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硯山人或許不知道,我們硯山在100多年前出了一位「都督」

法國殖民主義者1883年8月強迫越南當局與之簽訂《順化條約》以後,便把其侵略矛頭指向中國。面對法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野心,時在雲貴總督岑毓英手下任貴州歸化遊擊的陸春率兵1500人,堅定支持劉永福抗擊侵略者,最終輔助岑毓英成就了劉永福抗法民族英雄的威名。

陸春,原名陸春元,(據筆者查考,陸春出生於1850前後,死於1898年之後),壯族,清末簡放提督,補用副將,賜黃馬褂,以“軍功”起家,因在抗法戰爭中軍功卓著,欽賜“綽克綽巴圖魯”,生卒年月不詳。祖籍湖南,祖上晚清時期遷居安平廳永平裡,即今馬關縣八寨地區之河外村,陸春晚年定居硯山縣江那鎮郊址村民委。

陸春原系清貴州歸化遊擊管帶,光緒甲申年,率領部屬赴越抗法,與黑旗軍劉永福協同作戰,率領李應珍等一路滇軍誓死抗擊法軍,取得臨洮大捷。陸春升任記名總兵,賞穿黃馬褂,欽加提督,賞戴花翎補用副將,授予“綽克綽巴圖魯”稱號。清政府選址“郊址城”為其建築了一座四合院,名為“都督府”,賜“將軍第”。陸春是中國近代史上應載入史冊的愛國將領,是雲南人民和壯族同胞永遠的驕傲!陸春故居於2002年8月被硯山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正義使然加入白旗軍

陸春祖父陸光輝和祖母王氏自湖南來滇,落籍於安平廳永平裡,即今馬關縣八寨地區之河外村,祖母生有兩子:長子鳳鳴,次子鳳彩;二子成家以後,就從河外遷居水頭寨,有三子:長子萬元,次子錦元,小子即春元。

陸春父陸鳳彩被清政府誥授為“建威將軍”,經常率師征戰,對陸春元頗有影響。清光緒年間,各國列強肆意賤踏和瓜分著中國的領土和財富,雲南也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陸春元正是以激昂的愛國之心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衛國戰爭之中。一開始,陸春元所效命的白旗軍就是一支由漢族為主組成的區別於滿清“正八旗”的正規軍隊。

清咸豐年間,廣大勞動人民反帝反清鬥爭之火在全省各地燃起,開(遠)廣(南)地區各少數民族紛紛參與這場反對清廷統治的“白旗軍”造反運動。正值氣血方剛的陸春元亦踴躍加入其中,並在一支少數民族隊伍中擔任頭領,率領眾多軍士與官府軍隊激戰;他們高舉白旗,同仇敵愾,匯同其他起義軍,圍攻開化城,致開化知府李炳崗不敢迎戰,閉城死守,歷時多日。咸豐末年(1861年)8月,陸春元奉白旗軍首領黃文學之命,往廣南境內之阿用增援張興的部隊,並匯同張部奮力進攻阿用土司儂忠興,致儂部大敗潰逃,龜縮廣南城。

白旗軍聲威日甚,令開化知府李炳崗惶惶不可終日。李炳崗為了撲滅白旗軍點燃的烈火,千方百計籠絡各地漢族上層人物,利用少數民族自古信奉鬼神,假裝鬼神附體,攪亂和分化了白旗軍之心理,進而調集萬餘名軍士,對白旗軍進行大規模的鎮壓,並對廣大地區的鄉鎮村落進行血腥的清洗,終於將白旗軍擊敗,致諸多集鎮鄉村火光沖天,家破人亡,民不聊生,春元之家亦在此厄運之中慘遭打擊,春元不得已棄家逃至江那裡之腳側龍較有權勢的張陸芳家當長工,改名“陸春”。

不久,陸春經張陸芳推薦投軍,參加了平定“遊勇”人的叛亂行動,他因作戰勇敢,戰功顯赫而被逐步提拔封官;之後,又奉命與大軍一道攻克澄江府城,被加封為守府平肅廣騷獎賞副將;後再因累建戰功,被升任緩寵,奉調貴州,又被委以帶領一支衛師,一舉攻破“扁擔”全師,接著奉調福建,被封為總鎮(總兵,正二品)。

很多硯山人或許不知道,我們硯山在100多年前出了一位“都督”

陸春故居

二、誓死抗擊法國侵略者保家衛國

在雲貴總督岑毓英的一篇奏摺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公(即劉永福,下同)春調追回臨洮,岑(毓英)先遣竹春、陶美、徐恩、黃明、蘇元禮等,共帶成千人,離臨洮府十里下寨,扎頭營…… 公等扎二營, 岑軍扎三營。……時法人招有紅衣大挎囊兵千餘人,由興化過來,先攻打拍春等頭營,……大挎囊兵打到這個時候,不能破寨,人倦馬疲,又疑黑旗系公兵,四處蜂起,兩邊夾擊。……”這,就是中法戰爭中有名的臨洮大捷。

