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縣大塊鄉各村名由來大全

大塊:

大塊,在新鄉市區西北11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

據村興隆寺內經幢記載:隋開皇十年(公元509年)“南塊村朱氏率眾……”。明永樂初,“秦氏從山西陵川九光遷此”(秦氏祠堂碑文)。在南邊一塊高地居住。後姓氏增多,逐漸形成大村改稱大塊村,亦說以地貌,一塊一塊的溝洫臺田名村;又說:借晉重耳過衛,“乞食於野人,野人與之塊”的意思名村。

秀才莊:

秀才莊,在新鄉市區西北18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西5公里。

據村北金華寺一石碑記載:元朝有齊、聶、許三姓在此居住,後聶、許二姓遷出。魏氏在明萬曆年間(1572-1619年)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後因秀才多,故名秀才莊,也名秀林鄉。

孟莊:

孟莊,在新鄉市區西北15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北5.4公里。

清朝初期有範、孟姓遷此,後範姓遷出,孟姓取村名為孟莊。清康熙年間(1661-1722年),何姓由武陟縣何馬營遷此,仍沿用孟莊,曾稱東孟莊。

羅莊:

羅莊, 在新鄉市區西北15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北5公里。

羅姓於道光年間(1820-1850年)年間,從輝縣東關遷此以姓氏名村,1948年秋由輝縣劃歸新鄉二區。

王小莊:

王小莊,在新鄉市區西北15.5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西北5.2公里。清順治年間(1643-1661年),塊村營一戶王姓遷此居住,形成村莊。故名王小莊。

石莊:

石莊,在新鄉市區西北14.5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西3.5公里。

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塊村營一姓石的秀才,因在本村調解村民事未成失臉面而遷此,名石家莊,後石姓絕。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村修西王母聖會廟碑記載:村有碼頭,一段姓船工經常在此裝卸貨物落戶成村,清末簡化成石莊。

塊村營:

塊村營,在新鄉市區西北14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西3公里。

唐,此處有石、白、蔡、唐幾戶人家,分居現村南西北的幾片較高地(稱傅莊地、何莊地、西北高地、蓮池地等),明初,龔姓百戶到此紮營,這些小村先後遷到現址,合為一村稱塊村營。1949年南吳莊亦併入。

北閻莊:

北閻莊,在新鄉市區西北12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西2公里。

據閻氏族譜記載:閻氏清朝初年由小冀東邊閻莊遷塊村營,後為便於種地,光緒二年(1876年)又從塊村營轉遷此,名閻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和原小冀人民公社閻莊重名,經新鄉地區行政公署批准,更名為北閻莊。

北招民莊:

北招民莊,在新鄉市區西北9.3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據廟碑記載:這裡地勢低窪,常年積水,土地荒蕪。明初,曾多次向此遷民未成,萬曆三十八年(1611年),王姓逃荒路過此處,落戶成村,名招民莊。

為防水患,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築圍田堤,清末因南有招民莊,此處在北部,改稱北招民莊,俗稱北莊。

小塊:

小塊,在新鄉市區西北11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北2公里。

據明正德十六年重修永興寺碑載: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有北塊村。明永樂年間(1403-1417年),苗、潘、郝、郭四姓陸續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分別居住在三、四片較高地,形成三角形,各起村名苗塊村、潘塊村、郝塊村、郭塊村,逐漸幾個村連在一起。清末,因南有大塊村,為了便於區別,因該村小,改名小塊村,至今。

王小屯:

王小屯,在新鄉市區西北10.5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唐時,名西小屯。明初,有王、孔、苗、張十多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屯田,繁衍生息,因王姓居多,改名王小屯,亦稱西小屯(明正德十六年重修永興寺碑載)。

陳堡:

陳堡,在新鄉市區西北9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東北5公里。

據村西永興寺碑載:唐朝時此處有人居住。宋時此處為陳兵拒守之高地,名陳堡。明洪武年間(1370-1375年)郭、王、梁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仍沿用歷史陳堡名,亦稱東陳堡。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人丁興旺,分為前陳堡、後陳堡、郭莊3個村。後又在此設陳堡鋪,清同治七年(1868年)築寨,又恢復原村名,至今。

東郭:

東郭,在新鄉市區西北8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東3公里。

宋末,郭姓在原莊(今北原莊)東邊居住,逐漸成村,名東郭村,後郭姓絕。明洪武五年(1373年)王姓從山西洪洞縣轉遷此,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北原莊:

北原莊,在新鄉市區西北8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東2公里。

據大塊村興隆寺碑載: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已有北元莊。元大德年間村東廟內一鐵佛背上鑄有“原莊”字樣,那時,潘姓已在此居住,後李、馬等姓遷此,又改稱北原莊。清末,又改為原莊。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和朗公廟人民公社原莊重名,經新鄉地區行政公署批准,恢復歷史名稱“北原莊”。

西招民莊、東招民莊:

西招民莊,在新鄉市區西北10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南3公里。

東招民莊,在新鄉市區西北9.5公里,大塊鄉人民政府駐地南2.5公里。明初曾多次向此組織遷民,因地處太行山行洪窪地中,連年水患,土地荒蕪。到明萬曆年間(1573-1616年),有李、許、張、粟、傅等姓遷此,擇西邊一片高地,趙、安二姓擇東邊一片高地定居,名招民莊。為防水患,在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兩片各自修築圍田堤。

清末,因北邊有一招民莊,為了便於區別,改為南招民莊,1958年按方位分為兩個行政村,西邊名西招民莊,俗稱西莊,東邊名東招民莊,俗稱東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