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好人之星候選人:武城 張麗紅

德州好人之星候选人:武城 张丽红

德州好人之星候选人:武城 张丽红

張麗紅,女,漢族,1980年2月出生,本科學歷,縣政協委員,農工黨員,現任武城縣農業局副主任科員,農藝師。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農業生態環保等方面做出了優異成績。主編出版了著作《馬鈴薯規模生產與經營管理》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被引用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材,提出的《大力提升農業科技支撐能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進程》建議獲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優秀科技工作者建議三等獎。2005年以來,先後建設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6處,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20餘項,累計培訓農民60000餘人,舉辦各類培訓班700餘期,創建省級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1處、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基地1處,有效地推動了全縣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經濟發展。

一、加強知識積累,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張麗紅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理論水平,同時帶領全縣農業技術人員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率領農技人員編寫糧棉種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農業實用技術意見、發表技術信息等,積極開展技術推廣和交流,將所學理論靈活運用到工作實踐中。

二、積極推廣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水平

參與研究了《武城縣3萬畝夏玉米新品種引進與推廣》項目,成功選出了適宜武城當地生產的玉米優良新品種,3萬畝夏玉米三年累計畝增產194.8公斤,總增產1753.5萬公斤。建設農業科技試驗示範基地6處,累計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20餘個;建設村級農業服務站點100餘個,有效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問題。全縣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均達到98%以上。

三、大力開展農民培訓,助推農民豐產增收

一是瞄準廣大農民想致富缺技術的迫切心理,積極培育農民致富大軍,以農業知識、技術、品種為核心,先後舉辦棉花、辣椒、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專項種植技術培訓班100餘期,培養“領頭雁”農民技術人員7000餘人。

二是為幫貧困戶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願望,大力開展幫扶科技培訓,採取“點菜式”培訓模式,共舉辦扶貧科技培訓班130餘期,培養扶貧科技帶頭人1300餘人,扶貧村應用新品種、新技術的人越來越多,戶均增收1500元以上,加快了扶貧戶脫貧致富的步伐。

三是為促進我縣現代農業發展,解決“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問題,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張麗紅創新培訓方式,採取集中培訓和“農民田間課堂”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了農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生產問題的能力。近年來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0餘名。

四是為使廣大農民及時瞭解和掌握關鍵生產技術,積極開展科技下鄉大培訓活動。在農忙時期,她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時間,進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解答生產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並將編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小麥田間管理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等技術資料免費分發到廣大農民手中。同時結合農時積極組織專家舉辦生產技術電視講座,拍攝現場技術指導專題片在縣電視臺連續播放。近年來,共培訓農民近20萬人次,輻射帶動農民30萬人次,印發技術手冊、明白紙等技術資料10萬餘份,有力地推進了全縣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人才培養。

四、大力開展環保工作,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為提升我縣農業生態環境,張麗紅多方調研,確定了秸稈五化利用、減肥減藥減水、建立一套農業投入品包裝及生產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的農業環保“五、三、一”工作措施,我縣農業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防治成效顯著。

五、愛崗敬業,公而忘私獻青春

選擇了農業,就等於選擇了奉獻。繁忙的工作使張麗紅無暇照顧幼小的孩子,面對孩子有的只是歉意,而面對農民是走遍武城縣8個鎮(街)309個村的堅實腳印,是送到農民手中的20多項新技術、新品種,是科技興農的滿腔熱情,是愛農、親農、助農、為農的群眾情結。

張麗紅就是這樣,從事農業工作10多年來,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三農”事業中去,為農業、農村的發展、農民的增收奉獻自己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