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的孩子不心疼父母?

Manny李文輝


個人認為天下沒有不心疼父母的孩子,只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觀念不一樣造成了所為的衝突。

在我們覺得孩子不心疼自己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哪裡有了疏漏?或者說是不是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與孩子的表現不成正比,我們從孩子那沒有得到我們覺得應該得到的回報,所以我們才覺得孩子不心疼我們呢?

我家大寶5歲,由於前幾年一直跟著老人,被老人溺愛得厲害,再加上現在是叛逆時期,所以,每次我要求大寶做這樣,不能做那樣的時候,大寶都會跟我反著來,有時候我就覺得孩子太難養了,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但是有一天發生了一件事,讓我反思自己:是不是因為平時很少關心大寶,大寶覺得媽媽跟他不親,只對妹妹好,所以故意給我對著幹呢。那天,在吃早餐的時候,大寶突然發現了我頭上的一根白頭髮,就對我說:媽媽,你頭上有一根白頭髮。我回復大寶說:媽媽老了呀,當然有白頭髮了。大寶這時撲到我身上,抱著我說:我不要媽媽變老,我要媽媽一直陪著我。那一刻,我的心是溫暖的。不是孩子不心疼我,是因為我自己對大寶瞭解太少,關心太少,在大寶心裡,他看到的就是媽媽每天抱著妹妹,給妹妹準備吃的,用的,覺得媽媽忽視了自己,於是在家裡故意調皮搗蛋,想要得到媽媽的關注和重視。

從那時起,我就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對大寶好點,不要讓他覺得媽媽偏心妹妹,忽略了他,於是,我試著改變對大寶的教育方法,平時儘量不用負面的詞語去說他,多鼓勵大寶,表揚大寶,相信與大寶的心會越來越近。

相信你也可以的!



成長為自己


先說一個故事:

一個富翁,每天給一個路上的乞丐施捨10元錢,有一天施捨的錢突然改成了5元錢。乞丐詢問原因,富翁說:我現在結婚了,需要養家。乞丐:你憑什麼拿我的錢去養你的老婆孩子。

這個故事中,富翁和乞丐的關係,就類似於絕大多數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一方完全的付出;一方完全的索取。

回到這個問題,孩子為什麼不心疼父母?我覺得最主要的一個原因:當父母對孩子全身心的付出變成了一種習慣,孩子慢慢就會對父母的愛變得心安理得、並視之為理所當然。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越全身心傾注於孩子,孩子永遠是家裡的Number 1,自己做牛做馬,孩子養尊處優,孩子反倒可能越不會懂得分享與感恩。父母擁有自己完整的世界,不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愛和關注適度而節制,讓孩子適度參與日常生計操持,反倒可能激發出孩子與父母的親呢與和諧關係。


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過類似的觀察:家庭中的老二現象。頭條以前也有一個類似問題。我自己對身邊人的觀察也是這樣:如果一個家庭中有同性姐妹或兄弟三個,作為老大和老三之間夾心層的“老二”,在個人成就、懂事度上往往要優於老大、老三。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我認為與父母對老二適度的關注有關。也就是說,對比父母對第一個孩子(老大),最小孩子(老小)的關注程度,老二可能是得到父母關注、關愛最少的孩子,但是父母這種有節制的愛卻意外激發出了孩子的同理心、同情心和自由探索空間。

當然,一種現象的形成,歸於一種原因未免有失簡單。還有一些因素可能會加劇孩子對父母的敵意和冷漠:比如父母的施恩者姿態、喋喋不休的苦情教育(比如我養你這麼大有多不容易等等)、父母撫育孩子過程中鮮明的工具理性色彩(比如過多寄予孩子改變家族命運的希望)、父母以愛之名施加的太多控制等。

萬物講究一個“過猶不及”,在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上,同樣也是如此。

退一步講,如果孩子的確叛逆心太重,父母也可以退後一步,靜待花開。中國有句俗話“養兒方知父母恩”,我的一個觀察也是這樣,很多孩子都是在自己為人父母后才跟自己的父母在心靈深處獲得和解。


所以,不要急,慢慢來,人生很長,孩子也需要慢慢學著長大。


孫衛華


之前給大家推薦過一篇文章《不會感恩的孩子,以後比狼還可怕》,似乎戳中了很多家長的內心。

一位媽媽曾向我抱怨:我辛苦了大半輩子,從未自己好好享受一下生活,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養育孩子身上了,可是孩子還是不讓我省心,我到底該怎麼辦?我到底做了什麼?

