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产学研协同推进水果产业新旧动能转化研讨会”侧记

2018年2月1日,由山东省农技协主办、烟台现代果业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产学研协同推进水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研讨会”在山东烟台海悦大厦召开。全国有关农业大学以及各相关科研部门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来自全国苹果主要产区的苹果生产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100多人参加会议。会议以“产学研协同”、“现代水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为主要内容,探讨通过产学研合作来推进水果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青岛农业大学原永兵教授、刘成连教授分别主持了研讨会。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张军主任为研讨会致辞;烟台现代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隋秀奇介绍了烟台现代果业科学研究院发展情况,表示通过新品种引领,现代栽植模式示范、新技术的推广助力水果产业的新动能转换。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原永兵教授主持会议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青岛农业大学刘成连教授主持会议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烟台现代果业科学研究院隋秀奇院长为大家作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韩振海教授、山东省果茶站苏桂林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徐继忠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渠慎春教授、山西省农科院牛自勉研究员、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王少敏研究员、青岛农业大学李保华教授从不同侧面做了大会发言。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与会专家强调了积极寻求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对实现产学研协同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性,强调实现果树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是改进栽培模式、大力推广矮化集约栽培,实现果树管理机械化、智能化。同时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宣传和培训力度,促使技术落地,让果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与会专家还就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鼓励企业介入水果行业,引入新的经营主体来共同参与新旧动能转换谈了自己的看法。

研讨会还对引进更多国内外优秀品种,整合早中晚熟苹果品种资源,砧木选择,双脱毒苗木,苹果脱袋栽培等关键技术展开研讨,并进行了现场问答。研讨会对促进当前我国水果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将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产学研协同推进水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研讨会”专家观点集锦

1 山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张军主任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山东乃至全国的水果产业面临种植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突出问题,果品价格波动加大,结构性矛盾突出,栽培模式落后,低效园比重较大,生产设备及机械化水平偏低,果园防灾能力减弱,创新能力不强,新品种创新没有重大突破,现代栽培模式的综合配套技术不够完善。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发展动能的问题,过去依靠拼资源、拼消耗,释放的传统动能正在弱化,依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生的新动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要想再创发展新优势,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尽快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2 中国农业大学韩振海教授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产学研协作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水果的新旧动能转换来说,也是一个很实际、很重要的话题,对一个行业来说,结合好的时候,行业发展就快;结合不好的时候行业发展就慢。就水果行业来说,不管是旧动能发展还是新动能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合作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果业的产学研协作更多的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包括乡镇一级、县一级农技推广的“八大员”,实际就是发挥把信息技术传递到生产载体的功能;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土地承包以后,都是每家每户进行生产,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差不多20年的时间,更多的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以个体的形式,向千家万户、每家每户的生产者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在那时候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水果行业的发展,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程,特别是新模式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这种方式已经显示出局限性,所以近年来又有很多新的探索,比如说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也有像我们学校企业搞的科技小院等等很多方式,都在探索怎样在新的形势、新的模式下使产学研更紧密的结合。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企业和高校合作共同育人的企业名单,这也是政府来推广产学研更紧密合作的方式。无论是企业也好,人才也好,都应该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积极寻求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的功能就是教育教学、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所以如何使社会服务更好的服务于产业,高校也在积极寻求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有效方式。

