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聽不懂的莆仙話,是一種什麼語言?

圖:石瞞宇

福建話曾被網友列入中國最難聽懂語言的排行版。殊不知,作為漢語七大語言之一的閩語其內部也是四分五裂的,有閩北語、閩東話、閩南語、閩中語和莆仙話。莆仙話又稱為興化話、莆田話,莆田本地人自稱本地話,主要流行於莆田市及其周邊部分鄉鎮,與其他兄弟語言無法有效溝通,福建省內部的各方言彼此間都不能有效溝通。所以其他省份的人提到的“福建話”實際上是五種語言……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藍天下的莆田綬溪,圖:泛舟視覺

曾有個老笑話,話說兩位莆田學生一起在北京上大學,有一天就著一道數學題用莆仙話討論起來,教授聽到後以為他們在吵架,就連忙跑過去說:“別吵架、別吵架,有話好好說!”因為莆仙話比較特別,所以在非莆田地區使用確實會讓人摸不著頭腦。莆仙話相對於國人最多使用的官話來說確實讓大部分人聽不懂,並且連一個字都難以抓住。那這種奇特、又小眾的語言是怎麼產生的呢?

其實,莆仙話是中國最古老的聲音之一,被喻為中古漢語的活化石。但是,隨著城市化發展,普通話的普及,莆仙話的繼承出現了斷層,城市裡聽不懂、不會講莆仙話的小孩越來越多。

莆仙話從何而來?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興化府古城地圖,原來的城牆所在,就是現在的舊環城路

莆仙話作為閩語的一支,早期形成的過程和福建其它地方的閩語類似。漢武帝滅閩越國以後,福建地區逐漸受到中央的直接管轄。南征、戍守留下來的漢兵,或者早期的官員任命,使得一些中原漢人落戶閩地。那個時候,莆仙地區開始漸漸接受較大批量的漢人。此後,西晉永嘉之亂,唐末五代之間的戰亂,以及宋末南宋朝廷流亡,途徑福建期間,莆仙地域每次都會接納相當大規模因躲避戰火的南下之人。而每一次外來人口大規模的遷入,都對包括莆仙話在內的任何一支閩語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些移民的人口來源不同,遷入年代各異,所以落戶之後,各自帶來的不同方言在閩地紮根、發展,相互交融。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平海衛,圖:woozii

臺灣學者張光宇在《閩客方言史稿》中就說了,閩方言分為四個語音層次——西晉時期帶來的中原東部方言與中原西部方言,南朝時期江東地區的吳語,以及唐宋時期的長安文讀。不同時期的語音就像地質構造一般在閩地疊層,不同地域的方言在閩地有機結合,成為包括莆仙話在內的各個閩語的前身。正是因為如此,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可以在莆仙話中捕捉到千百年前使用,但是現被廣泛棄用的詞彙。如上個世紀末,莆仙的老人們稱棉衣為“古貝衫”,稱棉布為“古貝布”,還有方言兒歌裡出現的“古貝花”、“古貝籽”等與“古貝”有關的叫法。翻閱唐宋的史料,才知道“古貝”或“古貝草”是唐宋人對棉花的稱呼。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莆田製作紅團,圖:林兩棵

在近代,當代漢語和外語也對莆仙話產生一些影響,如莆仙人把車輪輻條稱為“實木齒”,其實這個詞彙來自英語Spoke。清末莆仙人下南洋謀生,最早從事黃包車、苦力行業,後來逐漸壟斷自行車、摩托車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回傳了相關詞彙。

對於莆仙話的形成、獨立的過程,其實是沒有詳細歷史記錄的。可能因為福建省內山地較多,加上農耕社會時期人口流動相對較小,導致各地居民之間交流較少,經過長時間的各自演化,不僅是莆仙話與其他閩語有著根本性的分歧,其他閩語之間的差別也越來越大。此外,從現代福建的方言分佈來看,福建省內的幾個大的方言分佈範圍多數和宋以來形成的州府境域大體重合。農耕社會時期多數民眾外出時最多也只是到縣城、府城而已,也許福建各地的這一格局是依靠縣城或者府城的輻射漸漸形成的。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林居裔在遊洋山區舉義旗,圖:消逝的鄉音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78年),仙遊縣爆發了由林居裔領導的福建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起義消息傳到了東京,宋太宗大為震驚,坐立不安。這場起義最後以林居裔“遂率眾降”而告終,但宋太宗在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林居裔爆發起義的遊洋設立興化軍,以遊洋為軍治;置興化縣為首縣,以林居裔的住宅為興化縣署,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遊二縣歸興化軍管轄,以加強這一帶的統治。

此後,興化軍躋身於“八閩”,生活在興化這一地域的人們形成了名為“興化人”的人群聞名於世。作為“興化人”的標誌,莆仙話的形成並不像行政建制的調整那樣有著明確的記載,也許當年木蘭溪流域的閩語可能在此之前就與外地產生分歧,或者也可能滯後於興化軍的成立。興化軍的成立可能並不是莆仙話最終形成的根本原因,但不管怎麼說,興化軍的成立加劇了莆仙話與福建各地的閩語的差異,在這千年左右的時光中不斷演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模樣。

