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军服役20年的苏27不升级?

育儿奶爸


没必要升级,也没办法升级了。

20世纪90年代,1992年,我国拿到了第一批俄罗斯出口的Su-27,共计12架。Su-27这一型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在役战斗机对中国空军带来的极大的冲击。同时期中国空军装备的各型战斗机主要是以歼-6为主,少量歼-5与少量歼-7以及极少量部队试装的歼-8。所有的这些战斗机都没有超视距空战能力。(国产战斗机首次发射中距空空导弹要等到1995年)

当时的PLA对这型先进战机可以说是爱不释手,这批最终数量共计48架的Su-27被解放军飞行员拿来进行极高强度的飞行训练,一般世界各国空军都是给一架战斗机配2组飞行员。而这批接收较早的Su-27配备的飞行员可能会多达3,4组。

实际上早在2009年,PLA就开始退役这些早期接收的Su-27。其设计寿命5000小时,并且还经过延寿,很多都飞了7000小时以上。这批Su-27的结构老化问题非常严重,再延寿也不太可能了。这是之所以没有必要升级。

另一方面,这批Su-27SK属于Su-27最早的服役型号Su-27S的出口型,飞机本身也不是很成熟,无法挂载R-77这类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飞机本身也有坑爹的结构强度的问题。早期的Su-27在跨音速段的可用过载就会迅速降低,被称为跨音速陷阱。直到Su-35S,俄罗斯才完全解决当初Su-27的这些问题。然后PLA看着Su-35S流下了眼馋的口水也买了几十架天天陪J-20飞南海。

前几年J-11D闹得沸沸扬扬,不少人高呼PLA不可能引进Su-35S,然而最终Su-35S还是引进了,从官方的八股报道上也能看出PLA对这型战机的喜爱,很明显,沈飞并没有吃透Su-27的技术,也无法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改进。这就是之所以没办法升级。


贞观防务


其实也是有升级的,只是很多人没有注意而已。

1992年到1996年之间交付给中国空军的78架原版俄制苏-27SK/UB型飞机,其技术状态大致相当于苏军80年代中期的水平。这批飞机在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空军的绝对主力,但是其劣势也是比较明显的:一是机体寿命短,这批飞机的机体寿命普遍只有2000到3000小时,配装的AL-31F型发动机寿命也不过1500小时,按照每年200小时的使用寿命计算,最多用10年就必须进行二次延寿了。实际上根据笔者掌握的信息,部分苏-27型飞机在21世纪初已经做了两次延寿作业了;二是航电系统落后,苏-27型飞机在研发与制造时并没有引入西方流行的集成化航空电子系统概念与1553B数据总线的系统架构,依然停留在老式的分立式设备上,导致对机载航空电子系统的升级改进异常困难,而且还容易出现木桶效应。

以上两个因素决定了我国空军在对老的苏-27飞机进行升级改进时,一是不甚划算,有大量延寿两次之后的苏-27型飞机载荷谱发生很大变化,只能在各航空兵团用于让新飞行员体验飞行,很少进行大过载空战机动飞行,拿这些飞机去进行改进,性价比很低;二是过于困难,对于俄罗斯人这个“非人类能设计出来的系统”,我们能搞清楚就已经是难上加难了,搞清楚它落后在哪已经累死上亿个脑细胞了,现在还指望来改进,那显然还是算了;三是主机厂所生产任务也很繁重,基本上没有产能用于把苏-27飞机拉回去改进了。

但是,还有部分苏-27飞机确实进行了改进,这些改进有些是我们自己做的,有些是联合白罗斯的588工厂做的。比如“雾都雄鹰”之前装备的歼-11A战斗机,就通过在N001雷达后端增加一条逻辑电路,具备了打RVV-AE主动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的能力(尽管这个能力也是聊胜于无);而“南国雄鹰”的歼-11A战斗机,则将苏-27S的老式MFD显示器更换为一块较大的彩色LCD显示器,具备了显示数字地图与战术数据链信息、接入战区网络联合作战的能力;再说“杜风瑞大队”的部分歼-11飞机,更是改了一套非常时髦、跟美帝卖给沙特的F-15SA上配备的电子战/导弹预警系统(DEWS/CMWS)迷之相似的告警设备。所以……谁说我们的苏-27没有改进呢?


