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學就肚子疼?父母缺少陪伴易出「問題」學生

一上學就“怪病”發作,莫名其妙就肚子痛;暴力傾向嚴重,打同學甚至向老師動手……當學生出現特殊心理狀況,家長力不從心,老師陷入兩難,如何才能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

13日,在黃埔區怡園小學,該區舉行第一屆公益創投大賽項目“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規劃及服務體系建設”、“家庭顧問培育及流動兒童特困家庭幫扶”項目結項總結會,老師們分享了輔導過的特殊教育案例,探討如何更好地及時介入類似狀況。

一上学就肚子疼?父母缺少陪伴易出“问题”学生

▌學生為何得“怪病”?

進校園就加重,不上學就減輕

小穎(化名)是黃埔區的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最近生了一種怪病,只要一上學就身體不舒服,尤其是胃腸反應強烈。家長多次帶他就醫都查不出病因。“這種情況,學校和家長都難辦。”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所研究員王在澤通過廣州市黃埔區民政局的公益創投項目,接手了這個案例。

通過心理干預,原來小穎在校與同學之間關係不好,也不喜歡和老師接觸。在家裡,父母缺少陪伴,相反一味要求分數,不管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導致小穎厭學,甚至對校園產生恐怖感。由此條件反射般產生腸胃不適,進校園就加重,不上學就減輕。

“在小穎這個案例裡,諸多因素綜合困擾,僅僅依靠過去單純的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很難解決問題”,王在澤說,這需要社會組織填補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空白。

經過對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心理諮詢,綜合調整各方行為模式,小穎恢復了正常的學習生活。據老師們反映,小穎已經變得開朗多了。

▌學生暴力傾向嚴重,老師也困惑

“老師說10句話,學生也不說一兩個字,就算說也是那種對抗輕蔑的語氣,”怡園小學英語老師王文婷提起輔導過的特殊教育案例,曾經也非常苦惱過。

2017年,王文婷擔任五年級班主任,結果有同事跑來提醒:“這個班有個孩子很可怕的,他會打人的!”小雨(化名)體格較健壯,動不動打父母、打老師、打同學,打起來還特別兇,幾次打架都要去體育科組請老師來拉架才能完全止住。只要感覺到老師的語氣中有一絲嚴厲或責備,就會對老師惡語相向甚至動手。

小雨家庭環境比較複雜,父母離異,父親長期在外地工作,一兩個月才回家一次,平時主要跟母親生活在一起。父母為了讓他戒斷“手機癮”,強行用暴力把手機搶奪過來。小雨就對抗性地再也不做作業。自此真的幾乎不聽課,不做作業,最後發展到考試也不動筆。

“到底怎麼入手改變這樣的學生?”王文婷非常困惑,後來尋求社會機構的幫助。

專家建議發揮其長處,幫其找回自信心和存在感。小雨特別喜歡數學,就安排他做數學科代表,收作業很麻利,工作完成得很好;小雨喜歡運動,只要有他擅長的體育項目比賽,老師都會安排他上場。平時還利用班會課,給孩子們看法制視頻,分析社會新聞事件。

漸漸地,目前孩子基本上沒有再有暴力衝突事件發生,但學習上除了數學,其他學科仍處於放棄狀態,需要進一步進行心理疏導。

一上学就肚子疼?父母缺少陪伴易出“问题”学生

小堯(化名)莫名其妙地揍了同學後背5拳,問起原因,他說同學經過他位置時看了一眼桌面,認為同學覺得他成績差,所以他要打他。“小堯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保護著自己的尊嚴,什麼方式?就是打!” 怡園小學語文老師趙美嫻分享這個案例時,語氣中藏不住揪心。

“家長長期處處包庇解釋,學校教育的力量有時候抵不過家庭教育,家長的不配合,甚至各種撒謊、撒野、溺愛,這種讓孩子犯錯後不用負責的態度,傳遞給孩子的是犯錯成本太低,後果是惡劣的,” 趙美嫻恨鐵不成鋼,甚至想把小堯帶到自己家裡住好好培養。但是事實告訴她,一定與需要心理疏導的家庭“鬥智鬥勇”,盡力而為的同時,挽救一個人。

社會機構專家介入後,對小堯家庭有過多次輔導,讓其母親意識到最急需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和家庭教育的方式。同時給與小堯爸爸專業指導和建議,對小任轉變態度耐心輔導同時調整心態,關注媽媽的心理健康和教育方式。

此後,小堯爸爸同意並全天陪讀,據專家反映,父母關係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衝突及對小任的負面影響。隨後一段時間,小堯進步突飛。

▌專家:不能放棄一個學生

老師有困惑時也要及時尋求社會指導

“我讀書的時候也很調皮,也被父母打過,後來是老師改變了我,”黃埔區民政局局長陳勁松聽完許多老師的分享後,自己也深有感觸。學生的改變有個過程,需要老師認真負責地幫助孩子們進行改變,“現在遇到任何一個小孩,都覺得要支持他、感染他。”

在眾多特殊案例中,往往出現家庭教育缺失、夫妻關係失和、家長方法失調等等問題根源,不能放棄一個學生,起碼是對待特殊學生教育的基本原則。

三生家庭教育研究院項目負責人唐吳華分析道,在師生關係中,看得出來老師在幫助孩子過程中,往往會發生衝突的困擾。她建議老師不必“一力扛”,老師有困惑時也要及時尋求社會指導,把專業的事情交由專業的人去做,如家庭教育專家、心理老師等等,減輕老師壓力的同時可以做到效果更好。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瑞琪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維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