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和「刷單」兩個詞爲何總是如影隨形?

“京東”和“刷單”兩個詞為何總是如影隨形?

剛剛過去的618,京東商城在深夜上演了一場商戰大片,劇情跌宕起伏,讓吃瓜群眾大飽眼福。

6月18日22.06分,當日促銷快結束之時,某品牌手機產品全部售罄下架,並宣稱自己是當日和累計銷量雙雙第一。不過,一個多小時之後,另外一手機品牌拿出最新的銷量數據,說自己才是第一。

究竟誰才是第一?京東商城隨後開啟了訂單識別,把非真實用戶需求從榜單剔除,系統校正結束後,22:06分奪冠的那個手機品牌重回第一。

隨後,不少媒體和微博KOL,發佈了非常“雷同”的微博,“曝光”那個在最後時刻後來居上又被打回原形的手機品牌涉嫌“刷單”衝量,而且去年它玩得就是同樣的把戲。

不過,隨著此事的進一步發酵,也有不少人曬出各種證據,直指那個重回第一的手機品牌“也不乾淨”,“刷單”的嫌疑同樣不小。

而就在兩大手機品牌在京東爆發“刷單”口水戰的前一天,6月18日現代快報一篇《3.2億全國最大刷單案落定 京東商城網店刷單均價6元》的報道,更是將人們關注的目光拉向了京東平臺上的“刷單”人員這一群體。

報道中說,今年3月21日,浙江金華市市場監管局在全省“百日執法”專項行動中,查處了金華吉森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組織團伙刷單案,從執法人員打開的刷單記錄中瞭解到,京東商城網店僱傭該公司刷一單,付出的佣金平均6元,最高一天可以刷到7000單,公司技術團隊開發了執行刷單系統,可以自動註冊京東賬號,利用計算機模擬手機客戶端操作的方式虛假下單採購商品,使用網絡採購的空包物流單號或商家自行聯繫的物流發送空包裹,在第三方平臺形成交易記錄,完成刷單炒信全過程。經統計,僅至案發共有刷單記錄18.9萬單,收取商家用於刷單的款項合計3.2億元。金華市監管部門還發現,吉森公司呈現組織嚴密、系統智能化的特點,管理者還組織員工每週寫週報,有成員在週報中“反思”:刷單速度太快,16秒1單,比秒殺還快,不夠真實。

從刷單成員的追求“真實性”的深刻反思可以看出,這種通過“空包物流單號”或者“空包裹”行為的刷單行為,比618深夜只會刷銷量而且沒有及時在6小時之內付款的手機品牌“用心”多了。“刷單”的確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遊戲,甚至還可能需要專門的“培訓”。2017年有媒體曝出,上海市閔行區工商稽查支隊針對某京東商家進行現場檢查過程中發現該商家涉嫌參與刷單,並順藤摸瓜對提供刷單服務的公司進行了查處。令人意外的是,涉案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司必成,作為此次京東刷單大案的主要涉案人員,同時竟然還是京東商學院紅帶講師,直至案發時依舊在京東商學院的講師榜上位列第一。

商家刷單和平臺之間,有時候是一場心照不宣的默契,有時候則是在平臺為了“數據好看”的壓力下不得不進行的“配合演出”。在京東運營著一家店鋪的負責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比如說秒殺,平常的時候也就做七八萬的營業額,618期間京東方面要求要做到60多萬,這樣的指標完成簡直難於上青天。但如果完不成,平臺方則會在店鋪宣傳、曝光度等方面作出限制。想短時間內完成這些指標,只能通過刷單的方式去實現。

這些靠刷出來的銷量和好評,對消費者的傷害,恐怕不只是購買時的誤導。道理很明顯,如果連真金白銀累加之下的數據都是假的,那消費者又該如何讓自己相信,所及所買的其他一切都是真的呢?

實際上,從618當天京東對兩大手機品牌的“重新計算真實銷量”的行為來看,對於刷單行為或者更準確地說對於絕大多數刷單行為,平臺的反刷單技術屏障和識別系統是沒有問題的。

這些年來,“刷單”這個詞總是與自己如影隨形,成為擺脫不掉的影子,問題看來並不在於技術,是不是也得找一找自己的主觀原因。

當數據的泡沫,吹得越來越大,留給消費者的是欺騙和傷害,而留給自己的,則是虛假繁榮的幻影,然而,幻影總歸只是幻影。

大夢一場,總要醒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