莆仙話現狀如何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莆田市博物館,圖:李志傑Mc

莆仙話通行範圍主要在古代的興化府、今天莆田市境內。方言分佈雖然容易受到行政區劃的影響,但是往往不和行政區劃所劃的境域完全重合。也許是因為行政區劃的微調,或者先民在遷徙的時候越界,在與莆田市交界或隔海相望的平潭、福清、永泰、德化、永春、泉港等市縣區,與莆田市相鄰的一些村落、甚至是幾乎整個鄉鎮,都對內通行莆仙話

。雖然他們不時受到所在地的強勢方言影響,顯得與莆田市境內的莆仙話有著一定的差異,但是他們的口音或多或少都能在與之交界的鄉鎮的口音上找到影子,對於我們生活在本地的人而言,甚至還能有一種意外以及親切感。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莆田特色民俗,元宵衝花,圖:大師之路

莆仙話的流播遠不及於此。也許是莆仙地區的人口密度一直爆棚,人多地少的尷尬局面長期存在;也許莆仙地區歷史上遭受一些災害,使得當年一些民眾為了謀生,出門向外尋找他們心中的“人間天堂”。除了相鄰的福清、永泰境內還存在著少部分已經離莆田境界相去甚遠的“飛地”之外,莆仙地區的沿海漁民也駕船北上,漂至閩東北沿海,所以今

寧德沿海各縣市區都有存在莆仙方言島的記錄。甚至繼續北上,到達浙江沿海

明清時期,福建對岸的寶島臺灣漸漸得到了開發,從今天台灣島上的冠以“興化”二字的地名(例如興化寮、興化店等)來看,無一不是莆仙人遷移寶島臺灣開荒的有力例證。近代以來,莆仙地區又有更多人下南洋謀生,使得東南亞地區也零零星星分佈著不少莆仙人。只是因為莆仙人本身人口基數太少,習慣往外遷移的人可能也僅僅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鄉鎮,難以在外形成規模。有些人可能已經被其它民系的人所同化,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再難找尋。而有些人仍然堅持母語,保留特色,我們還能找到他們。也許遇到他們的時候可能有著更濃厚的親切感,不過他們的莆仙話的口音可能已經產生較大變異,甚至在不就得將來也將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以莆仙話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莆仙戲,圖:網絡

莆仙話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等著大家發掘,可事實上可能很多秘密還沒發掘莆仙話就慢慢走向式微了。最初由於舊時使用的一些書面語用字的讀音,僅僅用於舊式私塾裡,還沒來得及進入口語。隨著新式教育不斷興起,特別是建國後國家開始推廣普通話後,這些字音便失去了使用範圍,率先消失。已經進入口語中的文讀音,因為方言口語尚未消失,仍然發揮溝通交際作用,故還能倖免。直到不久前,許多年輕父母已經不教子女莆仙話,校園中莆仙話的聲音也漸漸消失。

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這些還會說莆仙話的人逐漸老去後,莆仙話的生命也將走向盡頭。想到這裡不免悵然。方言土語本是漢語的變體,在車馬不快的舊時代,因地理阻隔造成互通不便,因時間久遠造成各自變異,因教育普及率差造成許多民眾對共同語言一無所知。在交通便利、教育普及的的今天,不論莆仙話也好,各地的方言也罷,消失似乎成了時間問題。

莆仙話向何而去?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莆田涵江一小廟,圖:曾清風

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文化語言的大融合,有明顯地域侷限性的莆仙話的傳承受到嚴重衝擊,漸漸成為一種瀕危的方言,處於消亡的邊界。

莆仙方言分為

文讀和白讀文讀是讀書識字所使用的語音,白讀是平時說話時所使用的語音。目前莆仙話文讀消亡的危機較白讀更加嚴重,白讀這類生活化的語言隨著日常生活中部分莆仙人的使用,還能夠保存一代兩代。但對於文讀來講,以前莆仙的私塾先生均用文讀授課,一代一代可以流傳,而如今的學校課堂均改用普通話。

讓全國人民都聽不懂的莆仙話,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語言

莆田媽祖文化,圖:山間竹筍

莆仙話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與莆仙文化、莆仙戲劇以及媽祖文化的研究密切相關,是一種基礎性的方言、文化研究。然而,目前莆仙話的保護與研究仍處於初級階段:一方面,莆仙話文字性語料的記載與保存不完整;另一方面,莆仙話音像資料的蒐集也存在極大的空白到目前為止,莆仙話沒有統一的注音規則當作標準,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語言是文化的根。每個語言都是一個大文化,大文化裡面就是一個博物館,把博物館炸爛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方言消毀掉了,也帶著把這個方言附帶的許多文化同時毀掉說方言是一個種族傳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放棄方言就等於放棄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莆仙話對土生土長的莆仙人來說,是最親切的溝通方式,我們在說好普通話的同時,也要會說莆仙話。莆仙話該向何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