每次聽見父母這樣的抱怨,第一反應都是莫名的為這些家長心疼。是啊,哪個養育孩子的父母不辛苦,但是,你可想過你養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對了呢?

在孩子取得高分成績之外,你可曾真正的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你可曾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你可曾讓孩子學會感恩他人?

01

有這樣一段故事,講述了一位女兒和媽媽之間的戰爭:

我們隔壁的女孩上初三,她媽媽在生她時大出血,在手術檯上搶救了好久才活過來。自此以後身體就很不好,他們兩口子都很在意娃的教育問題。那個女孩兒也很爭氣,每次考試成績都是年級前三名。

可我幾乎每天都能聽到她放學回家後,跟媽媽吵架的聲音。

有一次,她媽媽跟我一起買菜,就在路上開始訴苦。說是自己一心為女兒,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好吃的,生怕有一餐不和她胃口,讓孩子吃少了。學業這麼重,作業那麼多,該如何是好?

再後來跟她一起聊過好幾次,每次的話題都以她女兒開始,再以她女兒結束。很少有聽她說起過自己。她在照顧女兒方面也確實盡心盡責,每天女兒進門前,她都會把精心做出的飯菜擺在桌子上,洗完衣服疊好放櫃子裡,並且把第二天要換的衣服給孩子放床頭。

有一回天氣熱,她給女兒拿的衣服有些厚,自己在那裡自責了好久。我對她說,孩子都上初中了,熱了肯定自己會脫的。

可這樣一位盡職盡責,無微不至照顧女兒的媽媽,卻每天要接受孩子的責備與挑剔。女兒從來不覺得媽媽為她付出有多辛苦,好像自己享受到的一切都理所應當。

我想如果那位媽媽讓女兒放學回來自己盛飯,自己收拾房子和衣服,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種結果呢?

02

有時候別人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過多。同樣,孩子也不是天生的“白眼狼”,而是你無限度給予的結果。

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一隻手提著一袋菜,另一隻手提了一捆大蔥,站在校門口不住的瞧望著學校的大門。孩子們終於放學了,一個十多歲大約是五年級的男孩子揹著書包,蹦蹦跳跳的來到這位老人身邊,習慣的把書包從肩上扒下來,往爺爺的身上推。

也許是爺爺雙手提著菜,希望孫子這次自己背書包,他不斷地給孩子解釋著什麼,可他的孫子並不領情,一副怒氣衝衝的樣子,後來把書包摔在爺爺的腳下,就徑直而走。老人放下菜撿起書包跨在肩上,顫顫巍巍,無怨無悔的跟在孫子的後面......

我又震驚了一把,一個如此小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爺爺,如果孩子朝著這樣的方式,不能及時得到很好的引導,也許真的會成為如文章最開頭說的那樣,不會感恩的孩子,成人後比狼更可怕。

衣來張口,飯來生手,是培養不出好孩子的,不要等到孩子真正習慣你給予一切的時候才後悔!

03

還記得那個在機場弒母的汪佳晶嗎?他在日本留學五年,期間的生活費和學費都來自於母親每個月7000元的收入。他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給予的一切,從未想過自己24歲的大好年華,完全可以靠勤工儉學來替母親分擔。

最後一次,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沒錢給他了。他竟然對著前來接機的母親連捅9刀。

作為一個母親,看到這則新聞時,我震驚不已。一個對自己有生育之恩,養育之恩的人,他如何能下得了手?難道把你養到24歲了,你還不能獨立嗎?難道身為人母就活該養你一輩子?對自己的親生母親都缺乏寬容,痛下殺手,何況對別人呢?他還有一點寬容之心嗎?

不懂心疼大人,做事只想著自己的孩子,生活中確實不少。只是我們簡單的說孩子不懂感恩,不懂規矩,對孩子來說似乎也有點不公平。

很多時候是我們父母把孩子放到了一個“位高權重”的位置,然後自己無怨無悔的付出。一直以來,可能真的沒人指出過孩子不說謝謝是錯的,也沒人教過他怎麼做才是對的,孩子們也就理所當然的索取。

所以,如果不想把孩子養得不懂感恩,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

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換來的是傷心和失望,那就請有限度地去給予,該立規矩講道理的時候,千萬不要妥協,不然終有一天會溺愛成災!

做最好的父母,和家長會一起成長,今天,您有什麼教育疑問,可直接在後臺回覆,第一時間為您解答!如果覺得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家長,記得轉給其他需要的家長哦!