3 山东省果茶站苏桂林研究员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实现果树新旧动能转换,首先,果树栽培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栽培模式,就是实现果树的矮化集约栽培,山东已经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建立了一大批比较成功的现代栽培模式示范园。第二,实现机械化。现在人工成本比较高,生产成本高,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65.2%,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就是实现机械化,从育苗、嫁接、定植、起苗,一直到建园、开沟、栽植、喷药、施肥。尤其是喷药,质量又好、速度又快、又及时,有的地方1000 多亩果园,2 天就能全部喷完。实行果园生草制,生草后也是机械割草。第三,果园管理自动化、智能化。第一个方面就是肥水管理。与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在采用的滴灌技术大部分还是比较原始、比较初级的。现在智能化的灌溉也有了,前年威海的一个果园,根据需要能自动开关,已经实现肥水一体化。通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节省了劳动力。第二个方面是病虫防治精准化。有的果园打10 多遍药,有的打十五六遍药,病虫害还是不能很好的防治。目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今天他看别人喷药,他也赶紧喷药,他是盲目防治,你问他这遍药防什么,他也不知道。植保专家李保华教授在这方面研究得比较透彻,提出了精准防治方案。在施肥和用药上,要进一步楞准化,我看过一些资料,山东的化肥量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现在一些果园都是超量用肥用药,只要精准化用肥用药,使用量都会降低,农药用量可以至少减少30% ,病虫害还能有效防治,化肥至少能降下来30%~40%。新旧动能转换,最终目标就是节肥增效。把人工成本降下来,把生产资料成本降下来,来提高效益。

4 河北农业大学徐继忠教授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河北农业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探讨“三优”栽培模式,实际上就是矮砧密植栽培,经过20年的推广,在河北推广面积比较大。新旧动能转换,乔砧密植变成矮砧密植,我觉得有几个工作应该做,第一个,就是要建立示范基地,可以作为成果展示的窗口,也是技术研发的基地。河北农大建立了“三优”栽培基地,虽然面积不大,却吸引了全国各地苹果栽培企业参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于促进苹果栽培由乔化栽培向矮化栽培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体会是:首先,建基地栽培技术必须是落地,也就是说,栽培技术必须符合或适合当地的环境条件,有些地方也在建基地,河北邢台北部建的基地,矮砧密植砧木用的M26、M9或者M9-T337,抽条,今年抽20%,后年抽30%,在过几年树没了,所以建基地一定要慎重。第二,建基地所采用的栽培技术,老百姓要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能够用的上。有些技术非常先进,但是老百姓一时掌握不了,等一二十年,二三十年他再用,对于现阶段来讲,就有些浪费。第二个,做好宣传工作。宣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宣传政府,如果是领导认可的事,会有助推作用;另一个是加大对果农的宣传力度。第三个,要力争一些企业来介入水果行业。中国的现状,果树栽培者90%或者95%以上是一家一户,当然这是我们的经营主体,来共同参与新旧动能转换,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河北,凡是一些企业进入的,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政府的影响比较大,对果农的影响也比较大。第四个,要加大培训力度。尤其是目前,都说苹果品种富士过多,要调整品种结构,果农到底要选择哪些品种呢?选择什么砧木呢?矮砧密植配套栽培技术如何搞?这些都需要进行培训。最后一点,我觉得要搞好新旧动能的转换,我们的科研单位,必须做好技术的研发,研究出符合目前果业发展形势的一些实用技术。

5南京农业大学渠慎春教授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江苏水果面积有400多万亩,有一半在苏北,最近几年苏南发展的也很好。苹果生产在江苏是次适宜区,江苏境内黄河故道地区有50万亩左右。现在次适宜区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生长量非常大,比较难以控制,病虫害比较重,生产成本相对比较高,产量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说明江苏的苹果还是有生命力的,而且现在一直还在发展中,而不是一直在缩小。最近几年,建立了一批矮密示范园,主要用M9-T337做自根砧,通过这种栽培模式来控制树体生长,提高效益。在矮化自根砧栽培模式下,如何配套栽培技术?从良种繁育、生产环节到产后处理,我们关注两头,一头是苗木,一头是产后处理。新探索的栽培模式投入比较大,苗木比较贵,设施也比较贵,由政府出面把地集中在一起统一建园,建园费用一大部分由政府出,一部分由当地村里出,建好园后分包给农户。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建园标准非常统一,分包下去的园子一般户在10亩以上,便于机械化管理。所以,我们一直在推行这方面的做法。因此,形成了果业发展的新模式:标准化建园,分户管理。

