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寬厚、仁慈、節儉嗎?

從秦始皇嬴政稱皇帝開始,到末代皇帝溥儀,兩千多年的時間裡,在中國古代一共產生了將近五百位皇帝,其中當然也有一些好皇帝,那麼他們之中最為寬厚、仁慈、節儉的皇帝該屬誰呢?

大概應該非漢文帝劉恆莫屬了,他和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在位的四十年,被後代公認推崇為“文景之治”,是仁政治理國家的好榜樣。那麼為什麼劉邦沒有做到的,反而他的兒子劉恆卻做到了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得力於母教的影響,才有了他後來的成就。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寬厚、仁慈、節儉嗎?

漢文帝劉恆的母親姓薄,本是南方吳國人。因為看相名人許負說她有富貴之相,又因為這個許負曾經給呂后看過相,當時的魏王豹就迫使薄姬的母親,把她送進了魏王的內宮。後來魏王豹被劉邦打敗,薄姬也成了戰利品的俘虜,被分配到劉邦所屬的紡織廠裡工作。

一個偶然的機會,薄姬被劉邦看到,劉邦很喜歡,就把她提升到內宮,成了自己的妃子,封為薄姬,後來她給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就是劉恆。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寬厚、仁慈、節儉嗎?

薄姬是一位有文化、有修養的賢妻良母,她非常喜歡讀《老子》,對黃老之說很有認識,懂得謙讓無為之道,不爭不求。所以,她才沒有像戚妃一樣,被呂后嫉妒痛恨,最後遭遇迫害。

劉邦當皇帝后,劉恆只有八歲,被封為為“代王”,駐守北方的河北山西一帶,是邊防匈奴的前線要塞。薄姬抓住兒子被封王守邊疆的機會,認為兒子太小,不放心,懇求劉邦自己要跟兒子一起去代北。因為她早已看透漢室宮廷的複雜矛盾,又擔心兒子和自己遭到呂后謀害,還不如遠遠避開。邊塞雖然條件艱苦,但比起宮中的險惡來說,實在不算什麼了。正符合孔子所說“賢者避世,其次避地”的道理。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寬厚、仁慈、節儉嗎?

因此,漢文帝劉恆八歲後,一直是和母親在一起,並沒有和劉邦在一起,漢文帝的一生,主要是受她母親的影響,從小受母親黃老之道的薰陶,所以他當皇帝后,才會以黃老之道的學術思想來治理天下。當時社會飽經戰亂,百廢待興,全國上下,都需要休養生息。漢文帝劉恆恪守老子所教的三寶法則:“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真正做到了以“仁道”治理天下。因此,才贏得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讚譽。可以說,漢朝雖然是劉邦打下的天下,但是奠定漢朝四百年基業的卻是他的兒子漢文帝。

漢文帝的道德修養很高,學老子,行黃老之道。他即位皇帝后,一件袍子,一直穿了二十年,縫縫補補,就沒有換過一件新的。曾經有人想給皇帝做個露臺,當時預算了一下,需要百金,漢文帝就不讓做了,他說:“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最寬厚、仁慈、節儉嗎?

漢文帝登基後第一道命令就是“大赦天下”,第二道命令就是休養生息,並通知各地不要向皇帝奉獻任何寶物。他在位期間,減輕稅負,儘量減輕刑罰,種種改革,寬大仁慈到極點,據歷史記載,漢文帝時期,監獄中機會沒有什麼犯人。

漢文帝專務以德化民,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當時有郎中令張武等人收受賄賂,被文帝發現,不但不罰,反而給其賞賜,以使他們內心感到羞愧,自覺改正錯誤。

所以說,漢文帝的勤儉並不是矯揉造作,是完全出自於他的道德修養,完全是出於對老子思中“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切身奉行,不愧是歷史上最好的一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