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發現中國末次科舉考試二甲第二名殿試試卷

——聽殿試試卷作者林世濤之子湖南科技學院教師林松年講述與殿試試卷有關的故事

永州日報記者 黃玲玲

永州发现中国末次科举考试二甲第二名殿试试卷

林松年給記者展示寬約三米的父親林世濤的殿試試卷。

永州发现中国末次科举考试二甲第二名殿试试卷

試卷內部留下了因年代久遠受潮發黴的痕跡。

三米寬的試卷上,可以與書法字帖相媲美的楷書(館閣體)整齊排列,從右到左依次洋洋灑灑地書寫了包含考生信息的卷首和兩千字左右的答卷正文……日前,記者有幸目睹了中國末次科舉考試榮獲二甲第二名的林世濤的殿試試卷,真實地觸摸到了一百多年前那場見證科舉制度終結的考試。

隨後,殿試試卷作者林世濤之子湖南科技學院教師林松年為我們揭開了持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的神秘面紗,一些塵封已久歷史文化記憶被慢慢喚醒。

一場見證科舉制度終結的考試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參加殿試,朝拜天子,是古代書生最嚮往的事。而作為古代科舉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的結果決定著十年寒窗苦讀的學子們的最終命運。

1904年7月4日清晨,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殿試正在緊張地進行。林世濤和其他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2名貢士一起,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歷經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帶著滿腹才學和志向,參加了由皇帝主考的殿試。

次年,清廷宣佈廢科舉制度,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中國科舉制度就此畫上句號。

一份堪稱完美的答卷

春意盎然的上午,在冷水灘郊區的納諾老年公寓裡,記者見到了湖南科技學院退休的林松年老師。春日雨後的郊區,空氣裡有著泥土的芬芳,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八十多歲的林老給人感覺也像這春天一樣,散發出渾身的朝氣。

得知記者來意,林老爽快地從櫃子裡面拿出了自己保存了七十多年的父親的殿試試卷。頗具古典風格的方形禮盒足以看出林老對試卷的重視。待到林老一打開紙盒,“殿試舉人 臣 林世濤”的幾個大字躍入記者眼簾,而右上角紅筆書寫“二甲第二名”幾個字已經有些模糊了。

林老介紹說,1904年舉行的科舉考試是中國科舉考試“末班車”,是為“慶祝慈禧太后七十大壽”而加試的恩科。中國的科舉分為童試、鄉試、會試與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殿試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經殿試後,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作為科舉制度下最高規格的考試,殿試考生無不飽學博聞,而我的父親林世濤作為二甲第二名其實上就是全國第五名”,說到這裡,林老十分自豪。

“這是密封紙,改完試卷之後才能撕開,開頭寫的是:應殿試舉人臣林世燾,年三十八歲,廣西平樂府賀縣人。由副貢廕生應光緒十七年鄉試中式,由舉人內閣候補中書花,翎二品項戴,指分江蘇試用道,應光緒三十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試,謹將三代腳色開具於後,曾祖清章,祖俊高,父啟元……”一打開試卷,林松年便指著右邊卷首向記者詳細地介紹。他說,科舉考試非常嚴格,首先要交代考生自己的經歷,甚至還要寫明祖上三代讀書經歷,是否入仕等,然後再進入正題。

“在察吏安民方面,強調‘欲治天下,必自擇賢守令始’;在軍事方面,強調‘寓兵於農,其法至善’;理財方面,強調‘理財要在節流,而未開其源,則流無可節’;試卷最後陳述了發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惟有‘慎擇官師,申明教法,使之漸仁摩義,鹹識乎尊親’之理……”可以與書法字帖相比擬的楷書(館閣體)寫就的近三米寬的試卷正文裡,林世濤洋洋灑灑書寫了自己在政治、軍事、理財、教育方面的卓越見解。

一段飽含滄桑的歷史

一般來說,殿試試卷在當時屬於皇家“絕密檔案”,均藏於皇宮大內之中,不允許遺落到民間。那這份光緒三十年恩科二甲第二名殿試試卷,為何能落在應試者本人林世濤手上?林老給我們解答了疑惑。

林老告訴我們,父親的殿試試卷之所以能保存在自己手上,這與“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大燒、大搶、大劫有關。他說,像這類文檔,外國強盜認為不像金銀珠寶值錢,所以並沒有帶走。其中,絕大多數殿試考卷都毀於戰火,少部分保存下來也多散失於市井,而他父親的試卷有幸是後者。

民國期間,他的父親林世濤以“遺老”身份留任於中央文史館,閒著沒事,經常流連於北京琉璃廠古玩字畫攤店等處。一日,在一字畫攤上竟意外發現了自己的殿試試卷,經一番討價還價,終以二十五塊光洋“購”回,也算是“物歸原主”了。“那時候的一塊大洋可以買上一百五十斤米。”林老解釋道。

抗日戰爭期間,林世濤一家避難於湖南湘潭鄉下,1942年林世濤死於傷寒病,這份殿試試卷便傳給了作為幼子的林老。“但是到了文革,這份卷子也跟著倒了黴,被作為‘變天賬’塞進‘黑材料’櫃。直到粉碎‘四人幫’之後,人們在清理‘黑材料’時,才在一隻破木櫃中發現了這份有些‘黴變’的殿試試卷,並通知我領回收藏。”隨後,林老給記者講述了這份殿試試卷歷經的第二次大的磨難。

記者看到,試卷邊角上有些稍稍發黃,試卷內部也留下了因年代久遠受潮發黴的痕跡。這些看似殘缺的印記,卻更加真實地記錄了這份殿試試卷所歷經的中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滄桑歷史。

一位致力國學復興的老人

據悉,在我國,至今得到廣泛認可的狀元殿試試卷,僅有發現于山東青州的明萬曆狀元趙秉忠的殿試試卷,而普通的進士殿試試卷的遺存量也十分稀少。林世燾這份中國最後一次科考二甲第二名的殿試試卷,對於科舉制度的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而對於這份珍貴的殿試試卷的保存,林老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他說,這些年自己一直都是很小心翼翼的保存,但是試卷還是有不少地方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也許最終我還是會把這份試卷放到博物館裡,那裡的保存更加專業,對於溼度、溫度等一些外界條件的控制要比我好的多。把父親的殿試試卷保存到博物館,希望對古代科舉考試的研究有一定的幫助。”林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林老說,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國學是數千萬年來中國的文化精髓,對於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視應當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人去學習傳統國學文化,吸收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精華。

林世濤殿試試卷掃描件。

永州发现中国末次科举考试二甲第二名殿试试卷

科舉考試非常嚴格,首先要交代考生自己的經歷,甚至還要寫明祖上三代讀書經歷,是否入仕等,然後再進入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