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隱性貧困人口到花婆婆:「美」的追求,才能遏制我們無邊的欲望

繼“佛系”之後,最近有個詞非常走紅,即“隱形貧困人口”。據網絡定義,指的是那些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但實際上非常窮的人。他們主要是剛步入社會,還沒什麼積蓄,但日常消費極高,不僅存不下什麼錢,甚至還在負債的二十多歲、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網上列舉了很多案例,如3000元的工資,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了;一有健身衝動,就非得去辦張年卡……等等,物質消費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還樂此不疲,外人看著光鮮亮麗,其實本人並不富有。

從隱性貧困人口到花婆婆:“美”的追求,才能遏制我們無邊的慾望

然而對於“隱形貧困人口”,對號入座的人並不少。為什麼?《新週刊》是如此描述此類人群內心的消費慾望的:

內心萌發的慾望,和壓制慾望的理智之間的鬥爭,是貫穿中國人生活的一大主題。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省著花錢的剋制傳統成了老黃曆,消費慾望被捧上了前所未有的高位,“買點什麼”四個字背後,不僅僅是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的滿足,還關聯著一個人的社交地位、情感生活、自我滿足等等。

在洶湧的消費慾包圍下,“種草”“拔草”“吃灰”“變磚”“吃土”“剁手”等有關買買買的專有詞彙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開始琢磨著怎樣“超階層消費”。

買不起借錢也要買,即便還不上也要繼續借,校園代理、小額網貸在年輕人中的流行,甚至讓有些經濟學家都擔心起來:中國會不會即將從一個高儲蓄率的極端,滑向高負債率的另一個極端?

當你的慾望稍稍冒一點頭,全世界都來幫它茁壯成長。

想到臺灣著名的美學家蔣勳講過的一段話,大意是:當地將很多歷史建築拆掉,而隨著建立了很多的高樓大廈,為了所謂城市建設、經濟發展,卻失去了很多美的東西。這與人的消費慾望有著同等的邏輯與運行軌跡:當對物質對經濟的追求,佔據我們的心靈,控制我們的行為,就像“毒蟲”般將我們剛剛在內心在幼年時寄存的那些簡單美好的願望粉粹乾淨時,也許是剩下的就是無邊的享受慾望與消費行為。

花婆婆&美的化身

這讓我想起繪本《花婆婆》,一個影響很多人內心的有關“美”與“願望”的一個故事。

繪本講述了一個倒敘的故事——當魯菲絲小姐成了一位風燭殘年的老婆婆時,講起:當她還是一個名叫艾麗絲的小女孩時,她曾經答應過爺爺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去很遠的地方旅行,第二件事是住在海邊,第三件事是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前兩件事不難,難的是第三件事。直到有一年的春天,她喜出望外地發現山坡上開滿了一大片藍色、紫色和粉紅色的魯冰花時,她知道什麼是她要做的第三件事了。整個夏天,她的口袋裡都裝滿了花種子,她把它們撒在了鄉間的小路邊、教堂後面,撒在了空地和高牆下面。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那些種子同時都開花了……

這位灑滿鮮花種子的“花婆婆”,於是成為了“愛的化身”而揚名世界,也啟發了很多人的願望:她們想成為像花婆婆一樣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情,如此,這個世界就會擁有更多的真善美,遠離更多的假惡醜。是的,如果你有個“美”的願望,併為此而努力,生活一定會因此色彩更亮麗,內容更充實一些!

花婆婆”芭芭拉·庫尼

就像繪本作者芭芭拉·庫尼。她就像花婆婆一樣喜歡旅行,更重要的是,她們都是努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只是花婆婆選擇種花,庫尼選擇創作圖畫書。她曾說:“《花婆婆》也許是最貼近我心的作品。當然,花婆婆與我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不過,在我創作這本書的時候,花婆婆就逐漸變成另一個我,或者一開始創作就是如此,只是我不自覺。”

芭芭拉·庫尼從1940年開始創作圖畫書,直到2000年去世為止,在長達60年的生涯中,她追求“藝術的美”到了極致:她嘗試過多種不同的繪畫技巧和材質,從早期的黑白單色印刷,到手工套色印刷和四色照相製版,再到現代掃描和電子分色的技術。自從四色印刷普及後,庫尼采用的材質主要是透明水彩及不透明色彩、壓克力顏料、彩色鉛筆和粉彩。之後,她開始在棉布、麻布和絲絹上作畫,創作繪本《花婆婆》時,作者先把細棉布裱褙在畫卡上,以石膏打底後,再用壓克力顏料作畫,最後再經彩色鉛筆點綴細節。這樣的作畫方式使得每幅圖畫都有一種細膩的肌理,色彩溫暖柔和,其獨特的優美線條,更牽動著讀者的心絃。

除了繪畫外,庫尼酷愛的攝影對她的影響尤其深遠。她曾經說:“從四十歲開始,一個地方散發的精神與感覺,對我來說變得非常重要。我開始旅行,在各地拍攝照片當中,我發現光線質量的變化,於是我漸漸能畫出一個地方的氣氛了。”因為描繪出細微的光線差異,庫尼的畫散發著一種奇妙的真實感,讓人感覺身臨其境。除了光線的質量外,庫尼非常講求細節,畫中的場景、建築物、人物的衣著和髮型,她都力求精準。跟隨繪本,我們會看到,從童年的艾麗絲到花婆婆晚年的生活,有海港邊的紅磚房、南洋小島架高的茅草屋、沙漠裡的泥磚屋、海邊的小木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服裝,將最真實的場景還原,將“美”直抵讀者內心。

從隱性貧困人口到花婆婆:“美”的追求,才能遏制我們無邊的慾望

如果你有一個美麗的願望

謝謝這個有關“願望”、有關“美”的故事。我問孩子:你有沒有美麗的願望呀?孩子說:我最大的願望是——成為超人。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而言,最美的願望不過是想成為他想要成為他所膜拜的那個人。

然而到最後,我們又有多少人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呢?漸漸長大,心中最簡單美好的願望就隨著消失了,剩下的慢慢都是功利的、虛榮的所謂的“願望”。為什麼小時候我們的願望其實都很美,卻成不了“花婆婆”?大概是我們從未主動想過做自己,只是跟隨眾人,為自己高高地設立著假、大、空的“假目標”,然後拼命的奔跑想滿足自己的慾望,卻忘記回過來看看真實的自己,去過一個精緻簡單真實的屬於自己的一生。

此刻我在心底對孩子說:希望多年以後,你還能記住童年時最純粹的願望,並努力去實現,無論你是想做哪個領域裡拯救人類的超人,還是想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情。因為只有那份美的願望永存心底,你才不會被外界的慾望打敗,才能遏制內心無邊的消費慾望。當你在回首往事的時候,才不會在老時,發現自己過的是“虛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