育兒知識心得


我們先看兩個例子。大家還記得那個在安徽某地鬧市區扮牛的女孩兒郝鼕鼕嗎?她在鬧市區扮成一頭牛,旁邊放著的牌子上寫著:“我爸爸看病急需要錢,我甘願扮牛讓人騎,一次5元。”原來,她父親頸椎骨折,頸髓損傷,高位截癱,為了籌錢治病,她才想出了這個辦法。



還有一個事例,發生在今年8月,山東濟南市長清區歸德鎮發生一起故意殺人案,一男一女遇害後被拋屍至南水北調東線乾渠。經調查發現,死者的兒子侯某有重大作案嫌疑,警方迅速將侯某控制。經查,侯某多年來因不滿父母過分管束,心生怨恨,於是將父母殺害,拋屍于歸德鎮南水北調幹渠內。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家長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知道感恩,有的孩子不僅不感恩,還對自己的親生父母橫刀相向呢?

其實比較兩個事例,我們或許能找到原因:郝鼕鼕誰也依靠不了,只能靠自己;侯某的父母什麼都管,造成孩子不滿父母的過分管束。所以,孩子不知道感恩,表面原因在孩子,深層原因卻在父母。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在後天的教育中培養而成。

那要怎麼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1.該“示弱”時就“示弱”。

對孩子不“有求必應”,不讓孩子覺得擁有的東西來得很容易。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堅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讓孩子自己端飯、洗碗,適當與媽媽一起做做家務,獨立思考完成作業,然後媽媽再檢查。還可以做一些社會實踐,收入的錢讓孩子自己支配。

2.給孩子“回報”的機會。

比如,媽媽每次給孩子吃東西時,一定要當著孩子的面,自己也分一份吃,為的是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沒有誰規定好東西都一定屬於自己,吃東西要先分享。這樣就在孩子的心靈中埋下了“謙讓”這顆種子,讓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報”,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3.空口無憑,眼見為實。

逢年過節,媽媽可以讓孩子出主意,看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送什麼禮物。爺爺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孩子的禮物,媽媽除了讓孩子表示感謝,還要教育孩子妥善保管,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教師節時,媽媽可以與孩子一起動手製作賀卡送給老師,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願。

4.多參加集體活動,在對比中領會。

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可以培養孩子對集體、家庭的責任,讓孩子懂得奉獻,懂得關心別人。

比如,暑假裡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夏令營,與小夥伴們一起去貧困山區,與山區的孩子同吃同住。通過對比,孩子自然會體會到,過去自己不在意也不珍惜的東西,對於貧困山區的孩子卻彌足珍貴。也可以去福利院孤兒院參加公益活動,那裡孩子的自立意識也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5.讓孩子主動打開大門。

一位母親說過:“我們的世界,大門為你們敞開,你們不想進來;你們的世界,我們想進去,你們又不肯。”可見,不能良好地溝通,就無法讓孩子走進父母的內心世界,無法讓孩子瞭解父母的付出與辛苦,就很難讓孩子有顆感恩的心。

父母要注重與孩子的溝通,教育孩子有不高興的事一定要說出來,大家分析原因。可以與孩子約法三章:如果是父母的錯,父母一定會向她道歉;如果是孩子的錯,孩子也要虛心接受批評,並向家長道歉。父母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便會主動與父母溝通,開啟交流之門。


JIN BObo


上面的很多回答都說是孩子的原因,說現在的孩子怎麼怎麼樣,反正就是感覺一代不如一代,我在這裡要堅決反對這種說法。

問出這個問題的爸爸媽媽,你們首先先捫心自問,兩個問題:

1、你們自己對父母很孝順,很心疼嗎?(一定要捫心自問,因為人都會把自己想得很好,對自己不利的證據一般選擇性遺忘)

2、你們是從小就特別心疼孝順父母嗎?(認真想一想)

我們不說特例,就一般自然情況下,孩子最終會活成父母的模樣。(請認真重複這句話三遍)

所以,言傳身教啊,寶媽寶爸們。

拿我自己家裡的情況來舉例子:

我們家一家都是孝子,爺爺奶奶四個子女個個都特別孝順,女婿也把他們當做親生父母一樣孝順。

我以前不夠孝順,應該就是題主提到的那種不心疼父母長輩的人,我婆婆爺爺還有我爸他們經常說的就是:讀高中讀大學從來不給家裡打電話,問候,真心關心家裡人的生活等等,每次一打電話,準是在學校裡沒錢用了。