军武次位面


有网友问:为何我军服役20年的苏27不升级?根据媒体报道,我国已经对在沈阳生产的200架国产版苏27战机,也就是歼11战机进行了升级。

但是并没有升级在90年代进口的76架苏27战机。这主要有2个原因,首先是,原版苏27战机的机体寿命,并不是很长,只有2000小时,我国后来生产的歼11B经过努力,已经极大提高了机体寿命。

苏27战机只有2000小时机体寿命,其实就算再节约使用,20年也就到了可以退役的时候。而如果正常使用,基本8-10年,就会消耗光,苏27战机的机体寿命。而且,苏27战机配备的发动机,寿命是800小时。

这样算下来,还要更换2-3次发动机,一台发动机也要几百万美元。如果进行延寿作业,由于苏27战机的机体使用的材料相对落后,整体成本就会比较高。相对于美军战机的机体寿命和发动机寿命都是俄制战机的2-4倍。

而我国空军现在每年的训练时间也达到了200-300小时,训练量增加很多,而在70年代,一年平均只有几十个小时训练量,其实首先就是战机的机体寿命和发动机寿命太短,训练时间太长,战机很快就会报废了。

其实这也是在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空军屡屡败给以色列空军背后的秘密。阿拉伯国家都使用机体寿命几百小时的早期米格战机,根本就没有多少训练量,大部分埃及和叙利亚飞行员在70年代,一年只有30-40个小时的飞行训练量。

而以色列空军驾驶高机体寿命的幻影,鬼怪和F-15,F-16战机,美军F-15,F-16战机有8000-10000小时的飞行寿命,因此,以色列飞行员才可以每年都保持200个小时的飞行训练量。再加上战机性能的差距,所以才能打出0:82的击落比例。

我国歼11A战机是仿造自苏27战机,在机体寿命上也有一些问题,一直到歼11B战机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机体寿命延长到4000小时。现在最新的歼16战机的机体寿命已经可以达到6000小时,接近美军的水准。

另外就是,我国歼11B战机采用了全新的航电系统,这就需要对整个飞机的所有系统,都进行完全改造,如果再更换新机体,实际上,就等于重新买了1架战机,为此,苏27战机已经没有进行大幅度升级改造的必要。还不如,重新制造歼11B战机效率更高。


深度军事


主要是飞机寿命、性价比等这些问题。

我国的苏27战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的,服役至今已经高达20年左右的机龄了,机体结构已经决定了其不适合再进行改进了。而这样的例子在俄军身上也存在着,俄海军的苏33战机服役至今,其实性能还是制造时的水平,但是由于机体结构老化,不适合进行大的翻新改进,所以只能这么用着。

其次,我军中的苏27其实已经是一个配角了,随着后来苏30、歼10、歼11、歼20等战机的加入,我军的各方面的作战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初苏27进入我国时,是当之无愧最先进的战机,当时我军主要还是二代机,而苏27则是三代机,相当程度上保证了我国领空的安全。

但是后来苏30到来,我军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国产的歼11、歼10、歼16等,能够随着我军的现实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同时还在不断进行生产,比如歼10A/B/C,性能越来越强,包括雷达、发动机、武器设备等都有了很大的革新。但是苏27毕竟是直接从俄罗斯进口的,而且数量不多(相对于全部三代机),在其他性能更强的战机还在继续生产的情况下,对苏27进行改进的必要性也已经不大了。


战争之王


我军服役20年的苏27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从俄罗斯购买的前三批原装苏27SK(单座战斗机)和苏27UBK(双座教练机),分别是1992年的第一批26架(22架苏27SK、4架苏27UBK),1995年的第二批24架(16架苏27SK、8架苏27UBK),1999年的第三批28架(全部都是苏27UBK),总共78架。

1992年第一批苏27交付中国空军

如今一晃20多年过去了,这些昔日中国空军的绝对主力,除了有十多架在事故中损毁,还有十多架报废退休以外,剩余的40至50架依然继续战斗在守卫祖国蓝天的第一线。有人也许会问道:“我军现在还有大量第二代第三代的歼7歼8等着换装,苏27好歹至少是第四代战斗机吧,怎么就报废退休了?为什么不进行升级改装再战20年呢?”



