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知多少

茶文化,知多少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中國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國,任何國家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都不可否認中國是茶道宗主國的地位,否則違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大約有四五千年的歷史。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種茶、飲茶不等於有了茶文化,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條件,還必須有文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內涵。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飲茶過程中,還創作了很多茶詩,僅在《全唐詩》中,流傳至今的就有百餘位詩人的四百餘首,從而奠定中國茶文化的基礎。茶葉,為中國茶壇大放異彩。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鑑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乾淨。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茶有健身、治疾之藥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茶文化,知多少

茶的分類

我國所產的茶葉分紅、綠、青(烏龍)、黃、黑、白六大類。

1. 綠茶

包括:毛尖龍井碧螺春毛峰劍毫猴魁瓜片珠茶青頂白雲茶銀毫茶等。

2. 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

包括:川紅祁門紅茶滇紅暖卡紅茶信陽紅北苑貢茶等。

3. 黑茶

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制好的綠茶上澆上水,再經過發酵製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減肥和降血壓的功效,在東南亞和日本很普及。不過真要說減肥,效果最顯著的還是烏龍茶。

包括:三尖茶、茯磚茶、安化黑茶、六堡茶、千兩茶等。

4. 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包括:鐵觀音黃金桂毛蟹本山凍頂烏龍大紅袍單樅等。

5. 黃茶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

包括:蒙頂黃芽君山銀針普洱茶松溪白茶等。

6. 白茶

白茶則基本上就是靠日曬製成的。白茶和黃茶的外形、香氣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包括: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茶文化,知多少

將上述幾種常見的分類方法綜合起來,中國茶葉則可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

基本茶類:

綠茶----這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干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清綠茶。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產茶省(區)都生產綠茶。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綠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紅茶----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雲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青茶(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一種茶類。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曬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黃茶----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

再加工茶類:

以各種毛茶或精製茶再加工而成的稱為再加茶,包括花茶、緊壓茶,液體茶、速溶茶及藥用茶等。

藥茶----將藥物與茶葉配伍,製成藥茶,以發揮和加強藥物的功效,利於藥物的溶解,增加香氣,調和藥味。這種茶的種類很多,如“午時茶”、“薑茶散”、“益壽茶”、“減肥茶”等。

花茶----這是一種比較稀有的茶葉花色品種。它是用花香增加茶香的一種產品,在我國很受喜歡。一般是用綠茶做茶坯,少數也有用紅茶或烏龍茶做茶坯的。它根據茶葉容易吸收異味的特點,以香花以窨料加工而成的。所用的化品種有茉莉花、桂花等好幾種,以茉莉花最多。

從世界上來看,在以上類茶中,以紅茶的數量最大,其次是綠茶,最少的是白茶。

茶具,古代亦稱茶器或茗器。茶具是所有泡茶過程中必備的器具,不單指茶壺、茶杯,被認為對茶的品質有著莫大的影響。

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

茶文化,知多少

最早的茶壺使用金、銀、玉等材料製成。唐宋以來,由於陶瓷工藝的興起,逐漸被銅和陶瓷茶具代替。銅茶具相對金玉來說,價格更便宜,煮水性能更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氣,更重要的是價格相對較低,所以容易推廣,又受大眾喜愛。

茶文化,知多少

茶的文化

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秦漢時期:

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隋唐醫家楊上善總結了編有《黃帝內經太素》三十卷。據周紹良、趙超所編的《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中楊上善墓誌可知,楊上善生於隋代(589年),卒於初唐(681年),享年93歲。曾治癒武則天幼時頑疾,系統總結了宮廷牡丹花的飲用方法,創制了牡丹全花茶,開皇十九年(599年),11歲,出家為道士。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72歲之前不久,受詔入朝,除弘文館直學士。龍朔元年(661年)73歲,又除沛王文學,同年遷左武衛長史。麟德二年(665年)77歲,遷左衛長史。上元二年(675年)87歲,遷太子文學。儀風元年至調露元年(676—679年)間90歲前後,先後遷太子司議郎、太子洗馬。調露二年(680年)92歲,歸老於家。永隆二年(681年)93歲,卒於裡第。

現代茶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中國民族茶藝十八道

第一道 焚香靜氣

茶文化,知多少

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香來營造祥和溫馨的氣氛。 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 孔雀開屏

茶文化,知多少

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嘉賓介紹今天泡茶所有的精美的茶具。 葉嘉”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鑑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 孟臣沐淋

茶文化,知多少

烏龍入宮 孟臣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孟臣沐淋就是用開水將壺裡壺外燙洗一遍,其目的消提高壺溫。 把茶葉放入燙好的壺內稱之為烏龍入宮。

