(撒旦引诱夏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