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学就肚子疼?父母缺少陪伴易出“问题”学生

一上学就“怪病”发作,莫名其妙就肚子痛;暴力倾向严重,打同学甚至向老师动手……当学生出现特殊心理状况,家长力不从心,老师陷入两难,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13日,在黄埔区怡园小学,该区举行第一届公益创投大赛项目“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规划及服务体系建设”、“家庭顾问培育及流动儿童特困家庭帮扶”项目结项总结会,老师们分享了辅导过的特殊教育案例,探讨如何更好地及时介入类似状况。

一上学就肚子疼?父母缺少陪伴易出“问题”学生

▌学生为何得“怪病”?

进校园就加重,不上学就减轻

小颖(化名)是黄埔区的一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最近生了一种怪病,只要一上学就身体不舒服,尤其是胃肠反应强烈。家长多次带他就医都查不出病因。“这种情况,学校和家长都难办。”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研究员王在泽通过广州市黄埔区民政局的公益创投项目,接手了这个案例。

通过心理干预,原来小颖在校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好,也不喜欢和老师接触。在家里,父母缺少陪伴,相反一味要求分数,不管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导致小颖厌学,甚至对校园产生恐怖感。由此条件反射般产生肠胃不适,进校园就加重,不上学就减轻。

“在小颖这个案例里,诸多因素综合困扰,仅仅依靠过去单纯的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很难解决问题”,王在泽说,这需要社会组织填补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空白。

经过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心理咨询,综合调整各方行为模式,小颖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据老师们反映,小颖已经变得开朗多了。

▌学生暴力倾向严重,老师也困惑

“老师说10句话,学生也不说一两个字,就算说也是那种对抗轻蔑的语气,”怡园小学英语老师王文婷提起辅导过的特殊教育案例,曾经也非常苦恼过。

2017年,王文婷担任五年级班主任,结果有同事跑来提醒:“这个班有个孩子很可怕的,他会打人的!”小雨(化名)体格较健壮,动不动打父母、打老师、打同学,打起来还特别凶,几次打架都要去体育科组请老师来拉架才能完全止住。只要感觉到老师的语气中有一丝严厉或责备,就会对老师恶语相向甚至动手。

小雨家庭环境比较复杂,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平时主要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父母为了让他戒断“手机瘾”,强行用暴力把手机抢夺过来。小雨就对抗性地再也不做作业。自此真的几乎不听课,不做作业,最后发展到考试也不动笔。

“到底怎么入手改变这样的学生?”王文婷非常困惑,后来寻求社会机构的帮助。

专家建议发挥其长处,帮其找回自信心和存在感。小雨特别喜欢数学,就安排他做数学科代表,收作业很麻利,工作完成得很好;小雨喜欢运动,只要有他擅长的体育项目比赛,老师都会安排他上场。平时还利用班会课,给孩子们看法制视频,分析社会新闻事件。

渐渐地,目前孩子基本上没有再有暴力冲突事件发生,但学习上除了数学,其他学科仍处于放弃状态,需要进一步进行心理疏导。

一上学就肚子疼?父母缺少陪伴易出“问题”学生

小尧(化名)莫名其妙地揍了同学后背5拳,问起原因,他说同学经过他位置时看了一眼桌面,认为同学觉得他成绩差,所以他要打他。“小尧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尊严,什么方式?就是打!” 怡园小学语文老师赵美娴分享这个案例时,语气中藏不住揪心。

“家长长期处处包庇解释,学校教育的力量有时候抵不过家庭教育,家长的不配合,甚至各种撒谎、撒野、溺爱,这种让孩子犯错后不用负责的态度,传递给孩子的是犯错成本太低,后果是恶劣的,” 赵美娴恨铁不成钢,甚至想把小尧带到自己家里住好好培养。但是事实告诉她,一定与需要心理疏导的家庭“斗智斗勇”,尽力而为的同时,挽救一个人。

社会机构专家介入后,对小尧家庭有过多次辅导,让其母亲意识到最急需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和家庭教育的方式。同时给与小尧爸爸专业指导和建议,对小任转变态度耐心辅导同时调整心态,关注妈妈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方式。

此后,小尧爸爸同意并全天陪读,据专家反映,父母关系的改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冲突及对小任的负面影响。随后一段时间,小尧进步突飞。

▌专家:不能放弃一个学生

老师有困惑时也要及时寻求社会指导

“我读书的时候也很调皮,也被父母打过,后来是老师改变了我,”黄埔区民政局局长陈劲松听完许多老师的分享后,自己也深有感触。学生的改变有个过程,需要老师认真负责地帮助孩子们进行改变,“现在遇到任何一个小孩,都觉得要支持他、感染他。”

在众多特殊案例中,往往出现家庭教育缺失、夫妻关系失和、家长方法失调等等问题根源,不能放弃一个学生,起码是对待特殊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生家庭教育研究院项目负责人唐吴华分析道,在师生关系中,看得出来老师在帮助孩子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冲突的困扰。她建议老师不必“一力扛”,老师有困惑时也要及时寻求社会指导,把专业的事情交由专业的人去做,如家庭教育专家、心理老师等等,减轻老师压力的同时可以做到效果更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何瑞琪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维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