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敢于冒死向慈禧进谏的太监寇连才,18岁从容赴死

寇连才,直隶昌平州(现在的北京市北郊昌平一带)人,十五岁被阉入宫,慈禧太后见他聪明能干,便召至身边,做了梳头房太监。寇连才侍奉慈禧太后尽心尽力,很快便得宠。

清末敢于冒死向慈禧进谏的太监寇连才,18岁从容赴死

寇连才为人正直。由于他在慈禧太后身边,对其淫纵专权,深有感触。因此,出于正义感和对国事之关心,他屡谏太后,希望他以国事为重。

慈禧太后十分喜欢寇连才,对其所谏,只当是小孩子不懂事,“虽呵斥之,亦不加罪”。不久,便升他做了奏事处太监,后又为会计房太监,可谓恩宠之至。寇连才虽受宠升官,但并未因此而迎合慈禧太后。

清末敢于冒死向慈禧进谏的太监寇连才,18岁从容赴死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准备在颐和园受贺,并欲“仿康熙、乾隆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跸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寇连才对此十分不满。后因朝鲜军事告急,乃罢。不久,又将重修圆明园。寇连才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深为国事担忧。为了说服慈禧太后改弦更张,他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及充分的准备。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初十日(1896年3月23日),寇连才正式进谏慈禧太后。

那天,慈禧太后刚刚放下帐子,准备休息,寇连才突然跪在帐前痛哭不止。太后“揭帐叱问”,寇连才哭着说:“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慈禧太后以为寇连才痴狂,未及多思,且因要休息,便不听下言,将其斥退。

但是寇连才规劝慈禧太后的决心早已下定,此次进谏未成,便决定冒死再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到家中,与父母兄弟诀别,并将自己所记宫中之事的一本小册子交给了他的弟弟,令其妥为保管。一切安排就绪,他便返宫,将自己平时的积蓄分送给些小太监。遂于同月十五日上疏谏太后。

其疏中条陈十事:

请归政皇上,

请勿修圆明园以幽皇上,

请止演戏,

请废颐和园,

请罢修铁道,

请革李鸿章职,

请续修战备与日本战。

其余的几条,也都不是其他的人所敢说的,最后一条,则言皇上今尚无子,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效法尧舜禅让。

清末敢于冒死向慈禧进谏的太监寇连才,18岁从容赴死

慈禧太后看到此奏疏,起初怀疑有人指使,因为奏中所谏之内容均为军国大事,一个小小的太监能有此见识和胆量。后来,她发现此奏文理不通,且多错别字,便叫寇连才前来,命其背诵。寇连才见有机会,便将积压在心头的话和盘托出,他慷慨激昂,言辞恳切,所言竟与奏疏一字不差。

慈禧太后这才相信这的确是寇连才所为,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太监的真实思想。于是决定亲自审讯。

她质问道:“你不知道祖宗的规矩,太监是不准谈论国家大事的?”

寇连才理直气壮地说:“知道。”

慈禧太后进而又威胁说:“你知道这是死罪吗?寇连才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毫不畏惧地回答:“知道,但拼死也要上疏。”

慈禧太后一听,恶狠狠地说:“既然如此,不要怪我大残忍了。”于是下令将寇连才关在大牢里。十七日交给刑部斩首。

在刑场上,寇连才大义凛然,他摘下一个碧玉板指儿送给刽子手说:“费心从速。”又把随身带的玉佩、金表赠送给前来为他送行的太监。然后,“神色不变,从容就死”。

围观的人无不为之落泪。这年,寇连才仅仅十八岁。

寇连才,一位应该被历史铭记的正义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