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增城古村的故事丨隱藏在增江第一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中的何屋村

來自增城古村的故事丨隱藏在增江第一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中的何屋村

從南崑山一路奔流而下的增江,在下游湖心島段,形成了一個壯闊的平湖,同時也繞了一個美麗的大灣——增江第一灣。

何屋村就隱藏在增江第一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中,寧靜中散發出濃烈的人文氣息,這裡,不僅有著綿延了250多年香火的仙姑祠,還有著近200年曆史的家塾和祠堂。

來自增城古村的故事丨隱藏在增江第一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中的何屋村

▲ 仙姑祠下的增江第一灣

▷ 仙姑祠,由“神仙豆腐”引出的情願

何屋村位於增城市正果鎮,與毗鄰的黃屋村被稱為黃何鄉村公園。何屋村最先吸引外界關注的,是這裡竟然有著一座祀奉民間傳說“八仙”之一何仙姑的祠廟。關於何仙姑,普遍流傳她是增城小樓女子何秀姑,於唐中宗景龍年間得神仙點化成仙,目前小樓還保存著一座傳為何秀姑故居的何仙姑家廟。緣何與小樓相隔數里的何屋村也會有仙姑祠?這個村子與何仙姑有什麼關係呢?原來,這其中有著一個典故。

傳說中,未成仙時的何秀姑,出生於一個經營豆腐的家庭,她從小就跟父親製作豆腐,也兼負採購黃豆和賣豆腐的任務。其時何屋村出產的黃豆遠近馳名,因此何秀姑常常前來購買,一來二去與村裡人非常熟悉,結下情緣。她成仙后,對何屋村念念不忘。清咸豐八年(1858年),何屋村出現大旱,無法耕種,村民於是到小樓何仙姑家廟拜祭“祈求仙姑施降雨”,祭罷回來,赫然看見烏雲密佈,電閃雷鳴,緊接著傾盆大雨。村民們深感仙恩,遂集資於幾年後興建了仙姑祠。

仙姑祠始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三間三進,廟堂正中供奉著何仙姑塑像,正門門頭有“仙姑祠”石刻匾額,兩旁有豎匾木刻對聯“威靈通鳳嶺;赫濯鎮龍潭”,題款中有“清咸豐十一年”字樣。仙姑祠臨江面建,門外古樹參天,下面即是清幽的江水,對面一道長堤般的半島,就是讓增江繞出“第一灣”的陸地。

來自增城古村的故事丨隱藏在增江第一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中的何屋村

▲ 始建於1858年的仙姑祠

▷ 聚堂家塾,源於《論語》的耕讀之風

何屋村的祖先,在清乾隆年間從小樓鎮遷至此地居住,到第三代時,出了一個“敕封儒林郎候選直隸州分州佐勳”的何信邦,他“以服田力檣起家,富累鉅萬”,於是大興土木,振興家園。清道光六年(1826年),何信邦和他的弟弟開始興建聚堂家塾,為了勉勵後人,何信邦倡導“有子孫而不放逸子孫,要訓習詩書”,因此取《論語》之句,將聚堂家塾的中堂命名為務本堂。

務本堂使這個充滿泥土氣息的村落散發出濃郁的書香,由此開啟了一個鄉村的耕讀之風。這個五間三進的建築,是整個建築群中規模最大的,佔地面積甚至超過了旁邊供奉祖先的香火祠堂,上面的木雕、壁畫等,也顯得特別精緻,看得出修建者對此傾注的心血。

來自增城古村的故事丨隱藏在增江第一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中的何屋村

▲ 聚堂家塾外牆的精美壁畫

祠堂民居,數間茅屋興起的龐大村落

據村中老人介紹,何屋村祖先從鄰近的小樓遷來時,是看中了這裡的江邊平地,開闢良田,務農為生,最早時也只有廖廖幾間茅屋。這個村落的輝煌,完全得益於第三代何信邦的發跡,他追遠報本,樂善好施,不僅修建了家塾,還發起修建了供奉歷代祖先的香火祠堂,加上整齊排列的40多間民居以及縱橫巷道,逐漸形成一個總面積達5500多平方米的完整建築群。

香火祠堂同樣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五間三進,處在整個建築群的最右邊,與最左邊和聚堂家塾構成對稱。整個古建築群,呈現客家圍屋的格局,但在風格上又明顯帶著廣府建築的,某些地方還可見西洋建築的烙印。

來自增城古村的故事丨隱藏在增江第一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中的何屋村

▲何屋村古建築群,最左和最右分別為聚堂家塾和香火祠堂

建築群前面,是一片長長的空地,平地前有圍牆,左側建有門樓,門樓前有池塘。有意思的是,這裡的房子雖然是客家圍屋,但是村民講的卻是廣州白話。

仙姑祠始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三間三進,廟堂正中供奉著何仙姑塑像,正門門頭有“仙姑祠”石刻匾額,兩旁有豎匾木刻對聯“威靈通鳳嶺;赫濯鎮龍潭”,題款中有“清咸豐十一年”字樣。仙姑祠臨江面建,對面一道長堤般的半島,就是讓增江繞出“第一灣”的陸地。

來自增城古村的故事丨隱藏在增江第一灣秀麗的自然風光中的何屋村

▲ 古建築群巷道門頭,帶有西洋建築風格


古村之友可為以下事務提供免費諮詢:

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包括建築修繕、技藝復興、文化保育、弱勢群體幫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