6山西省农科院牛自勉研究员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烟富8、10在运城主要产区,栽培模式基本上是按照国外的,现在大概有四五年生的树。产量、品质方面都不错。在有些地区,M9-T337存在越冬抽条的问题;在黄土高原地区,应探索怎么能有效的将其利用起来的方式。SH砧木有品种搭配问题。神富6号短枝特性比较明显,在管理方面整体表现非常不错。在山西不宜利用M9-T337的地区,用SH与神富系列短枝型或半短枝型品种搭配,效果良好。烟富系列品种比较多,包括现在的神富系列,在山西地区反应也是良好的。关于品种的推广,引进品种、自选的品种、还有国内外育成的比较成功的品种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平台,最好能有一个主流品种,从早、中、晚不同熟期建立一二十个品种的示范园,从幼树开始做,一直做到产、供、销,从整体来说,为产业做一个比较好的示范。利用现有的条件和精力,把现代果业确实好的品种、同时包括日本、美国的一些好品种,像维纳斯黄金、密脆等,也包括我们国内的好品种,金富4号比红将军晚熟,做成现代果业新品种的一个示范平台,使果农在品种选择上更有信心,对全国果树产业来说,都是有益的。

7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王少敏研究员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现在苹果一统天下,山东红富士占80%左右,它的特点是果个大、着色红、品质好、耐贮藏,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工作者要研究新形式下果业的需求。要注重水果消费方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苹果品种的选择要依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考虑绿色品种,如澳洲步。现有品种要实行无袋栽培、怎么样免袋?一是可以培育极易上色的品种,不需要套袋;二是再从栽培环境、生态环境、病虫防治上加以改进,发展绿色果品,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和精准高效施药技术,集成一套高产优质低残留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8青岛农业大学李保华教授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现在脱袋栽培势在必行,果树栽培已从传统果园模式(一家一户的栽培模式)到现在大的现代化果园模式(都是上百亩,上千亩),再采用套袋技术成本非常高。要实行脱袋栽培,在这里,我谈几个观点,第一,改善生产环境。虫也好、病也好,得有虫源、病源,才造成危害。改善环境、主要是减少果园病源菌量,减少虫量。只有减少了病菌和虫量,才能解决脱袋栽培的问题。第二,提高树体抗逆性。果树很多病害,轮纹病、炭疽病,这些菌属于弱寄生菌,树势增强了,这些病原菌在树上的菌原量就少,就可以少用点药解决问题。苗木不仅要无毒,还要没有苗传病、虫害。山东的苗木最大的问题是轮纹病,因为大的环境,栽培密度这么高,到处都是轮纹病菌,轮纹病菌是气传的,培育苗木的地块都是老果园,而且离的非常近,病原菌非常容易传播。如果是苗木带有轮纹病菌,进入结果期就不容易控制了。第三,病虫害防治不要单单打化学农药。套袋就是为了减少化学农药,通过一层纸就可以把好多的病菌阻隔在外面。现在脱袋,也不能完全禁止化学农药,像梨小食心虫,用一层纸就可解决所有问题,波尔多液对果苗有刺激,而高岭土没有刺激,现在这项技术正在往国内引进。第四,有针对性的防治病虫害。认真研究每一个品种上的每一种病虫害,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什么时间防治最好,用什么药及多大药量。不同品种的树上有不同的病虫害,不同的病虫害有不同的发生规律,这些问题要研究透,脱袋栽培才能成功。将来的果树管理,就是要用更加创新的技术,用少量的农药解决大量的问题。

(您要的鸡汤,我们有;您要的技术,我们有;您要的新闻,我们也有……赶快来关注我们吧!)

推动果业转换动能 开拓创新硕果累累!

【果业通网是一个最接地气的农业类互助网络媒体,非常适合果农、果园主、技术专家等在此互动,更方便的解决果园管理难题,同时适宜与果树技术部门和农药厂家、肥料厂家、农机厂家、苗木厂家等了解专业果业技术、果业资有关的专业网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