第四道 高山流水

茶文化,知多少

春風拂面 武夷巖茶講究“高沖水,低斟茶”因此稱為高山流水,即懸壺高衝使茶葉隨著水浪上下翻滾。 接著用壺蓋輕輕颳去壺表面泛起的紅色泡沫,稱為春風拂面。

第五道 烏龍入海

茶文化,知多少

重洗仙顏 頭一道茶湯一般不喝,可以拿來湯洗茶杯,稱為若琛出浴。或者直接注入茶海稱為烏龍入海。 再向母壺中注入開水後,壺的表層再次澆淋一層白開水,稱為重洗仙顏。 第六道 玉液回壺 再注甘露 將母壺中泡好的茶注入子壺,稱這為玉液回壺。 母壺中的茶水倒乾淨後,趁著壺熱再注入開水,稱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 祥龍行雨

茶文化,知多少

鳳凰點頭 將子壺中的茶湯快速且均勻地注入聞香杯中,就好像祥龍行雨,甘霖普降。 當子壺中茶湯剩少許時,再用點斟手法,點斟一遍稱為鳳凰點頭,表示歡迎嘉賓。

第八道 珠聯璧合

茶文化,知多少

鯉魚翻身 將品茶杯倒扣在聞香杯上就稱為珠聯璧合,表示有情人終成眷屬。 再將兩個緊扣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取魚躍龍門之意,表示事業輝煌騰達。

第九道 捧杯敬茶

茶文化,知多少

眾手傳盅 茶從離泡茶者最近的嘉賓傳送給最遠的嘉賓,稱為眾手傳盅,表示傳送友情。

第十道 喜聞幽香

茶文化,知多少

鑑賞佳茗 喜聞幽香是三聞中的頭一聞,將聞香杯輕輕地提起,用兩隻掌心,慢慢地來回搓揉,這樣杯底的茶香就能溢出來了 然後再觀其湯色,琥珀色是優質茶色。

第十一道 三龍護鼎

茶文化,知多少

初品奇茗 端杯又有一定的講究,拇指、食指護杯沿,中指托住杯底,稱之為三龍護鼎。女士可使用蘭茶指。 然後品茶,小口細啜。

第十二道 再斟流霞

茶文化,知多少

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就是斟上第二杯茶。全唐詩題武夷》中有一句說“空中蕭鼓幾時回,只得流霞酒一杯”借流霞比喻巖茶豔麗的湯色。 二探蘭芷就是第二次聞香。范仲淹在鬥茶歌》中說“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意思是茶香更勝那蘭芷之香。

第十三道 二品雲腴

茶文化,知多少

喉底留甘 雲腴是古人對茶葉的一種美稱,二品雲腴就是品這第二道茶。

第十四道 三斟石乳

茶文化,知多少

蕩氣迴腸 石乳是元代一種貢茶,三斟石乳就是斟第三道茶,聞第三道茶又與前兩次不同,用口腔來聞,大口,大口地將茶香吸入,再從鼻子徐徐呼出,猶如吸菸一般。

第十五道 含英咀華

茶文化,知多少

領悟巖韻 細細體會領悟茶韻。

第十六道 君子之交

茶文化,知多少

水清味美 君子之交淡如水”品了三杯後,斟上一杯清純的白開水,將白開水含在口中,過一會兒再嚥下去,會感到口中有一種甘甜,此時無茶勝有茶。

第十七道 名茶探趣

游龍戲水 上好的巖茶可沖泡到七泡有餘香”九泡色香味全”有興趣的話,可以上試一試。

第十八道 賓主起立

盡杯謝茶 最後,借清茶一杯,感謝茶人栽制佳茗的恩典,並希望各位嘉賓成為永遠的朋友。

茶文化,知多少

關於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等很多,著名的有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茶文化,知多少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茶文化,知多少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著名的茶畫有:

唐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賺蘭亭圖》

茶文化,知多少

唐 周昉調琴啜茗圖唐周昉《調琴啜茗圖》

元 趙元《陸羽品茶圖》

茶文化,知多少

元 趙孟頫《鬥茶圖》、《茶榜》

元 倪雲林《龍門茶屋圖》

元 顏輝《煮茶圖》

元 胡廷《松下烹茶圖》

元 錢選《盧同煮茶圖》、《品茶圖》

明 丁雲鵬《玉川烹茶圖》,

著名茶學專著

唐 陸羽的《茶經》

茶文化,知多少

唐 張又新的《煎茶水記》

唐 蘇廙的《十六湯品》

宋 蔡襄的《茶錄》

宋 徽宗的《大觀茶論》

宋 熊蕃 的《宣和北苑貢茶錄》

宋 審安的《茶具圖贊》

茶文化,知多少

明 朱權的《茶譜》

明 屠隆的《茶說》

明 許次紓的《茶疏》

明 聞龍的的《茶箋》

明 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

清 劉源長的《茶史》

清 餘懷的《茶史補》

清 冒襄的《岕茶匯鈔》

茶文化,知多少

認識茶具

茶具在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中是點睛之品,在愛茶之友眼中更是一種藝術。那麼如何挑選茶具呢?