20多年过去了,苏27已经开始退役

其实对于中国而言,升级苏27在技术上本身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只不过早期型的苏27机体寿命实在是过于悲催,就算想升级也是有心无力。苏联时代设计战斗机的定位是大规模的战争消耗品,使用时间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再加上苏联在航空材料领域的技术储备和加工水平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导致俄制战斗机的机体寿命普遍比西方战斗机短得多。


俄制战斗机普遍机体寿命较短

以同为四代机的F15和苏27为例,F15机体寿命接近8000小时,经过延寿甚至可以使用上万小时。而苏27的机体寿命只有3000小时,还不到F15的一半,即便经过延寿也很难使用超过4000小时。因此中国上个世纪90年代进口的苏27,至今使用了超过20年,而且作为全军负担战备的主力部队,训练强度也非常大,按照平均每年接近200小时的飞行时数计算,已经差不多榨干了机体寿命的剩余空间。

装备新型战斗机比延寿老旧的苏27更加划算

苏27如此之短的使用寿命,进行升级改造的性价比是很不划算,还不如直接生产新的战斗机。再加上我国在苏27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性能全面升级的歼11B/BS,不仅用机械扫描天线雷达替换了倒卡天线雷达,还具备了发射主动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的能力,机体寿命也延长到了6000小时以上,再加上更加先进的后继机型层出不穷,原有的苏27就安心等着退役就行了。


刻雨无痕


此问涉及到飞机机体寿命问题。试为析之。

苏-27设计的理论寿命为3000小时,自打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我军服役,每年飞行时间按200小时计,20年就是4000小时,可以说大部分已到了退役时间,没法再进行升级。再有,中国进口苏-27使用的三姨夫(AL-31)大修时间为1000小时,终身寿命2000小时,中间换过一次,也已到达寿命极限。机体和发动机,都没法进行维修和更换,强行使用,将危及飞行员安全。通过多年使用和钻研,我国已完全掌握这种飞机包括发动机在内的生产技术,在进行了大幅度的技术改进,相继推出了歼-11B、歼-15和歼-16等系列国产战斗机型号,可以说在技术上完成了一次重型三代机的嬗变,进而成为我空军和海军的主力战斗机,担负起我国空海安全任务。

为说得明白,可举例为证,日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1998年,共进口、组装生产美制F-15J/DJ战斗机233架,经过不断升级改进,至今因无新的机型替代,仍在勉强使用。我却听到网上的声音说,什么日本高水平的维护保养得到了惊人的90%的出勤率,乖乖,按日本自己的统计,2008年至2015年间,F-15J共发生坠机、零件掉落等严重事故70多起,这又怎么解释?自日本“购岛”中日骤起争斗以来,常见只剩下一把骨头的这只恶老鹰在飞翔,它自个说滴,仅2016紧急起飞的次数,高达1000次之多,目睹大批F-15紧急起飞的国民说,“场面壮观”,不过技止此耳,不是被咬住,就是打了曳光弹逃跑,也许那种尴尬的无奈背后所表现出的情形,一如这种飞机的樱花涂装,只有缤纷飘落的奇幻,却实在谈不上些许的战斗力。

所以了,该退则退不犹豫,培养个飞行员不容易。


魂舞大漠


2009年,西安火车站服役,进行退役处理的苏-27SK战斗机在转运过程中被人拍下,从1992年第一批苏-27来华,仅17年后就走完使命。当时曾引起网友的轩然大波,要知道前两批苏-27原本是前苏联空军自己的订单,可不是什么猴版。

因为使用寿命已经耗尽。

前苏联老毛子时期,对战斗机设计的哲学跟西方不一样,认为在世界大战背景下,战斗机都不过是快速消耗品,根本不可能用完漫长的寿命周期。例如二战时期欧洲战场,一架战斗机的平均寿命只有16个小时,而盟军西线大轰炸,一架轰炸机的平均寿命只有68个小时。

所以老毛子对战机的使用寿命指标要求比较低,这样还可以用料用差点,制造工艺弄简单点,最后制造成本弄低点,生产速度可以弄快点。苏-27最初型号苏-27SK其设计的使用寿命只有2500小时,只相当于西方国家同时期战斗机的一半水平。2012年1月13日,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首架完成10000小时飞行记录的美国空军第89-0487号F-15E战斗机,该战斗机于1990年开始服役。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早期苏-27设计压根不给结构延寿留机会。

现代战斗机的结构延寿,是把各零部件一一拆开,然后用X光检验探伤,对于出现金属疲劳和小裂缝的部件进行修补或更换,然后再拼回去。

但是苏-27设计做的比较狠,他的静力试验做的非常彻底和完美,各个部件可以实现等速裂化。从设计上这样很完美,不会有些部件受力过强,提前出线问题。但是他喵的,这样也意味着使用寿命到了的时候,各个部件都差不多了,要换差不多全部更换,这个成本代价太大了,从经济学上讲不划算。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装备的早期苏-27SK也都在退役

