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2017九华山冬季全国摄影作品展入展作品选登

■许玉 点评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是世界级旅游胜地和国际佛教道场。由中国摄影报社、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2017九华山冬季全国摄影作品展,入展作品已于近日揭晓。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天衣盛装禅寺间 芮月生 摄

点评:在颇具动感的瀑布云的簇拥下,静态的佛教圣山宛如仙境,展示了超脱意境与神秘氛围。用色上充分发挥了瀑布云浅蓝色调与黄色寺庙建筑的补色对比关系,主体建筑在云雾的反衬之下越发显得鲜明,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禅境 吴晓刚 摄

点评:半高调带来空寂的韵味,近景、中景树木的雾凇细节分明,展示出了良好的立体层次感。画面中的僧侣为画面增添了人文气息,起到了对佛教圣地九华山的侧面点题作用。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白云飞舞群山间 濮盛谊 摄

点评:画面构成要素简单但组合得当,主次分明,远近景对比富有空间立体感。远景和近景的线条、色块起伏形成对比,空间透视鲜明,画面带有中国传统绘画韵味,呈现一种雄奇的意境。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落雪听禅 朱正 摄

点评:大面积接近黑白的色彩中,黄色建筑与人物自然成为醒目的亮点。作者采用长达6秒的快门速度曝光,将流动的山溪处理得颇具柔美之感。如取景位置再稍高些,流水的动感效果无疑将更明显。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佛山露真容 张先知 摄

点评:暗调中呈现数个被阳光照亮的峰尖,给人以神秘印象,局部区域光利用得当。大面积冷色调云雾烘托之下,局部侧光照亮的主体形象鲜明,给人一种“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的印象。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佛国僧众 陈琦 摄

点评:雨雪之中,僧袍飘逸的人物身形很是生动,颇具瞬间魅力。作者在拍摄时采用特殊取景视角或借助镜头前的特定媒介凝聚水珠,具有透明感的前景中,夸张的水珠形成“蒙版”效应,与人物叠加后形成特殊的动态效果。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甘露寺雪景 汪峰 摄

点评:被积雪压弯的翠竹在画面中形成了一种节奏感。合适的取景高度,将寺庙建筑的立体感展现得恰到好处。位于黄金分割点上的寺庙,与满山翠竹在色彩、形态以及亮度等多方面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更为突出。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瑞雪藏禾纳春光 陈曦曦 摄

点评:构图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树影隐约婆娑不失柔美,下部逆光特征明显立体感突出。高饱和度、夸张色彩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效果,冷暖色调对比突出。浓墨重彩固然是一种优势,但具体应用中如何把握度量,其实也很有讲究。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森林之舞“人之初” 陈光学 摄

点评:作者对前景、中景、远景做了构图上的通盘考虑,雪景质感层次表现上佳,近景展现细节,远景体现气势。两只猕猴的位置恰到好处,但感觉猴身暖调的光线与现场环境比较稍显突兀,如适当调整无疑将更显和谐。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深山隐古寺 赵鲁琦 摄

点评:作者以近景建筑为主体,借竖画幅构图展现“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云雾缭绕的氛围结合构图布局,颇具传统画意。右下角建筑的空间稍显局促,如镜头视角能再宽广些,或是采用接片,似可解决这一问题。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雪韵佛国 李成国 摄

点评:作者将造型突出的树枝作为前景,并以此为重点构图,是明智之举。树枝线条走向流畅和谐,前景与远景建筑之间既形成了鲜明的透视效果,又营造了丰富的反差变化。雪景表现出色,像一幅传统中国绘画。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雪后九华美如画 释能仁 摄

点评:满画幅构图和低饱和度色彩,带有黑白摄影的韵味。竹林掩盖的寺庙建筑呈交错分布,增添了构图的生动性且相互呼应。虽然画面满,但主体明确,其中蕴含的禅意值得细细回味。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雪云初霁秀天台 杨银龙 摄

点评:画面构图稳健,色彩变化浓淡相宜,展现了雪云初霁的恬淡韵味。曝光与影调控制到位,空间留白有想法。建议对天空上方以及前景右侧岩石做适当剪裁,在不影响总体构图格局的基础上凸显主体。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佛山金顶 张卫东 摄

点评:借助高视角构图,作者以堆满积雪的冷色调山体为主景,利用透视原理拉近“日照金顶”,从而形成了冷暖色彩对比鲜明的效果。但画面总体基调稍偏暗,如适当调整反差及亮度,效果将有所改善。

入展图赏|佛国琉璃界 江南大雪山

天上人间 罗双根 摄

点评:作者通过正面逆光角度取景,巧妙展现了云雾升腾所呈现的不同亮度和丰富多变的层次。通常情况下,这种角度拍摄的景物色彩还原都不太理想,而将画面处理为黑白效果,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变通。

闲话影展

思维需要不断“升级” ▣许玉

最近有一个词汇在社会上很流行,叫做“思维升级”。我觉得对广大摄影人来说,这个概念也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摄影时需要思维的步步为营,在摄影活动的参评参选时更需要保持与时俱进地进阶。思维方式与技术技能的差异类似于电脑的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如果不升级操作系统,只是不断下载各种应用程序,电脑也会越来越慢。

升级的根本方法就是学和习,学是知,习是行,知行合一方能有效升级。思维不升级,始终停留在固定思维中,无疑会明显影响自己的视角、视野以及考虑问题的深度。而要想思维升级,首先需要开拓视野、与时俱进,只有敢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才可能以升级的新思维去认识、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大约20年前,当数码技术在国内刚开始崛起时,有些摄影人没有认真比较选择就持抵触情绪,等到大多数人都能熟练运用新器材、新技术才开始学习,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思维升级的一个常见做法就是跳出圈子想问题。这也可视为一种开放性思维,即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困惑时,当正面攻不破时,善于从侧面突发奇兵。另外,摄影人能够在寻常思维基础之上继续做些深入的思考,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升级。比如对一个人物的表现,如何通过走进生活、观察细节,让影像丰满起来。再者,对摄影中的各种题材以及表现手法等进行更为专业的处理或更为合理的组合等,也可视作为一种升级。这一点往往会被摄影人忽略,但在参评参展时又会对照片起到十分重要的提升作用。

在思维升级过程中,借助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特别重要,通过发散后的比较,从中选出最适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获得更新颖的理念。翻看各摄影大展的参评照片就会发现,大多数还是属于老套路,即大家惯常选用的拍摄处理模式,拍瀑布选慢门,拍公路留车轨,等等。时间一长,摄影人给自己限定了条条框框,自然也就难以提高。因此,在拍摄之外,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思考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照片与众不同。

站在参评摄影人的角度,实现思维升级其实也简单,无非是让自己的长处更为突出,在已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益求精,让照片更臻完美。尤其要充分理解,拍摄每张照片都是系统工程,对每个环节的安排都要有充分理由:对待所拍题材的拍摄角度、季节、时间选择要跳出常规思维做更合理的选择;实际拍摄时,对曝光参数的设定也要有构想、有依据。对素材的后期处理,要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对构图、影调、色彩等各方面综合考量。最后,标题拟定和说明文字的阐述,同样要做到字斟句酌,才可能让主题得到更好演绎。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地思维升级,才能够确保自己的照片在评委的眼中呈现出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