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談起大慈善家,可能你會想到邵逸夫,霍英東、李嘉誠等等。

在香港還有一位老人,捐助教育把自己從富豪捐成了“窮人”。

這位老人就是田家炳。

據不完全統計,這位近百歲的香港老人,幾十年來在祖國兩岸三地,共捐助130所中學、80餘所大學、40多所小學、9所專業學校、9所幼兒園、1150間鄉村學校圖書室,累積捐出了自己名下80%的資產。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部分田家炳學校、教學樓等

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會官方網站發佈了《田家炳先生訃告》,“中國百校之父”、備受尊敬的田家炳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9歲。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一時間,田家炳先生逝世的消息在微博刷屏: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有網友評論: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都在他捐建的樓裡讀完,但是卻欠他一句“感恩先生”。

他沒有獲封首善的桂冠,他不是捐款數額最多的慈善家;他更沒有裸捐的口號,但若談到對慈善,尤其教育事業的純粹與無私,以及自身修為和品德的高尚。田家炳若稱自己是第二,恐無人敢稱自己第一。

田家炳是廣東梅州大埔人,幼年在家鄉受中小學教育。1935年,16歲的田家炳因父親去世,繼承父業下海經商。

鐵馬為大家簡單的梳理了一下田家炳先生的商業歷程:

  • 17歲,田家炳到越南辦公司,兩年內成為越南最大瓷土供應商。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失去產業,輾轉印尼謀生。二戰結束後,他動用商業和人脈資源重新創業,在印尼創辦樹膠廠、塑料薄膜廠,成為雅加達著名的青年企業家。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 1958年,田家炳把事業轉移到香港,先後創辦田氏塑料廠、田氏化工廠,成為香港人造革與化工行業的領軍人。之後,他又向房地產進軍,成立新安企業公司及華安置業建築公司,完成田氏大廈以及多處工業樓宇開發,並出任京華銀行董事。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 1978 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田家炳就將自己正在使用中的全套生產線無償贈送給廣東省政府,並且派人安裝並且無任何條件地為工廠培訓工人。按照正常的商業邏輯來看,這種無償培養對手的做法是匪夷所思的,但這正是田家炳的格局之所在——只有內地經濟發展了,大陸才會更加開放,港商和外商才有更多的機會。同時,支持家鄉的經濟發展,也是自己回報祖國的一種方式。1992 年,改革的春風剛剛吹來,田家炳又在廣東省東莞市成立東莞田氏化工廠有限公司,建立了現代化、自動化的 PVC 薄膜及人造革製造廠,其規模技術、管理等都居國內前列。同年又在廣州設立廣州田氏塑料有限公司。

從大埔到印度尼西亞再到香港,田家炳的產業終於回到了祖國,回到了家鄉。

20世紀80年代,田家炳已是香港知名的億萬富翁。但那時起,處在生意黃金時代的田家炳,卻將自己的重心轉移到慈善事業,將企業交給下一代經營,這讓田家在生意上離其他大富豪的地位越來越遠,但卻也在慈善領域做出超越很多人的貢獻。

1982年,田家炳創辦了基金會,專事捐辦慈善公益事業,基金會資金來源主要是田家炳先生個人及其家族公司之捐獻,從不向外籌募。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田家炳的企業和田家炳基金會的收入受到影響,以至於出現捐款承諾難以兌現的問題。

為讓捐款計劃順利實施,83歲高齡的田家炳,竟然將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風暴前價值過億港元的別墅,以5600萬港元的價格低價賣掉,然後把全部的款項投向了內地的幾十所學校。

日行一善簡單,堅持日行一善很難,田家炳卻數十年如一日的做到了。

同時,邵逸夫、田家炳兩位慈善家的善舉也帶動了內地慈善產業的復甦。

中國當代的慈善事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復興與發展起來,在政府的扶持下興辦,採用的是官辦或半官辦的管理模式。

鐵馬瞭解到,衡量一個國家慈善事業發展的程度,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年度慈善捐贈總額。年度慈善捐贈總額是一個國家慈善事業發展水平最直觀的反映。《2016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全年捐贈總額達1392.94億元。根據美國施惠基金會最新發布的年度慈善報告,2016 年美國慈善捐款總額為3900 億美元(約合2.5萬億元人民幣)。與美國相比,中國的慈善事業處於較低水平。

2.慈善基金會等組織的數量。慈善組織的數量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慈善事業發展水平,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年度慈善捐贈總額。據有關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大陸在冊慈善公益基金會約6300多家,最新的《全球慈善報告》顯示,美國擁有迄今為止最多的基金會(86,203個),遠遠落後。

在其他發達國家,如英國,較活躍的慈善組織多達16萬個,中國慈善事業水平極大地受到了慈善基金會等組織的數量的限制。比較上述現狀,可以看出中國當代慈善事業水平相對較低。

另外,還有專家曾談到,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缺意識、缺共識,但最缺的是專業人才。

很多人認為公益就是志願者,都是些奉獻者們,其實不然。公益本身就是一個事業,是一個正常的工作,一個能夠拿到體面收入的工作。中國需要大批專業的人參與推動公益事業,但是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從業者的收入和保障水平都不容樂觀,媒體稱他們是:在窘境之中堅守理想。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2016年《慈善法》正式實施後,中國慈善服務基礎環境有了很大改善。國家有關部委加強了志願服務信息化管理與大數據建設,對民間志願服務測量和研究開發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2016年,我國註冊志願者為7259.08萬人,註冊率為5.25%,非註冊志願者為6221.13萬人。在官方正式註冊志願者與未註冊志願者的合計人數為1348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9.75%。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國內的慈善事業,起步晚,發展比較落後,雖然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在穩步增長,但仍舊有觀念壁壘和社會誠信缺失的現象阻礙其發展:

1.傳統財富觀。中國傳統的財富觀主張“肥水不流外人田”,財富的繼承和傳承是家族非常重要的財富積累方式。而親人之間理所當然地認為親人過世後的財富應當有親屬繼承,而非捐贈給慈善組織。所以中國傳統財富觀是制約著中國當代慈善事業發展的一大因素,成為當代慈善一大困局。

2.社會誠信尚未樹立。中國慈善事業的踐行過程中屢次出現的“詐捐門”,實際捐贈與承諾捐贈不符,捐贈資金、物資不到位等情況。尤其是發生在名人身上的慈善誠信缺失,對中國慈善事業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失信於慈善組織,也是失信於人民,這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慈善組織的信任程度。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就像田家炳先生被問及為什麼資助的重點在中國內地的中小學時回答的一樣:

要教育辦好,首先是基礎教育要辦好。基礎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華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而且,大學並不是誰都能夠唸的,但有了中小學,每一個學生就都能有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

受基礎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換句話說,投入的捐贈所產生的效應可能更大,“回報率”更高。內地基礎教育也極需發展,這也是我重點捐助內地的原因。

特別是山區的窮孩子,我希望看到他們可以在學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最樂意到內地經濟較差、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地區去捐款。甚至有時覺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學,看到那麼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書可讀,感覺會是畢生最大寄託。幼承庭訓,敦品勵學,淡泊名利,不求聞達。數十年致力公益,捐助教育、醫療、與其他利國生民的慈善事業,貢獻良多,惠澤社群,田家炳先生為當世楷模,社會表率。

飲其流者懷其源,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你是田家炳小學、田家炳中學的校友嗎?你的大學有田家炳書院、田家炳實驗室、田家炳教學樓嗎?

飲其流者懷其源,讓我們共同對田家炳先生說一句:“感恩”,感恩這位企業家一心福澤中國教育,致敬我們心中永遠的“田家炳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