最后:小伙子们艹的比较狠

我们购买的第一批,第二批苏-27SK战斗机,都是在1994年之前交付的,那时候我们空军第一次接触到第三代高水平战斗机,虽然我们当时装备的数量不多(48架),但是我们雄心很大,是把这些战斗机用来培养能适应未来现代化空战的种子飞行员来用的,一架飞机往往安排三四个飞行员去轮流熟悉,去艹,不仅如此,它们还承担着为全军编写训练教材和研究新战机的战法训法等诸多任务。

不给人家好好休息机会就算了,开车的都知道,一辆车好几个人轮流开,更容易坏,不同的驾驶风格造成的冲突,对车辆影响很大,对于战斗机也是如此,由此造成的提前退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岳掩赤城


从俄罗斯引进苏-27系列战机,是一件跨时代的大事,这些苏27系列以及随后国产化改进型型号,甚至影响了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前10年的亚洲政治格局。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苏-27战斗机,包括8架SK单座型和4架UBK双座教练型,从俄罗斯飞赴中国,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式拥有了第三代战斗机。到1999年,我国共引进三批78架苏27战机,其中有38架是苏-27SK单座战斗机,40架苏-27UBK双座战斗机。另外中国还进口了大约100架苏-30MKK,自行组装了大约70架歼-11A战斗机。

这78架原装进口的苏-27飞机至今的机龄从19年到26年,有数架故障坠毁,有十几架寿终报废退役,目前剩余五十多架,还在承担主力作战任务。但这些飞机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改装改进,主要原因是原版的俄制战机的设计寿命只有3000小时,太短了。

我军引进苏-27以后,把这三批战机当成了种子部队,训练强度极大,从2000年开始,我国空军飞行员的年飞行时间超过了200小时,在一些重点部队则达到250小时。原装进口的78架苏-27的机体寿命被迅速消耗。已经没有太多的深入改进价值。

不过,我国空军也做了改进原装苏-27发射国产导弹的尝试。当年进口的苏-27系列战机与我军的武器系统软硬件接口都不能统一,俄制战机只能使用原装进口的俄制导弹,不能打国产导弹。后来我们破解了俄式火控和外挂管理的软硬件系统,改了一下航电系统源代码,进口的苏-27/苏-30MKK也能挂国产的霹雳-12空空导弹。


科罗廖夫


首先来华的苏27战机是俄系战机,从设计,制造电子系统,火控系统,源代码等我国一无所知,升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第二,我国与俄罗斯协商的在华组装200架的歼11 A战机合同因为俄罗斯的各种限制和阻挠而只生产100架左右就停止了,后期生产的是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1B战机,该系列战机除气动外形和发动机外都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第三,当我们吃透苏27技术的时候,来华的48架苏27几乎已经使用到寿命的极限了,已经没有太大的升级必要了,要知道其中一部分战机本来就是俄军使用过的二手战机。

第四,我们的沈飞产能有限,国家资源有限,只能集中资源研发制造我们自己的歼11系列战机,苏27战机只能通过修修补补维护使用了。

但苏27战机在我军的历史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其功劳也是不可磨灭的,老兵不死,只会慢慢的远去。


随风探花


这一方面是,苏27的原始设计问题,前苏联时期对战斗机设计的思念与西方不同,以大规模战争为背景来考虑,认为战斗机为快速消耗品,对使用寿命要求较低,苏27的早期型号寿命不到3000小时,我们使用20年左右退役,已经属于正常期退役了

另一方面是,是否值得升级的问题。按正常,战机可以通过中后期的大修升级来延长使用期,但是这个升级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个大问题。早期进口的苏27可是原版,采用俄系技术标准,与中系技术标准完全不通用,这就造成我军在后勤维护方面的麻烦,而且要进行升级,也难以自主进行,更换新的俄式设备,这属于与俄方合作,等于把大修交给俄方一样,俄方是不会拒绝,但是价格也不可能便宜,甚至可能比当年引进价格更高,这不是俄方有意难为我们,这是正常现象。更理想的方法,我们自已赶,将其俄式设备更新了中式的,实现技术标准统一,但是这个工作难度太大。比请俄方承包更贵,实际最后结束的成本费用可能不比全新造一架歼11B便宜。

如此一来,与其费时费力的大修升级,不如直接退役,然后生产新的。似乎只有少量状态较好的,接受了有限的升级,尚在使用中。当然了,这仅于限于早期进口那批,我们自行生产的歼11A起,在寿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已接近于西方标准。这属于一个如何选择的问题了,不算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