“光緒九年(1883年),法帝國主義侵略越南企圖入侵我滇桂兩省,雲南河口麻栗坡馬關屏邊等縣與越南接壤,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完整,清朝廷於光緒十年七月初六日(1884年8月26日)對法宣戰,雲貴兩省總督岑毓英接到進軍旨令後,即派遣……直插越南臨洮前線,守柯嶺浮橋,法軍集中3000餘人主攻浮橋大廟,陸春各營官兵士氣高昂,用火藥槍、土地雷、竹弩等武器打退了法軍多次進攻,待臨近,一齊跳出戰壕,用大刀長矛砍敵人,槍傷孤拔,法軍大挫……(《文史資料選輯一》)”邊關烽火迭起,戰勢日甚,陸春的直接上司雲貴總督岑毓英對法國侵略者的侵略野心和本質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岑毓英堅決擁護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抗擊侵略者。實踐證明,陸春堅決追隨岑毓英支持劉永福抗擊侵略者是正確的。陸春在國家危亡的關鍵時刻,表現出了誓死保衛祖國和人民的赤子情懷。儘管陸春所轄兵士最少,武器也較為落後,但在接到任務後,陸春表現出誓死如歸的英雄本色,在敵強我弱的生死關頭,陸春一方面大力動員兵士保家衛國,一方面嚴明軍紀整頓部隊。戰場上,陸春衝鋒陷陣在最前面,在陸春的率領下,全體兵士臨危不懼,英勇殺敵,用落後的火藥槍、土地雷、竹弩等武器與法軍最新式的槍炮開戰。

1884年12月至1885年2月,“法國統軍大將孤拔勇勝,各路皆退,惟滇軍一路之應珍與主將陸春誓死不撤,奮勇迎戰,孤拔逼近,於3月12日被應珍燃炮轟斃,取得臨洮大捷,法人銳氣墮盡請和。”陸春是一個言行一致的人,在關鍵時刻與同樣為硯山驕傲的抗法民族英雄李應珍(1847~1890,字連山,壯族,江那鎮城腳人)一起,真誠、堅定且以誓死如歸的愛國主義精神,一往直前地抵抗法國侵略軍,更為可貴的是,陸春作為一名軍人,其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執行力,使其全心全力執行上司的決策並配合兄弟部隊作戰。臨洮大捷不但考驗和鍛鍊了陸春、李應珍等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更大大提高了劉永福所率黑旗軍的戰鬥實力,使黑旗軍屢次挫敗法軍的進攻。

很多硯山人或許不知道,我們硯山在100多年前出了一位“都督”

陸春墓

(陸春“將軍第”就是現在的陸春故居)

三、戰功卓著滿載榮耀落籍硯山

光緒十一年(1885年)4月7日,持續三年的中法戰爭結束。陸春得遇岑毓英而最終成就自己抗法英雄的一世威名,堪為他一生中的幸事。因陸春在中法戰爭中的表現和功勞,陸春與覃修綱都晉升為簡放提督,補用副將,賜了黃馬褂,而且都封了滿族皇室的最高榮譽稱號,陸春被封為“綽克綽巴圖魯”,覃修綱被封為“果勇巴圖魯”。覃修綱住在文山城內,被稱為“覃軍門”,陸春住在硯山郊址城,被稱為“陸軍門”。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逸南地區(今雲南省思茅、普洱)課黑山一帶出現叛亂情況,陸春再度奉命出師,平定叛亂,穩定局勢,再次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後,鑑於陸春戎馬生涯中的卓著功勳,朝廷給陸春賞戴花翎,清朝廷擇陸春的落籍之地—開化府江那縣郊址城建蓋了一座四合院官邸,賜名“都督府”,賜匾“將軍第”。大門兩旁賜木雕對聯一幅,上聯“威鎮黑蠻勳垂竹素”,下聯“忠全紫塞節似青松”。“將軍第”直匾、對聯和西泥座至今保存完好。陸氏一門忠臣,陸春父陸鳳彩生前被清政府授予“建威將軍”,祖母王氏被封一品誥命夫人,死後葬於馬關縣水頭寨老家。陸春落籍郊址城以後,為人謙和,平易近人,清廉奉公,關心庶民,體察民情,樂善好施,並多次倡導而且慷慨捐出巨資,為當地百姓鋪路、架橋、建廟宇、蓋學校、造亭閣等公共福利事業,頗獲民眾頌揚。由於陸春在郊址城百姓中深受愛戴,至今在蔥籠青翠、景色怡人的諸葛山中,還完好地保存著陸春的“將軍墓”。

儘管在各種史籍中見不到對陸春的高度評價,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的各種史志、典輯中都沒有詳細寫陸春的榮光事蹟,但陸春在國家危難時刻,欣然領命,英勇抗擊侵略者,這是陸春畢生最亮的閃光點。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還原這段珍貴歷史,還陸春一個榮耀,還硯山歷史長河一段可歌可泣的篇章。

古郊址城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昔日“富麗堂皇”威風八面的“都督府”、“將軍第”已是破敗不堪。甚幸的是陸春的後人一代代保存著直匾、對聯和一些老照片等珍貴文物。兩次拜訪陸春故居,都得到了其後人的熱情接待。故居門前僅存的幾塊青石板和門柱,默默的守護和講述著一段生動而寶貴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