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兩大賢人,冒著生命危險勸阻武王伐紂,最終活生生餓死

伯夷叔齊是上古兩大賢人,他們是東夷部落孤竹君的兩個孩子,分別為老大老三。本來孤竹君想把王位傳給老大,但是老大不幹,讓給了老三。老三也不幹,和老大抽空溜了,位子空給了老二。兩人一口氣跑到周文王姬旦的西岐養老。姬旦死後武王姬發繼位,帶著姜子牙東上伐紂。伯夷叔齊兩兄弟覺著這麼多年西周的飯不能白吃,於是冒著生命危險上去拽住周武王馬頭,老子死了你不守孝,君王有錯你不勸諫,你不能做不忠不孝之人。按說兄弟倆也是為姬發好,怕他在不忠不孝的斜路上越走越遠,但是姬發不僅不領情,還讓手下把兩老頭拉下去砍了,但是姜子牙說,這是兩義人,放了吧。於是讓衛兵把兩老頭架起來扔到大路邊上。很快周武王攻下朝歌,殷紂王自焚而死,大周政權建立了。

上古兩大賢人,冒著生命危險勸阻武王伐紂,最終活生生餓死

兄弟倆一看這都啥事啊,我們為了忠孝大義,堅決不能吃周家的糧食,於是攜手上了首陽山。首陽山有一種野菜叫做薇蕨,他們每天採了充飢。很快他們的行蹤被附近砍柴打獵採藥的村民知道了,眾口相傳,紛紛上山參觀,兩兄弟接待了一撥又一撥,不勝其煩,可是又沒地可去。有一天來了一位村姑,問他們為啥不下山吃飯,而要在山上吃草。他們大義凜然的說,我們義不食周慄。沒想到村姑也大義凜然的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們現在吃的薇蕨也是我們大周的。兄弟倆一聽面如死灰,於是連薇蕨都不吃了,沒幾天就餓死了,臨死發了一段牢騷,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大意就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生不逢時。後人對他們的行為褒貶不一,最終孔子給下了結論,求仁得仁,又何怨焉。你們想求得仁義的名聲,世人也給了你們仁義的名聲,你們還有啥可抱怨的呢。這不正是你們想要的嗎。換言之,伯夷叔齊的選擇純屬個人自願,無所謂對錯。

上古兩大賢人,冒著生命危險勸阻武王伐紂,最終活生生餓死

不過總體來說後世對伯夷叔齊的評價還是以正面居多,所以後世科考以他們出題的時候相當多。清朝乾隆年間,大儒張船山當考官,以伯夷叔齊命題。那時候考生寫的都是八股文,有個考生可能讀書比較少,還以為伯夷叔齊是四個人,於是分別就伯夷叔齊四字寫了八股文章。張船山見了大笑,在試卷上批到,孤竹君哭聲悲,叫一聲我的兒,我只道你們餓死首陽山,誰知卻被一個混賬東西大卸了八塊。看到批語的人一口飯噴到卷子上。

上古兩大賢人,冒著生命危險勸阻武王伐紂,最終活生生餓死

大明亡國之後,好多讀書人都隱居在家不參加大清的科考,於是清廷出了政策,凡是隱逸山林出來參加科考的,不論成績優劣一律錄取。於是這些讀書人呼朋喚友相率而至。時人寫了首打油詩嘲諷道:聖朝特旨試賢良,一對夷齊下首陽。非是一朝忽改節,西山薇蕨早吃光。當然如此調侃伯夷叔齊是對他們的大不敬,因為伯夷叔齊最終沒下山餓死了,他們卻忍不住餓出山了。所以伯夷叔齊是千古聖人,而他們都是為稻粱謀的鄙士俗人。根本沒有可比性。

上古兩大賢人,冒著生命危險勸阻武王伐紂,最終活生生餓死

參考書目:《史記》《采薇》

上古兩大賢人,冒著生命危險勸阻武王伐紂,最終活生生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