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母親能喝上茅台好酒,他開了一家酒廠叫「華茅」

清末民初,“華茅”創始人、一代儒商華聯輝開創的華氏工商業家族,執貴州實業界牛耳,為貴州的經濟、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遵義團溪華家,祖上是黔北名醫。華步周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凡遇貧困,概不取資”。華銘軒醫術則更為高明,求醫治病者時常絡繹不絕。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鹹同農民起義時,號軍舉兵攻打團溪,以“華家系一方善士,伊家住宅不許焚燬”為令,華家未受絲毫損失。

華聯輝(1833—1885年)很小便開始一邊讀書一邊經商的生活。華銘軒病逝,華家南遷貴陽定居。他苦心經營鹽業,家境富足。清光緒元年(1875年),43歲才有了個舉人的功名。

為了母親能喝上茅臺好酒,他開了一家酒廠叫“華茅”

華聯輝石像

咸豐末年,母親彭氏在一次閒談中偶然想起,她年輕時路過茅臺曾喝過一種酒,覺得味道很好,囑咐華聯輝到茅臺時帶些回來,她還想再嚐嚐這種酒。

華聯輝那時在茅臺就設有鹽號,經常在赤水河一帶奔走。再到茅臺時,他便吩咐手下去尋找這種味道很好的酒,以遂母親心願。誰知這樁他本來以為很簡單的事,卻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

原來,經過戰亂,燒房倒了、酒窖填了、酒師跑了,茅臺楊柳灣的燒房只剩下一片殘磚碎瓦。但是,燒房土地被收為官產,官府正欲將其變賣。

為了滿足母親的心願,華聯輝決定在茅臺開設釀酒作坊。他買下了楊柳灣燒房舊址,同治元年(1862年),找回當年的酒師,在舊址上恢復生產。所釀出的酒經彭氏品嚐,她肯定年輕時喝過的正是這種酒。

華聯輝繼續釀造,因戰爭中斷多年的茅臺酒生產就這樣恢復了。他的鹽業生意正風生水起,依照他的本意,釀酒除了家中自用,主要用來饋贈親友,滿足生意應酬,並不是拿來賣錢的。

這時,燒房生產規模很小,設備也很簡陋,產量並不大。釀酒的主要設備——窖坑只有兩個,年生產能力僅有三五千斤。鹽業獲利豐厚,華聯輝一開始並不十分重視燒房。

沒想到的是,華家有好酒的消息不脛而走,前來要酒的人絡繹不絕。同治四年(1865年)彭氏逝世後,求酒者更是接踵而至。華聯輝不愧是一名富有眼光的商人,他從中看到了巨大商機。

於是,華聯輝將作坊擴大,增加產量,定名為成裕燒房(後更名為成義燒房),附屬永隆裕鹽號,所產之酒均交永隆裕鹽號經銷。永隆裕鹽號是一個龐大完善的商業網絡,憑藉這一渠道,成義燒房的茅臺酒可以較為方便地運送到各地。“成義茅酒”這才走向市場。

為了母親能喝上茅臺好酒,他開了一家酒廠叫“華茅”

成義燒坊舊址

成義燒房,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茅臺酒廠的雛形。後來王視天下的貴州茅臺酒,也就這樣在一個母親的閒聊和一個兒子的孝心裡誕生了出來。

為了母親能喝上茅臺好酒,他開了一家酒廠叫“華茅”

成義燒坊老照片

當時的華聯輝不可能預想到,他苦心孤詣經營的使自己成為一代鉅富的主業鹽業,隨著時代的步伐早已不復存在。而他當初在不經意中栽培的一棵小樹,卻在後人的精心培育下成了參天巨木。

但是,如果說華聯輝創辦成義燒房,奠定了茅臺酒的百年基業純屬偶然的話,那麼,他改革鹽政,開創川鹽入黔新局面,惠及川黔,進而助推茅臺古鎮商貿繁榮、酒業興盛,則是歷史必然。

光緒三年(1877年),在鎮壓太平天國中起家的名臣、四川總督丁寶楨著手改革鹽政,卻不得要領。運銷混亂、價格奇貴,川黔百姓缺鹽甚至無鹽,一般民眾常年淡食,向有“吃鹽當過年”之說。

後來做過雲南巡撫的遵義人唐炯協助丁寶楨督辦鹽務。他向丁寶楨推薦了華聯輝,丁寶楨很欣賞華聯輝的人品才華,三人相見,一拍即合。華聯輝出任鹽法道總文案、官運總局總辦。

華聯輝採取官運商銷的辦法,鹽政改革取得成功。四川鹽稅收入由整頓前的每年七千餘兩,激增到百餘萬兩,連中央財政(戶部)都“恆倚以為重”。

丁寶楨對華聯輝十分滿意,稱讚說“真奇才也”。華聯輝牢牢把握住了這一機會,不僅把事辦得漂亮,而且在把川鹽運銷貴州時,他在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中得到了其中兩大口岸的部分專賣權。

朝廷破格以知府留用,他堅持不受職。隨後返回貴陽,潛心經營永隆裕鹽號。在十餘年中,由遵義鄉下一個雖然讀書中舉卻無官無職的小地主,一躍而為貴州鉅富。

鹽業專賣利潤極為豐厚。華家雖涉足釀酒、造紙、印刷出版等,但資本積累靠的是鹽業。在後來的許多年裡,貴州的老百姓還流傳著“唐家頂子,華家銀子”的諺語,以形容其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