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爲你寫首詩

「立春」为你写首诗

行香子·春節

文/本刊記者 韓冬伊

故園翹望,年年衷腸。南北渡、歸雁何忙。高筵饈滿,簞壺琳琅。揖拜祠祧,列祖上,共韶光。

把盞扶醉,觥籌尋常。煙花碎、稚子笑藏。羈旅忘憂,無問風霜。新歲可暖,含飴敘,春滿堂。

「立春」为你写首诗

南北方的春節,你瞭解多少?

四更天初至,北風徐徐吹來了雪花,瑞雪恰好迎著除夕夜來了。南宋時的某個春節,生在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的陸游曾迎著這場雪寫道“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這裡提到的桃符,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王安石早在他的《元日》裡就講過:“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當農曆正月初一,家家戶戶在桃木做的板子上寫下神荼、鬱壘的名字,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門神,懸掛於家門兩側,以祈福滅禍,預示著新年吉祥。

而到了明代,“桃符”已逐漸被紙製品代替,變成了“春貼”。文徵明的一首七言詩《拜年》中有言:“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時值拜貼風行,年關時,家中滿是送來的名帖,人們不會嫌棄這種單是投貼而不見面的禮節形式,只會嫌棄投送的路途太遠太慢。

而今天,如果過年還僅僅講些習俗,顯然很不“現代”

。陸游作的那首《除夜雪》要是放在今天,網友們該評價“這反應很南方人”了。新年將至,眼看著飄起雪花,杯中的半盞酒都來不及喝,就趕快去寫新年的桃符了。

近兩年,從“豆花到底吃鹹的還是甜的”,到“北方人認為南方不冷,南方人覺得北方人抗凍”,南、北方的小夥伴們時常因為生活方式、口味和習慣的差異而“爭論不休”。講到年節到底是怎麼過的,往往畫風突變,變成了一場又一場有趣的知識普及大會。

溯其源頭,這種“較量”大概是從“過年到底吃餃子還是湯圓”開始的,後來,又被北方網友冬天屯的一百斤大白菜點燃了。自此以後,每當逢年過節,類似的話題便多了起來,涵蓋的方面也越來越廣。東北人賣冰棍原來是直接放在地上,不用交電費的?北方人冬天竟然把餃子鋪在地上曬?南方人是不是真的沒用過搓澡巾?他們口中的青菜到底是什麼菜?

於是,微博上出現了“南方人不懂系列”和“北方人不知道的事”。愛喝糖粥的湖南人表示,曾經因為往粥里加了一勺白糖,被四川老婆給痛批了一頓;在零下一度的貴州,來自福建的女孩冷得不敢出門,她的黑龍江男朋友卻早就生龍活虎了;還有一個山東小夥子,靠著徒手吃大蒜的技能,獲得了南方女友家長的欽佩……

這些南、北差異隔三差五地登上熱搜,網友們時常驚呼:“還有這種操作,真是專治不懂。”慢慢地,南方人越來越瞭解北方,北方人也開始對南方的冬天見怪不怪了。但這種“爭論”沒有帶來隔閡,反而讓彼此更加熟悉與瞭解。

這不,轉眼又是春節了。前年,我們聊了吾鄉吾土,去年講了講天南地北的美食。那今年呢?南、北方的小夥伴們,說到過年,除夕夜、年夜飯是必不可少的,“逢年過節到底吃餃子還是湯圓”的爭論恐怕已經成為老生常談,不足為奇了,那就來看看還有什麼飯桌上的地方特色,是之前沒有聊過的。

春節年年都過,祭祖、麻將樣樣不少,這些過年“標配”中又有什麼南、北差異;還有現在越來越少聽到的鞭炮聲,童年記憶中,你的家鄉有沒有什麼特別的風俗和習慣?今年春節,你準備怎麼過?你過南方年還是北方年?來聊聊吧。

《中國青年》2018年第4期即將出爐

「立春」为你写首诗

廣告

「立春」为你写首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