一、感觀

茶壺是用來泡茶的,所以在選擇茶壺的造型及外觀方面。只要依個人喜好、個人感受選擇即可,要自己看得舒服滿意。

二、質地

泡茶用的壺,一般是以砂為主,因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型較瓷器渾親和,在上面提款也別具韻味,所以砂壺比瓷壺更受歡迎。至於茶壺的質地,主要是以胎骨堅、色澤潤為佳。

三、壺味

在選購新壺時,應聞一聞壺中氣味,新壺有些或許會略帶瓦味,這倒可選用,但若帶火燒味或其它雜味,如油味或人工著色味則不可取了。

四、精密程度

壺的精密度是指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能儘可能保留茶香,否則香氣散漫。

在飲茶需要注意

因為人群中有性別、年齡、地域、胖瘦、寒熱、虛實等不同的體質,人們對茶的需要也有所不同。有些病人、孕婦不宜飲茶,即便是平常人喝茶也要因人而異。

辨體質選茶是茶道養生的重要基本功之一,從茶的生長地區來看,有東南西北的不同,更有寒熱文良的區別,泡製加工過程也有所不同,嚴格地說,並不是喝所有的茶都對身體有益。

1、不要喝頭遍茶

由於茶葉在栽培與加工過程中受到農藥等有害物的汙染,茶葉表面總有一定的殘留,所以,頭遍茶有洗滌作用應棄之不喝。

2、不要空腹喝茶

空腹喝茶可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加上吸收率高,致使茶葉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發頭暈、心慌、手腳無力、頭痛等“茶醉”現象。

3、飯後不宜立即飲茶

飯後立即飲茶,會沖淡胃液,影響食物消化。同時,茶中的單寧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給胃增加負擔,影響蛋白質的吸收。茶葉中含大量鞣酸,與食物中的鐵元素結合,阻止鐵在腸道的吸收,易引起人體缺鐵,甚至誘發貧血症;鞣酸與蛋白質結合成具有收斂作用的鞣酸蛋白質,使腸蠕動減慢,從而延長糞便在腸道內瀦留的時間,不但易造成便秘,而且還增加了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所以進餐後不可立即飲茶,特別不要立即喝濃茶。正確的方法是:餐後一小時再喝茶。

關於選茶

選茶首先選擇無汙染的大自然茶葉、第二是選擇茶葉的產地,第三是口感不錯。茶必須是健康安全的。新手買茶不建議去網上購買,最好去專業的茶葉直營店,直觀的挑選和試飲茶葉,做到喝的放心,選的安心。

選好的茶葉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

1、外形:要求勻整,斷碎點茶則差一些。將茶葉倒出來,手拿茶盤向一定方向旋轉數圈,茶葉便可依形狀大小、粗細、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層。其中粗壯的在最上層,緊細重實的集中在於中層,斷碎細小的沉積在最下層。各茶類都以中層茶多為好。

2、條索:一般長條形茶,看鬆緊、彎直;圓形茶看顆粒的鬆緊、勻正和空實;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等。一般來說,條索緊、身骨重,說明原料嫩,做工精良,品質也好;如果條索鬆散,顆粒松泡,葉表粗糙,身骨輕飄,就算不上是好茶,這樣的茶葉儘量不要選購。

3、香氣:以濃烈、鮮爽、純正持久並且無異味為佳;如果茶葉有黴氣、煙焦味和熟悶味均為品質低劣的茶。而茶湯的湯氣香氣更加馥郁,更易於鑑別。

根據個人的體質。茶葉含有咖啡因和茶鹼,對腸胃、神經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加工製作上的不同往往就會形成較大的差異。好比紅茶養胃、綠茶抗氧化、黑茶降血脂等等。總之喝茶一定要適合自己的身體,只有讓你喝得愜意的茶才算好茶!

在飲茶方面。 不管什麼茶種,買茶一定要買自己懂的茶。在沒真正瞭解要買的茶品之前,絕不輕易做出選擇。總之,我們買茶,無論它是酸味、正味、清香、濃香、韻香,買前自己要先試試,對口了咱們再出手!

根據季節選擇

春天需要養肝、護肝,因為花茶中的芬芳之物有散開鬱結的功效,花的清香能把一個冬天鬱結在臟腑裡的濁物散開。但儘管同為花茶,不同的花茶功效亦不相同。因此每個人還需要根據自身體質和需求來選擇。

夏季宜飲綠茶,綠茶不僅解渴消暑,而且還有一定的營養價值。科學分析表明,茶葉的含鉀量特別高,約佔其乾重的1.5%左右。綠茶中還富含氨基酸、維生素。所以,夏日外出回家後的首選飲品應該是溫度適宜的茶水。喝℃度左右的開水泡茶,可以有效保留綠茶中的各種營養成分。

秋天屬涼,空氣漸漸乾燥,人們易出現皮膚、鼻腔、咽喉乾燥不適的“秋燥”症狀,此時宜喝青茶。青茶又稱烏龍茶,性味介於綠、紅茶之間,不寒不熱,既潤膚潤喉,生津止渴,又能去除邪熱。

冬天喝茶以紅茶為上品。冬季,人體所有的身體機能會開始衰退減慢,陽氣減少。紅茶甘溫,可養人體陽氣,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糖,能暖胃,增強人體的抗寒能力,並能助消化,去油膩。

大家瞭解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