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中越讀越快樂的一首詩,有著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

宋詞中越讀越快樂的一首詩,有著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

蕭德藻,南宋詩人。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初任尤川縣丞,後為湖北參議,再調湖州烏程令。因愛當地山水之美,遂移家烏程,住縣中屏山,其地有千巖之勝,所以自號“千巖老人”,表示歸隱不仕。

宋詞中越讀越快樂的一首詩,有著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

樵夫

宋代:蕭德藻

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遊。

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挑上了一擔乾柴到古渡頭去賣,換了錢足夠一天的開銷,便心滿意快。

他回到家中又在山澗邊磨快刀斧,為籌集明天的生活費用做好準備。

宋詞中越讀越快樂的一首詩,有著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

中國古代詩人對隱居山中、水邊的自食其力逍遙容與的樵夫、漁翁一直抱讚賞企羨的態度,認為他們遠離擾亂紅塵,友麋鹿,伴煙霞,是最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西遊記》第九回開場時,有一大段漁樵問答,對各自的逍遙自在,大肆誇耀,就很能說明問題。蕭德藻正是從此出發,說樵夫隱居深山,遠離人間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夠了當天的用費,便不再煩心。回到家中,面對青山綠水,悠閒地磨著斧子。這樣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般無憂無慮的心態,也是歷來文人始終嚮往而難以擁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詩人寫深山樵夫,正是對他毫無爭競、自得其樂的生活作出歌頌。“詩無達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解詩,只要不離題太遠,或帶著偏見去鑽牛角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