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母親節,該看看《記我的母親》

過了母親節,該看看《記我的母親》

一個人老糊塗的時候,會把生活的枝枝叉叉都剪除,只留下最深沉的感情,日本電影《記我的母親》講述一個被掩藏和歪曲了的母子情感。

過了母親節,該看看《記我的母親》

看評分那麼高,很好奇那個子馱母的場景什麼來由,想不出這種慣常的場景會有何深意?看過影片才知道,原來那是母子化解怨恨的一刻。

電影根據日本文學泰斗井上靖的半自傳體同名小說改編。

大手筆總是會讓你見微知著,《記我的母親》,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它像涓涓細流,娓娓道來,卻也會不時令你內心觸動。

歲月彌久,親情日重,人生的下半場,就是一個不斷回望的過程,親情與舊情一件件擺上案頭,被一一梳理,定睛端詳。

影片中,伊上洪作是一個成功的作家,然而,內心刺激他創作的,只是幼年內心的傷痛。五歲的的時候,母親八重帶著兩個妹妹去看遠在臺灣的父親,卻把他這個幼子留在日本,內心怨恨,成了他難以治癒的傷痛——儘管在兩個姐姐的心目中,他是身在福中。一個被母親拋棄的孩子,內心的祈求與失落,成了創作的動能。

日常中,母子的交流很漠然,但在一些細節,卻能看到用心,在兒子冷冷地打招呼要回東京的時候,母親在用力地刷洗一顆芥菜,然後追上已在離開的兒子,不由分說塞到他的包裡。

事實上,他理解的孤苦童年只是對一場母子深愛的曲解。

真相是從母親糊塗之後漸漸顯現。

因為母親進入虛實難辨,記憶模糊的狀態,伊上洪作才得以發現母親真實的內心。

在一個恍惚的暮年,老母八重開始了心靈尋子的漫漫長征。

在嘈雜瑣碎的塵世,日本人時時懷揣最幽深的情感。現實表現彷彿是一面曲鏡,常常把真實的內心扭曲呈現,比如,伊上洪作因為對幼年遭到母親遺棄,終生放不下悵恨,儘管內心一直渴求母愛,在家人面前,提起母親卻連笑容都沒;而八重的平日,對兒子也不冷不熱,若即若離,彷彿真有無法逾越的感情鴻溝。

真相與真情是在不經意間冒出來;當老太太絮絮叨叨地把一直珍藏的兒子手稿拿出來,並一字不差地順口背誦出來,伊上洪作才恍然大悟,原來母親一直掛在嘴邊旁人不解的“海峽”,正是那道在兒子心底難以逾越的、分隔母子那片海,母親那意象的來源,正是伊上洪作自己親手描繪。

通過妻子之口,伊上洪作才知,當年母親並非是遺棄他,只是不忍心讓幼子跟自己一起漂洋過海,要給家族留個苗子,才把兒子交給長輩撫養,然後,怕海怕水的她毅然赴湯蹈海。

漸漸地,在母親一天天昏聵錯亂中,伊上洪作慢慢領悟到她那一直掩藏著的深愛。

戲眼在末尾,當伊上洪作得知糊塗的母親去海邊尋找自己,他應景地趕到海邊,背起老母,嘗試著淌水過海,這時,昏聵的老母趴在兒子背上,一切記憶和思維忽然恢復。

電影裡那些靜靜的述說,讓人動容——

“我也知道縫奶奶的地位,所以總是走回屋,跟她一起吃”。

”那個曾經在這裡寫小說的小夥子,他死了,死了三天了。“

”當我還活著時,我有什麼辦法?如何找到我兒子?“

”你在伊豆拋棄了他,你考慮過他的感受嗎?“

“雨停了,校園裡積了幾窪水,太平洋,地中海,還有日本海,好望角,還有我坐的那個鞦韆,它們都那麼美好,但卻比不了我一定要跨越的那個小海峽,我和母親要跨越那海峽才能重聚。”

”我剛看到自己揹著奶奶去了山裡,磕磕絆絆,我知道要把她留著那裡,卻找不到一個好地方,她開始變得很生氣,她知道我不擅長尋找,可是當你要埋葬自己的母親,如果你已經盡力為她,找一個最後的棲身之所,那就不能責怪你。“

最後這段臺詞,並非矯情,它源自一個日本古時習俗:父母60歲以後,由兒子背到深山,令其自生自滅,這個殘酷習俗被拍成一部傷感的電影《楢山節考》,據說,古時候,朝鮮,印度也有棄老的習俗。如今,棄老的野蠻行徑已被廢止,但是,它還是會成為母子間一個說事的話頭,一個母子離散的象徵。

影片中,作家那三個如花似玉的女兒令人印象深刻,日本女人的嫻雅幽美,影片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那個一直陪在父親身邊,默默承受責罵與誤解的琴子,她被父親誤解最深,卻最早洞穿了父親的內心世界。

過了母親節,該看看《記我的母親》

過了母親節,該看看《記我的母親》

過了母親節,該看看《記我的母親》

井上家的情感都被掩埋著,母親對兒子的愛被掩埋著,以至於被兒子理解成遺棄;兒子對母愛的熱望也被掩埋著,平素只現以冷漠甚至怨懟,以至於需要母親去從兒子的文字中去尋找蛛絲馬跡;連小女兒對父親的愛(她一直在意自己在父親心目中的位置,關注父親在書裡怎麼提到自己)也是掩藏著,以至於讓父親誤會她冷漠自我,直到女兒長大,他才漸漸懂得了女兒的心。

不過,這種潛藏正好適合你抽絲剝繭,從容欣賞。

人有足夠靜氣,就能發現每個生命階段的美好,它們或豔麗,或恬淡,或激越,或深沉,每一細節,都有極致動人處。

《記我的母親》,值得你靜心端詳兩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