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金钱也许挽救不了生命,但可以续命

《我不是药神》:金钱也许挽救不了生命,但可以续命

金钱也许挽救不了生命,但可以续命。这个世界上最绝望的不是有病无医,而是有药无钱。这是电影《我不是药神》给我们最大的刺痛和无助感。

  从影片开始窸窸窣窣的爆米花声,到悄无声息的寂静,再到啜啜泣泣的哭声,观众的眼泪给了《我不是药神》最好的回报。

  很多人都感谢影片的主创给我们带来了最好的影片,也感谢原型人物陆勇为慢粒白血病人做出的奉献。但在我看来,最应该感谢的是影片的审核部门,他们的手下留情让我们有幸看到了这部直击现实残酷的影片,同样也看到了政府近些年在解决医药之贵方面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一个靠卖印度神油的落魄小老板,他是婚姻中的渣男,也是被房东追债的赖皮,在如此窘迫的情境下也一直恪守着不犯法的底线,但当面对重病父亲高额的医药费时,不得已走上铤而走险的的走私之路。程勇的起初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多赚些给父亲保命的钱,但在与其它病人的相处过程中,他的善心被渐渐激发,他从单纯为钱到最后纯粹为了良心。

  程勇确实不是药神,他永远医不好所有病人的“穷病”,但却医好了自己的心病,成为了一个不再让人讨厌的好人,并用自己的悲壮给医药体系打了一剂改良的针。

  这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影片,也是一个钱命相搏的挣扎故事。片中程勇在努力说服印度厂家让自己当代理商时说“命就是钱”,而对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苦百姓来讲“钱就是命”。为了救治孩子到夜场跳艳舞的妈妈,为了救命几年吃掉一套房子的大妈等等,每一个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与药费斗争的血泪史。

  很多观众把《我不是药神》比喻为中国版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确实,从影片的主题架构来看似乎是异曲同功,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人公一个是患者一个是旁观者,一个是绝症患者求生本能的绝地反击,一个是灵魂沉沦者的自我救赎。与后者相比,《我不是药神》对人性的描写更尖锐更有痛感。

  程勇所做所作,始终都是一个矛盾体,开始是法律与金钱的选择纠结,在把卖药生意转给张长林坐收渔利时,又陷入对病人朋友们的巨大愧疚当中。但最后吕受益的死让他最终彻底顿悟,他毅然决然的把挽救病人当成自己的使命,不再顾及自身的安全,更不在乎自己是否赚钱,甚至还拿出自己的钱补齐差价。

  影片最后,当坐在囚车上的他看到成群的病人前来送别时,他流下了眼泪,虽然他最终没能成为挽救病人的药神,但却拯救了自己的良心,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英雄“勇哥”。

  电影情节紧凑舒畅,张力十足,是一部诚意满满的上乘之作,每一个演员都奉献了自己最棒的演技,《我不是药神》口碑炸裂的如潮好评,得益于不同角色的精彩群戏。

  实际上,从电影的艺术角度来看,《我不是药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到连套路都能让观众摸清,它不做作,也不装大尾巴狼,更不故弄玄虚,就那么一点点的渗透,情感把握的张驰有度。当得知导演文牧野是一个初次尝试电影长篇的年轻人时,我实在惊讶于他对电影节奏的把控能力,不出意外的话,他可能会成就一个处女作导演的票房记录。

  近些年,国产片一直备受诟病,其实并非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钻,而是很多影片确实越来越不接地气,除了风花雪月的矫情,就是缥缈虚幻的空洞,言必称大投资大制作,过分关注流量面孔和明星效应,傲骄的连一个基本故事都不想好好去讲。

《我不是药神》:金钱也许挽救不了生命,但可以续命

《我不是药神》:金钱也许挽救不了生命,但可以续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