我承認,確實是如此。但也僅僅如此,在家裡尊敬長輩,主動做飯,洗碗,做家務這些還是一樣。

所以我對我妹妹就不會像各位表現的那樣恨鐵不成鋼或者咬牙切齒(我對我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我妹現在也是不打電話,不關心爸爸媽媽,還有奶奶。但我知道成長、成熟是一個過程,沒有真正長大很多事確實是她不能透徹理解的,所以要多給她一些理解。我就告訴我妹妹,沒有責備她,說我理解她,但她一定要記住,因為我們家是以孝順為本的。但我能確信她最後會長大會真正明白懂得去關心家人,因為不是我們去要求、說教:而是我們家裡每個人都自己身體力行給她做好了榜樣,這種言傳身教的榜樣力量是潤物細無聲的。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爸我叔叔孃孃都是這樣孝順他們父母的,我從小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雖然我也犯過混,但最終我懂了。


WOWENGLISH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心疼父母?毫不客氣地說根源在父母身上。現在許多孩子恨父母也是父母不懂教育所致。許多父母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孩子不懂得該怎樣心疼父母。

1、父母的養育方式存在問題

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冷漠無情的父母,讓老人帶孩子不過問的父母,都有導致孩子不會心疼父母的可能性。

孕育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養育孩子更不是簡單的事情。孩子不僅僅是家庭的一員,還是社會的一員。父母要知道自己養育方式上存在的問題。

1)溺愛孩子

父母這一代吃過苦,受過累,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吃過的苦、受過的累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經受。

改革開放使得經濟條件大大改善,獨生子女政策實施後,中國家庭自古以來有多子多福的家庭觀念,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就成了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現象。

有些父母把孩子當王子、公主來養,自己卻寧願當保姆。

你為孩子做了所有的事,滿足了孩子所有的要求,孩子卻在人格上看不起你,你連教育孩子的資格都沒有。

你滿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要求卻越來越高。孩子開始懶,然後是饞,再然後就是貪、怨恨。不知感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從不關心父母,將父母的愛看成理所當然。

出現這樣的結果,許多父母會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導致我的孩子變成了這樣?

孩子不懂得心疼你,不是因為你付出的太少,而是你付出的過多。

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父母無限度給予的結果。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溺愛都會讓人只知索取,不懂得回報。

2)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

沒有兄弟姐妹一起成長的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兄弟姐妹關係會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產生作用。

孩子們之間從小一起生活,大的照顧小的,小的依戀大的,他們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相互掛念會形成一奶同胞要互相包容,互相照顧的義務。

獨生子女除了與父母親之間的親子關係外,沒有兄弟姐妹這層關係,感受不到社會化的作用。

如果家裡長輩過分溺愛,往往會形成獨生子女""獨兒不孝,獨狗爬灶""的,肆無忌憚的獨享和不顧他人的行為,甚至會導致沒有社會責任感。

3)家庭給的愛太少,給的家庭暴力太多

一個對孩子冷漠的家庭,一個讓孩子得不到愛的家庭,孩子不但不會心疼父母,還會產生仇視心理。

老人單獨帶的孩子跟父母的感情會有裂痕,跟老人親,跟父母不親,有的孩子不會心疼父母。

人心都是肉長的,沒有哪個孩子不心疼父母,家裡有了不心疼父母的孩子,背後總有一定的原因。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怎麼愛也不行,不愛也不行,這不是讓父母無所適從嗎?愛,對孩子來說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一個道理。

愛要適度、理智,不要以愛的名義,像對待寵物一般寵溺孩子。這樣做是害,不是愛。孩子是人,要懂禮儀、明是非。

黃宗羲說:“愛其子而不教,猶為不愛也;教而不以善,猶為不教也。”

2、孩子不會心疼父母的心理特點與父母長輩對待孩子的行為有關

1)""每個孩子的樣子,都是自身家庭教育的結果""

每個父母都有疼愛自己孩子的方式,有的父母極盡所能地為孩子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讓孩子過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養尊處優的日子,顯得自己有""慈愛"",可古話說得好""慈母多敗兒""。

2)""孩子的行為是後天習得,是不斷得到強化的結果""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用什麼方式,孩子就形成什麼樣的方式。

3)""心智化能力發展不足,是孩子不會心疼父母的核心原因所在""

父母包辦太多,孩子沒有經歷過付出,不知道要怎麼付出,就成為了""巨嬰""。

無論年齡多大,都需要父母的""照顧"",卻不滿父母這樣對待自己,就會把自己的無能歸咎於父母,甚至仇恨父母,又怎麼會心疼父母。

4)""想培養孩子有愛心,根本上就是要培養他的善良""

