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故里平邑南武城的建置沿革

曾子故里春秋時期魯國武城即今平邑縣鄭城鎮南武城,北距縣城35公里。該處文明古老,歷史悠久。據文化部門考古調查,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人類在此居住,新石器時代之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時期已經較為繁榮。西周春秋時期屬魯國,為魯國武城邑的治所,魯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築城。

曾子故里平邑南武城的建置沿革

春秋魯武城故城長約2500米,城址西南兩面以曾子山、南城山為屏障,東北兩面依山勢用夯土築成不規則的半圓型城牆,現存城牆最高處9米,整個輪廓清晰可見。城牆之上,佈滿圓孔,整齊排列,表明築城時為加固城牆放進很多木棒,圓孔系原木棒朽爛所致。

曾子故里平邑南武城的建置沿革

戰國初,季氏據費為國,武城一度為鄪國所屬。《說苑》載:“魯人攻鄪,曾子辭於鄪君曰:‘請出,寇罷而後復來。請姑毋使狗豕入吾舍。’鄪君曰:‘寡人之於先生也,人無不聞。今魯人攻我而先生去我,我胡守先生之舍?’魯人果攻鄪而數之罪十,而曾子之所爭者九。魯師罷,鄪君復修曾子舍而後迎之。”

不久,武城改稱南城,亦稱南武城,為齊國所有。

曾子故里平邑南武城的建置沿革

南武城遺址

《史記》記載:公元前355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比國寶,魏惠王將其保存的12顆直徑一寸以上的珍珠當國寶,而齊威王則將4位有才能的輔國大臣作為國寶,稱其中有位大臣檀子者,“使守南城,楚國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戰國末,南武城先屬吳國,後屬楚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封國,加強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是時,武城仍以南城命名,屬秦之薛郡。

公元前206年,西漢建立。漢承秦制,設郡縣,同時又立劉姓諸侯國。時在原南武城邑舊地置南城縣,亦稱南武城縣,屬東海郡。

公元前125年,漢武帝置南城侯國,封劉貞為南城節侯。《漢書·王子侯表》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以城陽王子封,四十三年薨。”此時南城侯國屬東海郡。

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廢南城侯國,復置南城縣。

公元25年,劉秀推翻王莽新朝建立東漢,時南武城仍以南城縣編制,隸屬泰山郡。

魏、晉及南北朝早中期,南城縣先後隸屬泰山郡、北泰山郡、北徐州、沂州。南北朝後期北齊文宣帝時(公元550——559年),撤南城縣併入南武陽縣。南武陽縣縣治所在地為今平邑縣仲村鎮南武陽故城。時南武陽縣的疆域,大致相當於今平邑縣地域範圍。

公元598年,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改南武陽縣為顓臾縣,屬沂州。南武陽縣改顓臾縣,只易其名,縣域及縣城所在地未有變動。

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太宗裁併郡縣,撤銷顓臾縣併入費縣。時費縣為唐河南道兗州都督府沂州所屬。此後,自唐初至民國初期,南武城一直為費縣所屬。

1940年6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在費縣西部新建費南縣,1943年費南縣改稱費縣,1946年4月改稱平邑縣。時曾子故里南武城先後隸屬費南縣、費縣、平邑縣。1947年8月析平邑縣南部滕縣東北部新置白彥縣,時南武城隸屬白彥縣。1953年8月,白彥縣撤銷後,南武城復歸平邑縣。

曾子故里平邑南武城的建置沿革

曾子山

關於歷史上南武城先後屬何鄉何區何鎮,唐代以前無確切記載。宋元時期,按武城曾子山現存摩崖石刻題記載,屬“沂州費縣和順鄉”。明清時期,按清代康熙和光緒年間編纂的《費縣誌》載,屬費縣錦川鄉地。1896年南武城改屬費縣白彥社。1928年8月改為費縣七區。1940年6月改屬費南縣白彥社。1943年改稱費縣七區。1946年4月改屬平邑縣七區。1947年8月改屬白彥縣十一區。1953年改屬平邑縣十四區,1955年11月十四區改稱苗莊區,1958年3月改稱苗莊鄉,同年10月苗莊鄉撤銷後改屬白彥區。1959年3月白彥區改稱白彥人民公社,1961年5月複稱白彥區。1962年8月改屬新設立的魏莊區,1963年2月魏莊區撤銷後復歸白彥區。1971年4月改屬新設立的魏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魏莊人民公社撤銷後改屬復設立的魏莊區,1985年8月魏莊區改稱魏莊鄉。2011年8月魏莊鄉撤銷其原行政區域併入鄭城鎮後,南武城改屬平邑縣鄭城鎮。

(作者系原縣史志辦公室編審,蒙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