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古国——郯国,典故“孔子师郯”出处,马陵之战的发生地

郯国,为少昊之后,商时立国,后成为西周东夷子爵小国,估计是在周公东征时期归顺周朝的,但西周时的历史已不可考,现知对郯国历史主要是春秋时期。郯国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对周朝来说,可以很好的作为防御东夷和江淮的军事基地。其封地在今山东郯城县一带,据说战国著名齐魏马陵之战便发生在这里。

东夷古国——郯国,典故“孔子师郯”出处,马陵之战的发生地

郯国最早的时候叫炎国,后来加“邑”得“郯”,那“炎”字是怎么来的?需要注意的是,“炎”字跟“炎帝”关系不大哦。“炎”的金文字形实际上是两座火堆,表示火势正在向上蔓延。原来,远古时期族人们以狩猎为生,但满山的荆棘给猎物带来了防御便利,给猎人倒形成了阻碍,聪明的古人便想了个办法,用火焚山,然后围猎,估计“炎”字是这么来的。

东夷古国——郯国,典故“孔子师郯”出处,马陵之战的发生地

春秋时期,随着鲁国的逐渐强大,郯国沦为鲁国的附属国,鲁国对待郯国也不错。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说得是公元前605年,郯国和邻国的莒国发生了矛盾,齐国和鲁国作为各自的老大国出面调和,郯国倒被说服了,但莒国不肯息事宁人,鲁宣公大怒,出兵讨伐莒国,占领了莒国的向地(见向国篇)。这段记载可以作为鲁国替郯国出头兄弟情深的最好见证,其间鲁郯还有了政治姻缘,但是这种良好关系似乎仅仅维持了几年,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据《左传·宣公十六年》:“秋,郯伯姬来归,出也。”说得是公元前593年,秋季,郯伯姬回到鲁国,原因竟是被郯国遗弃送回娘家。估计在郯国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转折。根据零星的历史资料分析,郯国在周边大国的相互争夺中,朝三暮四,先事鲁,后归吴,再投齐,最后又归鲁,在春秋历史上也算是个活跃度相当高的小国了。

东夷古国——郯国,典故“孔子师郯”出处,马陵之战的发生地

春秋末年郯国出了个学识渊博的国君,连孔子也慕名拜师。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说得是公元前525年秋天,郯国国君来到鲁国,与鲁昭公共宴。席间,鲁君问郯子,少皞氏用鸟名来命官名,这不是很奇怪吗?郯子说:“少皞氏是我的祖先,以前黄帝氏用云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云来命名;炎帝用火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火来命名;工共氏用水纪事,所以用各部门的长官都用水来命名;太皞氏用龙纪事,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龙来命名;而我的祖先少皞氏即位时,正好有瑞鸟从头顶飞过,所以就从鸟开始纪事,各部门的长官也就以鸟来命名了。”然后郯子详细列举了少皞氏以鸟命名的十种官名,被称为“五鸠”和“五雉”。没想到,这事被传扬开来,最后传到了孔子的耳朵,“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年轻好学的孔子听说这事件后,为了弄清上古时期的官制体系,特地跑去向郯子请教,并发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的感叹,意思是天子那里失去的官制,在小国可以找到。打个比方,这就像现在的我们对于先秦的风俗、文字等时代特征的东西已经无迹可循,但我们却能从日本那里找到蛛丝马迹的道理一样。

东夷古国——郯国,典故“孔子师郯”出处,马陵之战的发生地

另外据说郯国国君还是个十足的孝子,其离奇事迹被儒家收进古代《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的孝子故事之一,说得是郯子小时候,父母年老患有眼疾,得一民间秘方说用鹿乳汁洗眼能使眼疾改善,郯子便披上鹿皮,化装成小鹿混入鹿群,然后趁机取得鹿奶,为此还差点被猎人射死,这便是“

鹿乳奉亲”的来历。

郯国末代国君叫郯子鸪,也是有史记载的惟一一位有名字的郯国国君。《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414年,越王朱勾讨伐郯国,俘虏郯子鸪,郯国灭亡,郯国灭亡后,留下了一个罕见的姓氏:郯姓。

更多方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