父母包辦事務、溺愛成性,教會孩子的是懶、饞、貪、怨恨,說好的善良呢?對孩子過分的慈愛,會讓父母變得無能。太過善良的父母常常養出""白眼狼""孩子。

3、怎麼養育孩子才能讓孩子懂得心疼父母

1)愛是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如果你不想自己所有的付出,換來的都是傷心和失望,那就請有限度地去給予,在付出的同時讓孩子從小意識到父母也需要保護和被關愛。

生活中不忘讓孩子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體會父母的辛苦與不易,讓孩子從小認識到奉獻和付出的快樂。

培養語言和行為上的關愛方式:吃東西時讓孩子先拿給長輩,玩過的玩具養成自己收拾的習慣,大一點就讓孩子乾點簡單的活,從小就開始培養對家庭的責任感。

作為父母,自己在說話中要以身作則:感激為你服務的人、感恩父輩的付出、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

帶孩子到一個""缺乏""的環境,如孤兒院看望孩子、帶領孩子去跟那些孩子互動。從那些沒有父母的孩子身上,孩子會感受到有父母的愛是多麼地幸福。

帶著孩子學習延後享樂、激勵孩子用勞動換成果,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加以拒絕,不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2)平等相待,完善交流與溝通

從小與孩子商量著辦事,跟孩子約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裡的事情幫忙做,他人的事情協助做。

注重與孩子的溝通,如果發現父母沒有做對的事,父母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如果是孩子沒做對的事,孩子也要虛心接受批評,並向家長表示道歉。

養育孩子是一門學問,需要不斷地學習與思考。""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你想要什麼樣的孩子要靠自己去培養。

3)感恩孩子的陪伴

""孩子是上天派來拯救大人的天使"",父母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要做走心的父母。

因為在感恩中父母學會如何大度與適度,學會欣賞與完善,學會了相互關愛與互相關心,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責任感會使自己的人生也充滿精彩。

父母要主動示弱,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只有這樣教會孩子關心父母,懂得奉獻,孩子才能在生活中真正體貼父母,關心他人。

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就要在學習中弄懂,可以從書本中吸取教育理論知識,來幫助自己改變教養方式上存在的問題。


24幀半


相信在你們身邊一定發生過這種情況:父母常常為孩子們打點好一切,孩子卻理所應當的接受了,不以感恩之心去報答父母,反而不懂得心疼父母,與父母發生爭吵,傷了父母的心。

其實這種現象在中國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了,但說起來卻又很怪異,因為在古代,尊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就自覺的存在於孩子的潛意識當中,那為什麼隨著社會的進步,孩子卻越來越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心疼自己的父母呢?其實,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錯,但是追其本質,更應該反思的是父母!

父母給予的太多,卻忘了教孩子分享

你一定常常看到這種現象:父母們的第一筷子菜一定是給孩子的,想什麼事情一定是將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盡一切努力滿足孩子的需求,過於溺愛……雖然這種種給予在父母們看來是理所應當的,但是給予的太多,卻不教給孩子分享感恩,就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在孩子看來這些就是父母應當做的,不需要回報,而這最後的結果也就是孩子變得自私,不懂得心疼父母了。從來不幫助父母做一些事情減輕父母負擔,父母對孩子的好也不懂得感恩。

父母不懂得放手

在國外,孩子滿18週歲,父母就可以不再對孩子進行無償的給予,上大學,孩子可以自己勤工儉學,或者半工半讀養活自己,父母可以選擇不再對其進行贍養。為此,他們從小就會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適當的放手,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給孩子灌輸一些正確的思想,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但在中國,父母們從來都不肯放手,盡全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幫他們做好一切的事情,甚至為他們的事業提前規劃好了,為他鋪路,孩子只需要按照規劃一步步的走好就行了。但是正是這種現象,讓孩子們只關注自己,從不關心其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或許在他們心理想著自己是心疼父母的,但是父母長期的做法卻讓他們的行為表現的並不是心疼父母。

所以從小父母就應該要給孩子灌輸一個正確的思想,教給他們分享,學會放手,從小就樹立好習慣。


趙小明丨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理奶爸


我想反問一下:你心疼孩子嗎?孩子天生比你弱小,你為什麼讓他心疼你?

