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母亲能喝上茅台好酒,他开了一家酒厂叫“华茅”

清末民初,“华茅”创始人、一代儒商华联辉开创的华氏工商业家族,执贵州实业界牛耳,为贵州的经济、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遵义团溪华家,祖上是黔北名医。华步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凡遇贫困,概不取资”。华铭轩医术则更为高明,求医治病者时常络绎不绝。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咸同农民起义时,号军举兵攻打团溪,以“华家系一方善士,伊家住宅不许焚毁”为令,华家未受丝毫损失。

华联辉(1833—1885年)很小便开始一边读书一边经商的生活。华铭轩病逝,华家南迁贵阳定居。他苦心经营盐业,家境富足。清光绪元年(1875年),43岁才有了个举人的功名。

为了母亲能喝上茅台好酒,他开了一家酒厂叫“华茅”

华联辉石像

咸丰末年,母亲彭氏在一次闲谈中偶然想起,她年轻时路过茅台曾喝过一种酒,觉得味道很好,嘱咐华联辉到茅台时带些回来,她还想再尝尝这种酒。

华联辉那时在茅台就设有盐号,经常在赤水河一带奔走。再到茅台时,他便吩咐手下去寻找这种味道很好的酒,以遂母亲心愿。谁知这桩他本来以为很简单的事,却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原来,经过战乱,烧房倒了、酒窖填了、酒师跑了,茅台杨柳湾的烧房只剩下一片残砖碎瓦。但是,烧房土地被收为官产,官府正欲将其变卖。

为了满足母亲的心愿,华联辉决定在茅台开设酿酒作坊。他买下了杨柳湾烧房旧址,同治元年(1862年),找回当年的酒师,在旧址上恢复生产。所酿出的酒经彭氏品尝,她肯定年轻时喝过的正是这种酒。

华联辉继续酿造,因战争中断多年的茅台酒生产就这样恢复了。他的盐业生意正风生水起,依照他的本意,酿酒除了家中自用,主要用来馈赠亲友,满足生意应酬,并不是拿来卖钱的。

这时,烧房生产规模很小,设备也很简陋,产量并不大。酿酒的主要设备——窖坑只有两个,年生产能力仅有三五千斤。盐业获利丰厚,华联辉一开始并不十分重视烧房。

没想到的是,华家有好酒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要酒的人络绎不绝。同治四年(1865年)彭氏逝世后,求酒者更是接踵而至。华联辉不愧是一名富有眼光的商人,他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

于是,华联辉将作坊扩大,增加产量,定名为成裕烧房(后更名为成义烧房),附属永隆裕盐号,所产之酒均交永隆裕盐号经销。永隆裕盐号是一个庞大完善的商业网络,凭借这一渠道,成义烧房的茅台酒可以较为方便地运送到各地。“成义茅酒”这才走向市场。

为了母亲能喝上茅台好酒,他开了一家酒厂叫“华茅”

成义烧坊旧址

成义烧房,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厂的雏形。后来王视天下的贵州茅台酒,也就这样在一个母亲的闲聊和一个儿子的孝心里诞生了出来。

为了母亲能喝上茅台好酒,他开了一家酒厂叫“华茅”

成义烧坊老照片

当时的华联辉不可能预想到,他苦心孤诣经营的使自己成为一代巨富的主业盐业,随着时代的步伐早已不复存在。而他当初在不经意中栽培的一棵小树,却在后人的精心培育下成了参天巨木。

但是,如果说华联辉创办成义烧房,奠定了茅台酒的百年基业纯属偶然的话,那么,他改革盐政,开创川盐入黔新局面,惠及川黔,进而助推茅台古镇商贸繁荣、酒业兴盛,则是历史必然。

光绪三年(1877年),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家的名臣、四川总督丁宝桢着手改革盐政,却不得要领。运销混乱、价格奇贵,川黔百姓缺盐甚至无盐,一般民众常年淡食,向有“吃盐当过年”之说。

后来做过云南巡抚的遵义人唐炯协助丁宝桢督办盐务。他向丁宝桢推荐了华联辉,丁宝桢很欣赏华联辉的人品才华,三人相见,一拍即合。华联辉出任盐法道总文案、官运总局总办。

华联辉采取官运商销的办法,盐政改革取得成功。四川盐税收入由整顿前的每年七千余两,激增到百余万两,连中央财政(户部)都“恒倚以为重”。

丁宝桢对华联辉十分满意,称赞说“真奇才也”。华联辉牢牢把握住了这一机会,不仅把事办得漂亮,而且在把川盐运销贵州时,他在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中得到了其中两大口岸的部分专卖权。

朝廷破格以知府留用,他坚持不受职。随后返回贵阳,潜心经营永隆裕盐号。在十余年中,由遵义乡下一个虽然读书中举却无官无职的小地主,一跃而为贵州巨富。

盐业专卖利润极为丰厚。华家虽涉足酿酒、造纸、印刷出版等,但资本积累靠的是盐业。在后来的许多年里,贵州的老百姓还流传着“唐家顶子,华家银子”的谚语,以形容其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