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开风气,闳约逸致——苏百钧艺术之塔的美学漫步(二)

但开风气,闳约逸致——苏百钧艺术之塔的美学漫步(二)

但开风气,闳约逸致——苏百钧艺术之塔的美学漫步(二)

《圆寂》(1993年)

这是一件堪称逸品的个案,是画家很是心仪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件用任何语言都无法言说的作品,正像它的画面一样,如此简洁明净。笔者在美术馆久久徘徊于这件作品前,用相机随意地选取了几个局部,企图作为后续的研究资料,却无意中发现,每一个拍摄的局部几乎都是一件颇可玩味的“作品”,倒不是笔者的摄影技术有多高妙,实在是这件作品有太多值得品读和回味的地方。

但开风气,闳约逸致——苏百钧艺术之塔的美学漫步(二)

当笔者第一次面对这件作品时,头脑中立刻涌现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对“洗练”一品的描述:“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那些简洁到极致的作品一定像从金矿、银矿中提炼出的精华,抛却一切杂滓,每一个观者都可以得到生命的升华。一泓秋水恰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一般,不仅映照出荷花的茎杆,更可澄澈人心的俗念。能够完成这样的作品,画家除了具备高超的绘画技巧外,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体素储洁”,最终将晶晶的明月和清清的流水作为自己的化身。显然,画家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头脑中并非去追摹司空图笔下的意境,但卓越画家与文学家的精神,在不期然间高度契合。面对《圆寂》时,只有无言默对,去体会生命消亡与涅槃的轮回。

但开风气,闳约逸致——苏百钧艺术之塔的美学漫步(二)

《晌午》(2005年)

“金石书卷气”自清代中期以来,曾被无数学者定义过。笔者无端地相信,《晌午》中的笔法是对这一概念的完美诠释。画面中皲苍的用笔,记录下岁月的剥蚀,横纵交错的笔线可以追忆至千年前的古法;石墩上笼罩着淡淡的石色,更平添了厚重与苍茫。

这件作品的另一个高妙之处,是将当代人对形式美感的独特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内层圆形的大箩筐到家鹅围成的圆形,到石墩的圆形,及最后由脱谷机、小箩筐等物什所围成的半封闭圆形,如水中的涟漪一样,一层层铺开,苦心经营但又丝毫不留痕迹。苏百钧先生对艺术审美规律的深通谙熟,以跃至“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作品中对“温情”的观照似乎是永恒的主题。围成圆形的家鹅正待分食筐中的佳肴,它们警惕地注视周遭的动静,仿佛正喃喃低语;护栏豁开一处缺口,几只雏鹅在栏外笨拙地寻觅着,在如此静谧安闲的气氛中,她们的出现打破了大面积的整饬,更增添了一缕温情。

人们常说,平凡孕育伟大,但实践起来却又谈何容易。乡间随处可见的石磨、竹竿、竹筐,在场院内镌刻着“桐水六队”的脱谷风机,无声地诉说着它们来自于寻常百姓家的“平凡”身份,而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赋予了它们金石一般的质感和性格。

但开风气,闳约逸致——苏百钧艺术之塔的美学漫步(二)

《鸟巢系列·松鹤图》(2008年)

“松鹤图”是一个如此久远的命题,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吉祥寓意。

画家没有沿用古老的构图命意,在传统“长寿延年”的掌故上更赋予了物象以温情。在这里,松树不再是高大参天,仙鹤不再是独立松枝。

苏百钧先生用他高华的艺术境界完全激活了这个古老命题:

通过几组精心经营的松枝,编制成一个半具象的空间,自天空中盘桓而下,几个桠杈横斜的枝干却可以支撑起宏大的尺幅,这是多么强的控制力与想象力啊!每一个空间都值得玩味,每一组结构的交叠都浸透着画家的匠心;迎风摇曳的松针与如繁星万点的松塔有节奏地散落在画面中;由松枝堆叠起的鹤巢如磐石一样,擎起幼小的雏鸟,更成为母亲守护幼鸟的基石;远景如稻草的物象用一种虚涵的处理,将前景一个个充盈的生命衬托出来,简洁果敢。最为人赞叹的是,画面中心的空白恰如一道神圣之光,它似乎象征着母爱的圣洁,亦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经典的作品从来不以激越的节奏和夺人心魄的色彩来征服观者,恰如宋代的花鸟画,粗看不甚醒目,但愈加品味,愈见情致。这种情致不仅仅是画面外在视觉上的美感,而是深藏于画家心中那份触物动情的博爱之心。


原文:《但开风气,闳约逸致——苏百钧艺术之塔的美学漫步》-杨艳丽

资源出处:《收藏投资导刊》2018年6月刊179

但开风气,闳约逸致——苏百钧艺术之塔的美学漫步(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