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在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

夏至,是我国古人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 从 我国 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已经有了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民间的百姓们在这一天吃夏至面,有的地方还将新麦做成饼、馍等,有尝新的意思,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庆祝夏至。因为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这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夏至节”在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

农作物受害的程度将直接决定粮食的丰歉。旧时,为了禳灾避难,保佑五谷丰登,人们往往寄托于夏至节祭祖祀神,祈求禳灾避邪、作物丰收。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祖先庇佑子孙,土地神主宰农作物的收获,水神主管降雨。祭祀对象、祭祀仪式及供品也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而多有差异。现仅以北方汉族地区的土地祭为例加以说明。

早在周朝时,祭祀天地只是皇帝的特权,平民百姓无权祭祀。土地祭仪式非常隆重,一般由帝王亲自主持,所有参加土地祭的王公大臣及神职人员都必须先行斋戒。

“夏至节”在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

传统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夏至白昼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导致阳气达到极盛,阴阳失调,需以阴性的物质进行祭祀,以加强阴的力量,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达到阴阳调和、消灾解难、五谷丰登之目的,所以祭祀活动坚持扶阴抑阳的原则。

按照阴阳观念,北方属于阴位,所以帝王率领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圆地方,故北郊的祭坛筑成方形,称为"方丘"、"方泽坛"。祭地供品也多为猪牛羊三牲。祭祀完毕供品埋于地下。现在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皇地神的地方。

“夏至节”在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

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祭也成为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汉族民间土地祭多在土地庙、田间等地进行。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收获的时节,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亦有让土地神尝新之意,一来表达对今年丰收的感谢,二来祈求来年消灾解难、再获丰收。

“夏至节”在历史上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

因夏天炎热,凉面(即过水捞面)最适宜食用,所以夏至节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当然有的地区也采用馄饨、凉粉、凉皮、荔枝或狗肉等作供品。此俗现已消失,夏至节也已变成追求面食文化的节日,回家喝个凉面,心中惬意之极。有的人也会选择杂粮面,如黄豆面、荞麦面、燕麦面等改善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