懂孩子是懂教育的基礎,很多家長沉浸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謊言中、自說自話用自以為愛孩子的方式教育子女,殊不知,如果你不懂自己的孩子,一味套用所謂“百善孝為先”的這些道德綁架思維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輕則會“吃力不討好”,重則會傷害你們的親子關係。世間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你們血緣最近心卻最遠。

好的教育從來都不是道德綁架和親情訛詐,而是發自內心的接納和理解:你接納和理解孩子初到世界的弱小和不易,孩子會用自己的成長給你驚喜;你接納和理解孩子探索世界時的笨拙,孩子才會有耐心善待你步入暮年的力不從心。反之,如果你認為你給了孩子生命他就欠你的,他就會認為你沒給他富貴地位你不稱職。親子關係中,家長的天然強勢決定了家長既是愛的“啟發者”也是“終結者”。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心疼你,一定是你不心疼孩子在先。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親媽學堂


有的老師和朋友說,為什麼孩子不心疼自己的父母?原因在於父母溺愛太多,造成孩子心安理得,認為這份愛是理所當然,不珍惜,也就不心疼父母的付出。這個原因當然是常識,解釋得很對。不過,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往往被研究人員忽視,那就是很多孩子不心疼父母,是因為家庭給的愛太少,給的家庭暴力太多,一個對孩子冷漠的家庭,一個讓孩子得不到愛的家庭,孩子怎麼可能去心疼父母呢?

現在提這種觀點,也許很多人不同意,因為大多數家庭都是獨子,怎麼溺愛孩子都不夠,哪裡還會對孩子冷漠呢?其實,不管是多孩子家庭,還是獨子家庭,存在很多家長對孩子非打即罵的情形,讓孩子在最需要愛的年齡卻得不到愛,心理產生巨大的飢渴感和孤獨感。

一些家長對孩子動輒實施暴力,拿孩子當出氣筒,對其心理造成巨大的創傷。這些傷害,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和幸福,在工作上也會造成很多困擾。我記得有很多實例,孩子為了擺脫家庭的暴力和冷漠,發奮考上大學,遠走高飛,畢業十年不回家一次,甚至,有的一輩子也不回家,即使父母去世(養父,經常把孩子往死裡打),也不回去。

捫心自問,是這些人做的太過分嗎?按說,家庭要是充滿幸福和愛,孩子會擠時間也會回家看看,但是如果家鄉的記憶留給他的只是痛苦和心理創傷,他怎麼可能會硬著頭皮去那個給自己留下非常糟糕印象的地方去?即使勉強回去,也是責任使然,並非主動和樂意的。

這些飽受心靈摧殘的孩子,怎麼可能去心疼父母?


作家王麟


【三寶媽分享】:我認為不是孩子不心疼父母,而是父母“扼殺”了孩子愛你的心,使孩子們喪失了愛的能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為人父母一定會記得孩子咿呀學語時,對你說的那些暖心窩子的話。孩子蹣跚走路時,為下班進屋的爸媽,搬來凳子遞來拖鞋,端來一杯水,放到你嘴裡一顆糖,直甜的父母,頓感陽光之燦爛,人生之美好。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可是有的孩子慢慢長大了,卻變得不再可愛了,不再聽話了,不再和你親近膩歪了,不再告訴你他的小秘密了,叛逆、不愛學習,惹是生非,別說心疼父母了。恨父母的、弒母殺父的都有,為什麼呢?

是這些孩子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五毒”毒害了孩子的心,泯滅了孩子的善良。


一毒為“貪”:無論孩子多麼努力,都趕不上她對孩子期望的目標。愛掌控孩子,讓孩子按自己的目標去發展,希望孩子成為她想要的樣子。

二毒為“嗔”:孩子一旦有“問題”。不是共情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是發火,發怒,抱怨、說教、謾罵詛咒,甚至打罵孩子。


三毒為“痴”:不明理、專橫、自以為是、強權剝奪孩子的選擇權力,以愛的名義為孩子決策。



四毒為“慢”:居高臨下的態度、刻意製造感動、自己也不向孩子道歉。家裡是管制的,壓抑的。認識不到孩子是一個平等的生命,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

五毒為“疑”:擔心孩子,懷疑孩子,不能接受孩子與別人的差異,否定和指責孩子。不相信孩子,寧願相信老師、其他人;擔心孩子不勝任,不給做家務;擔心孩子的未來;生怕孩子做不好、生怕孩子吃虧、生怕孩子犯錯,生怕孩子走彎路;給孩子貼標籤。

正是父母的五毒疼愛法,害了孩子!所以說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未來,父母一定要學習自查自覺自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